2019私域流量井喷,一场生产协作关系的变革即将来临

私域流量的概念是怎么来的?私域流量和微商是一回事吗?私域流量等于社交电商吗?有了私域流量就能实现成交转化吗?五花八门的SaaS工具都在兜售私域流量,真的有用吗?……
新生事物的出现总是伴随一堆问题,慢慢理清楚,我们也就认清了新事物的本质面貌。
来源:永洪日记(ID:yonghongman)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自己的2018年终秀上预言:平台流量越来越贵的情况下,圈层社交的私域电商会在2019年出现井喷。
并且圈层社交、私域电商和会员制这三者的关系是相互勾连的商业业态。

预见2019 吴晓波年终秀现场
在过去的2018年里,社交私域电商的效率之高,已经极大的刺激了生产方去关注社交「私域流量」电商的玩法。
虽然从宏观上来讲,「私域流量」的玩法符合对用户价值多元化、服务终身化的趋势。
但今天很多人都在讲「私域流量」的风气是依然很浮躁的,也说明整个市场还在——去泡沫的过程中。具体一点,我的一部分客户甚至还对此停留在用什么话术模板,微信加好友通过率的阶段。
往上再深入一些不过就是卖所谓的个人号吸粉卖货转化的工具。看了都是千篇一律的写道「全链路闭合运营」、「私域流量智能构建」、「多营销策略支持」等术语。
越是这种时候,特别是企业的当家人就越应该回过头去看看「私域流量」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一堆移动流量SaaS服务商鼓吹的「私域流量」本质是什么?
1
起底私域流量,拼多多崛起并非意外
在电商圈子里,私域流量的概念最早是从2015年淘宝上线千人千面的算法之后开始萌芽。
(2015年以前的排名模式是谁的权重高谁排上面,100%展示。比如女式夏装连衣裙1天有1000的搜索量出来,你的宝贝也会展示1000次出来。正常的点击率在10个点左右。)
那个时候淘宝的刷单依然极其严重,上线「千人千面」之后,算法把买家进行了分级。导致依靠刷单权重活在阿里生态内的卖家很快就少了将近7成的流量。
以前一样一个正品 LV 1万多,旁边展示一个500块的,你看到后可能头脑一热就买一个山寨回来背两天再说,毕竟价格便宜嘛,「千人千面」上线后淘宝则更加注重为用户提供品质服务。
这个时候就倒逼商家不得不做出新的选择:
1)刷单导致人群标签混乱,重新定位消费人群
做人群标签定位,做品牌升级,提升精准人群的流量,迫在眉睫。
淘宝在这个时期的贡献,就是让一大批商家有了品牌意识、用户精细化运营的意识。因为他们意识到如果自家的产品没有温度,产品的价值表达总是不升级,文案写不好,海报视觉不够有点击欲,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导致自己获得有限流量中转化不够高。
一部分商家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群流量关键词,不断丰富对这个购买人群的产品使用场景画像词。注册多个主体开店铺,从一个产品的多个场景开始做流量标签。比如:护膝-篮球、护膝-滑板、护膝-跑步 ... 等等。
2)提升单品转化率
没有刷单的店铺,因为千人千面的作用,与你同时展现的其他卖家的产品如果更优质(包含主图,详情,产品特性,细节,销量,好评等等),尤其是中小卖家本身就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那转化率的下跌也可想而知。
因此做好自己的产品主图,详情,产品特性,细节,销量,好评等等细节的转化数据监测,不断优化。就对商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接下来的2016年,就开始出现了观察媒体、移动手机SaaS服务商开始谈论和鼓吹「私域流量」这个话题,17年更是立在了电商行业风头。
3)寻找新的流量洼地,继续做低价爆单的流量生意。
算法「千人千面」上线后大量的淘宝的工厂店开始寻找新的商品分发平台。
在2015年底上线的拼多多刚好接住了这一波工厂店供应商,他们的单品低价产品被拼多多快速的上线到了H5移动商城内,用服务号的模板消息链接起了通过微信群、朋友圈海报、线下地推拉起了强大的熟人拼团裂变销售网络。
2
拼多多一骑绝尘
社交流量电商新局面
刚才我们讲到了淘宝上线千人千面算法,试水商品的标签化智能推荐,媒体说无数刷单的工厂店沦为炮灰。
其实“炮灰”并没有死去,而是让黄峥瞄准的这群3-6线城市消费者的接盘了这个 单品低价高爆发 的供应商群体。
有意思事情就出在这里,拼多多创始人黄峥一开始做的并不叫拼多多。
而是从自己之前创业的技术团队(游戏公司)里拆了一部分员工,在2015年4月上线了自己的生鲜水果社交拼团购物品牌「拼好货」,围绕用户熟人关系购物逻辑,很快在15年底就完成了数千万美金的B轮融资。
创业时跟着他的另一个游戏公司CEO坐不住了,游戏公司CEO找到他,告诉他这种拼单模式可以做成平台,游戏公司要自己干。
看到对方决心比较大,黄峥没有再质疑。
于是黄峥让游戏公司CEO将最核心的员工抽调20多人出来,将游戏公司之前赚的钱投到新项目「拼多多」上。
基于前者(拼好货)对社交拼团的实践,拼多多很快从0干到了10亿月GMV,黄峥到了不得不在两者之间权衡的时刻。
“最主要的因素是两个公司的规模都很大,我没有足够的精力做两家公司。” 黄峥解释说,“我们无非一伙人,还是追求做成一件牛逼的事,那我们就坐下来商量,哪一件事情能够更牛逼。”

