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人玩的扔沙包

说起扔沙包,很多潍坊人并不陌生。这可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必备项目啊。说扔沙包,其实这是比较文雅的说法,我们那时候,都是叫做:qia沙布袋子。
qia这个字,我打不出来,要不就用“拤”字来表示吧,在潍坊人的字典里,就是“扔”的意思。比如说,“嫩把作业本拤过来,我抄抄”“嫩慢点拤,万一砸我头怎么办”等等。“拤沙布袋子”是潍坊孩子经常玩的游戏。
“沙布袋子”,顾名思义,里面装的就是沙子。尽量用细沙,不要用沙石块,要不砸身上可是很疼的。当然也有小伙伴觉得沙子也是沉甸甸的,砸身上怪疼,索性用棒子(玉米)颗粒来代替,然后装在里面。
记得有个“土豪”小伙伴,可能家里条件比较优越,竟然用大米粒(也有用小米的)代替沙子做成沙布袋子,被其他小伙伴笑话为:真是一个不过日子的主儿。
不论沙子,还是棒子粒,大米小米粒,材料有了,还要找六片大小一样的布片来缝起来,好把这些沙子或粮食颗粒装进去,缝沙布袋子也是一个技术活儿。小时候央求母亲做沙布袋子,她做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看,看得多了,慢慢地我也会了,感觉这玩意并不很难。

说得容易,做起来就有些周折了。歪歪扭扭先把两块布片缝好,然后顺次连接缝制,这样有四块布片连在一起了。再把一块布片与这四块缝好,在装沙子之前,记得把这五块布片翻转一下,让缝线在里面,用母亲的话来讲,这样不管沙布袋子怎样拤,都不会磨破缝线,里面的沙子也不会漏出来,也就是说可以延长沙布袋子的寿命。
把沙子装进去以后,就可以给它加个“盖子”,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缝制第六快布片,或者先把六块布片都缝制在一起,留一个“小口”,再把沙子装进去也可以。沙子不必装太满,大约装五分之四或者四分之三都是可以的。
我们最爱玩的拤沙布袋子,主要是有两个人隔着一段距离站好,其中有一个人拿着沙布袋子,然后其他人站在这俩人之间,面向拿沙布袋子的这人,都准备好了之后,就开始玩了。当沙布袋子拤出来之后,这些人要动作迅速,身手敏捷,就一个目的:要躲开沙布袋子!
如果一些反应慢的,不幸被沙布袋子砸中了,而且用手或者腿没有接住沙布袋子,那么就要下场,或者被扣分,或者去换拤的人,让他来拤沙布袋子,如果沙布袋子被接住了,那么就要加分,而且也没人更换拤沙布袋子的,游戏继续。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如果他有“代理”,即使砸中了而且没接住沙布袋子,也不必下场,也不扣分。因为他有“代理”!这个“代理”,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替身”,或者就是“替罪羊”和“背锅侠”了。如果你有“代理”,那么你被砸中也没接住沙布袋子,你也“死不了”,因为“代理”替你“死了”。
这个“代理”的获得,就需要通过不断加分来买。买谁来当“代理”呢。这“代理”干的活可是脏活累活,不怕死的活和要你命的活,谁也不愿意干。当“代理”的,往往就是因为扣分太多,那些没有机会上场玩的人。这些人一旦被选中当“代理”,往往心里比较高兴,觉得又能上场玩了,但是脸上却装出一副委屈十分不情愿的样子来给别人看,意思是说其实他也是有“原则”和“尊严”的,当“代理”完全是被逼的。
我小时候没少当“代理”。原因一是可能自身技术有限,往往身手笨拙,躲不开飞速而来的沙布袋子,惨遭下场;二来是我不太好拒绝别人,当有人要“买”我当代理时,我从内心里也愿意帮助他们,可能与我内心善良有关系吧。
除了这个游戏,还有一个“踢大锅”,常常令我们乐此不疲。所谓的“踢大锅”,也比较简单。用粉笔在地面上画一个大圆圈,表示“大锅”。然后你站在“锅”中,把沙布袋子放在你的脚面上,用力把它踢出去,对方捡起沙布袋子,开始量,量了几次后,离你的“大锅”越来越近,他手拿沙布袋子,准备往你“大锅”里拤,你使出你的浑身解数,就一个目的,不能让沙布袋子掉进你的“大锅”里。

一旦沙布袋子掉进了“大锅”里,你和对方就要交换场地。你的“锅”变成了他的“锅”,由他来守,你来攻。这游戏也挺好玩的,时隔多年,每每想起童年趣事,脑海里总是浮现和小伙伴们“踢大锅”的场景来。真想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和小伙伴们再好好地玩上几场拤沙布袋子的游戏来。人越长大,这感觉越强烈。可能这也是人慢慢变老的一种表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