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期一字】说“秦”

说起“秦”,会想起很多,有成语“秦晋之好”,有秦国、秦朝,还有秦氏,甚至罗马的大秦吗,等等。这个字说来也很有意思,本期且来说一说。

何为“秦”?让我们先回到字形上来。从字形上来看,“秦”字从禾,当属于禾的一种。东汉许慎在《说文》中也记载“从禾,舂省。一曰秦,禾名”。籀文的“秦”从“秝”。之后徐锴系传进一步解释“舂禾为秦,会意字也”。据此或许可以推测出,“秦”在造字之初是为了表示与农作有关的活动,或为禾名,或为一种农业活动。

在许慎《说文》的记载中,除了说及“秦”的字形,还提到了“秦”乃“伯益之后所封国”。“伯益”何许人也?“伯益”又名“大费”或“柏翳”,是为上古司法鼻祖皋陶之子。因襄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帝舜赐姓嬴,这便是后来嬴姓一族的发家人。司马迁在其《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皁游。尔後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你可能要问了,这与“秦”有何关系呢?这还得说到另一个重要事件,即嬴非子封于“秦邑”一事。嬴非子为伯益之后大洛之子,因擅长养马,被周王看重,特封于秦邑,由此开启了秦氏一支的发展历程,后来的大秦帝国可以说便是在此基础上一步步壮大起来的,说是源头也不为过。这也就是司马迁为何说“秦”为伯益之后所封国的一大原因了。

提到嬴姓“秦氏”,不能不说一下“赵氏”。流传已久的“秦赵同源”的说法,肯定是有道理的。想当初,嬴姓非子受封于“秦邑”而有秦氏一支,嬴姓造父因擅长驾车被周孝王封于“赵城”而有赵氏一支,这便留下了“秦赵同源”的说法。这本不成其为问题的,但总有一些人只要讲到嬴姓就抓住“赵氏”不放,偏要说嬴姓赵氏什么的,想想也是挺偏执的。上古时候,“姓”与“氏”是有区别的,“姓”用作族号而别婚姻,“氏”是用来表示一族之分支而别所出子孙。秦汉之后,“姓”与“氏”的界限便慢慢模糊了,以至于当下用而为一,合称“姓氏”。说这个不为别的,主要是想表达,作为嬴姓一族,怎么也不会以一“赵氏”而表示嬴姓一族的。至于始皇帝会被人称为“赵政”,这是有原因的。始皇帝出生于赵地邯郸,以地为氏自不在话下,这在那个年代完全没有问题。自子婴降汉后,“秦”之子孙便以国为氏。另有一部分以秦为姓氏的还有来华的“大秦”(即罗马帝国)人。

“秦”,不论是作为一个部族,一个诸侯国,还是后来的秦王朝,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总是有着所谓“戎狄”身份。这个说来也是有历史原因的。但,根据目前许多学者的考证和研究,关于“秦”的来源,一种“东来说”在学术界的声音近些年越来越大。据此我们可以推想一下,秦部族自东迁徙至西垂之地,从夏经商到西周可谓历经了万千磨难。每逢王朝更替,其命运便有翻天之变化。但有一点可以知道的,其在西垂之地,与四周戎狄杂居、接触,久而久之染上了戎狄之风也是不可避免的,其守卫华夏西垂之功也是无法抹灭的功绩。也是因地缘性因素,自立足于西垂之时,出于生存所需,“秦”在发展中一向重实用之学,后来之商鞅变法更是将这一“重实用”的特点发扬光大,并历经几代终至一统华夏。想起了孟子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秦”当得起这段话。或许你也会说,这样说“秦”未必有吹捧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便是吹捧又有何妨?