拼好货与拼多多合并 2016年
就这样,「拼好货」成为了拼多多下面的生鲜子频道。
往后的2年里,依靠社交关系裂变传播的拼多多没有在微信服务号里推送过任何的图文。但依靠模板消息无限推送(push)和触达,迅速获取了将近3亿的用户。
整个17年、18年私域流量电商的概念已经甚嚣尘上。大量的电商创业者嗅到了他们手里的这群用户在未来可能有巨大的消费开发能力,也开始不断的储备着自己的私域流量池。
比如:贴微信二维码、引导关注返现、扫码加个人微信号客服等等。
能知晓不代表能做好,再加上大量的SaaS工具服务商鼓吹的一次性解决私域流量经营变现问题,以及淘宝天猫和拼多多仍然在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电商创业者根本无暇顾及经营和养好手里这批用户。
3
从「微商」到「私域流量」
个人号吸粉卖货 从来都不是一门好做的生意
微商这个词在微信生态创业者和电商圈里出现得很及时,经营好电商的人一开始关注的就是微商经营,从他们的经营角度来讲,微信电商=私域流量。
实际上是基于熟人社交的经营逻辑,在同一个微信生态中,本质上一种低成本的规模化机会。

从私域流量最基本的闭环玩法来看,私域电商整体的运营真没大家想的那么好做。
微博早就搞起群聊,今日头条开启了社交互动页面和点赞动画,抖音也配合出了多闪,知乎、小红书一直开放着自己的内容生态。你到底适合那个一定要想得很清楚,你的用户在哪里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很多人说阿里下面的淘宝天猫只是流量,微信上面配合小程序才是流量池。
《时尚芭莎》前执行主编于小戈,没有推广经费,没有百万级粉丝下创立电商小程序“大眼睛买买买商店”。4万粉丝6个月卖出6000万流水,小程序的销售转化比是原文链接高500倍,激活了订阅号内容沉淀积累的沉默潜在消费力。
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你真的知道怎么做好内容吗?甚至连最基本的产品价值的表达优化都做不好。就算个人号加上了,用户也没有从根本上认知到你的产品所提供的价值。
把小程序+朋友圈+公众号+微信群看成整体产品。出口打开后,朋友圈、微信群,卖货都需要电商,小程序是未来微信这个链条的基础。因此一旦开启做私域流量,就需要急速提升企业对内容生产制作能力,同时也是对知识生产打磨和运营人才需求的进一步升级。
从这个角度看,整个内容行业又将发生一场生产协作关系的变革。内容培训、新媒体营销人才培训将在市场上变得更加供不应求。
4
做好私域流量 我有这3点建议
1)关于私域流量SaaS与客户的协作关系
约见过几次做私域流量SaaS的商务,多数的商务只是停留在对自家产品的系统解读,操作运营层面上。说白了,就是教你如何傻瓜式操作。
但是对于需要挖掘用户终身价值的老板来讲,他是傻瓜式操作吗?
NO,他要的是团队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要的是团队对私域流量的理解,对私域转化上的洞察力,只有这点通了,即便是没有系统也能实现私域流量的快速转化。
系统工具只是一个辅助,有了是加分,没有影响也不太大。
但是团队对私域流量的一脸懵逼,这就影响到整体项目的运营转化了。因此产出就会出现问题。
很多商务是要去解决企业客户的底层痛点,而不是为了卖工具卖系统去倒推业务说辞。
2)私域流量运营的本质是让产品和消费者之间,产生更精确的链接以及拿到更有效的反馈
很多人都在讲私域流量,我也不否认私域流量是有价值的思考点,但私域流量的价值挖掘与维护,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比如数据库里面有了一定规模的用户和用户标签,不代表用户会持续不断的消费,很多企业的数据库是重复交叉的,对比之后发现我们服务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同一群人。
宏观上讲,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链路越来越短,沉淀更多维度的用户数据是对的。
但从微观上看,在用户有限的生命周期里面,我们要考虑的是你的产品到底是什么,你的用户到底是谁,哪些渠道可以把更精准的用户画像给到你,把价值让渡行为做得更好,哪些关于产品的价值表达更具说服力。
当然这个建议不适用于所有企业,因为有一些品牌有非常强的能力,深耕中国市场多年,会去建立自己庞大的私域流量,比如宝洁系、正大系这些都根植于中国建立了非常好的品牌流量池以及渠道流量池。
3)流量向下,消费向上,创业者更应该回归生意的本质。
今天的私域流量兴起,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企业梦寐以求的低成本甚至无成本触达用户。但是这种所谓的低成本或者说无成本只是简单的形容了一次内容推送的过程是低成本。
多数创业者在理解 「存量找增量」这个概念时是模糊的,用户存量在找增量的时候用的只有两个点,一是企业提供让渡价值找增量,二是用户口碑传播找增量。二者都需要搭建精细化的运营体系和售后体系才能够完成。因此最后又回到了企业经营的核心命题:产品和服务。
流量向下其实是移动和PC整体流量趋于稳定情况下,市场主体越多对流量 的需求就变得越大。多数企业能买得起的流量已经很少了。消费向上是指今天的中国,整体的消费总量是在不断增长的。
虽然流量在向下,流量在变少,但这可能恰好有一个机会点是,目前下沉市场做得好的渠道相对来说比较集中,这也意味着品牌可以在渠道的选择上更加精准,从而在这些增长渠道里将品牌增量做得更好。
总结一下,第一在增量上面,品牌要思考如何做好低线城市的市场,如何教育新的消费者;第二是存量里面怎么抓新的趋势,怎么结合流量的变化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