“秦”当然也是一个以农业立身的部族,虽然历来崇尚武力和养马,但那是现实生存条件所决定的。从目前留下的水利设施也可以了解一二,比如都江堰,比如郑国渠,还比如灵渠,等等,鉴于此真的可以给“秦”颁个“后勤基建奖”(哈哈)。试想,“秦”有此传统与本领,在春秋与战国的争霸的舞台上又怎么会处于劣势呢?因了此缘故,“秦”一度成为“强大”的代名词。汉代之时,西域各国皆称中国(中原之地)为“秦”,也是因其强大的武力使然。《汉书·西域传》:“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匄若马。’”《乐府诗选·傅玄<豫章行苦相篇>》:“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

今天“中国”的英文名字叫“China”,民间历来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China”系根据“秦”字读音转化而来;但在景德镇最为流行的说法是“China”是汉语昌南(原景德镇名)的音译,随着景德镇精白瓷大量流传到海外,才使得瓷器(China)逐渐成为“中国”的代名词。瓷器(china)代名词的说法虽然也很有道理,但尚有一个问题存在。什么问题呢?至今无人能够否认英文China起源于印度古梵文的“支那”,这个“支那”又作脂那、至那,三千年前就出现了,资格可谓之老。根据资料显示,隋代慧苑法师《华严经音义》云:“支那,翻为思维。以其国人多所思虑,多所制作,故以为名。”唐代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云:“西国名大唐为支那者,直是其名,更无别义。”二十世纪之初,China一词起源问题,学界曾经讨论,众说纷纭,未定一是。文僧苏曼殊(1884-1918)通英、法、日、梵诸文,曾撰有《梵文典》。他认为China起源于古梵文“支那”,初作Cina,用来指我华夏。他研读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发现“支那”一词最早见于这两部著作,其原义为“智巧”。他认为,这是三千四百年前印度婆罗多王朝时彼邦人士对黄河流域商朝所治国度的美称。“智巧”与慧苑所说之“思维”内涵略有不同,但词义有一定的关联性。

外国对中国的称呼,最早曰支那Cina,其后曰拓跋Tabac,最后曰契丹Kitai。不同时期中国称呼的变化,也能看出国力强弱对国家形象的影响。今之“China”即支那,先是国名,明代中期葡萄牙人贩瓷器到欧洲,称其商品名曰Chinaware,若汉译应该是“支那瓦”。陶瓷产品,古称瓦器。此处ware应是瓦之译音。支那瓦者,中国瓷也。China放在ware之前,或许可知China国名,起初并无“瓷器”一义。后来省掉ware,简称为China,同时小写其字头,才获得瓷器之义,不过这已经是比较晚的事了。

有关“秦”先说至此。

(0)

相关推荐

  • 明代成化时期青花瓷器的主要特点

    明初随着政局的稳定,社会经济得到不断发展,大大推动了制瓷工艺的进步.青花瓷器的烧造,在元代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制作技术更加纯熟,并且不断创新,无论从数量或质量上看,都有很大提高,成为当时瓷器生产的主流. ...

  • 视频丨古代外国都怎么称呼中国?看唐朝的中国有多强大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英文名是China,也就是瓷器的意思,但是你知道像"支那""震旦""契丹"啊,这些名字也都是指中国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

  • China的最初本意如何,其实与瓷器无关,反而或许源于秦国

    China,是英语国家对中国的称呼,而在英语体系中,China还有一个意思是瓷器.与"China"类似的是,法语体系国家称中国为Chine.意大利称中国为Cina,与China大同 ...

  • 周孝王的一笔交易,成就了后来的大秦帝国|史记周次元034

    关于篡位之君周孝王姬辟方还是另外一个故事,是记在后来的<秦本纪>里.这是一笔私下里的交易,按规矩不应该那么办. 不过,周孝王姬辟方本来就不是一个讲规矩的人.同时,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在他背后 ...

  • 英文源于华夏的有趣字例线索

    作者:丁丁哥 2020/02/22 据现在的研究发现,因为5000年历史的初期,有一个黄帝率领包括"天齐王"白部族在内,由东向西追杀蚩尤及使其余族改种的宏大动态过程,所以,西方人实 ...

  • 从 瓦 当 文 字 看 秦 汉 习 俗 及 演 变

    尽管自北宋开始,历代都有不少关于秦汉瓦当的著述,但直到近代以前,有关秦汉瓦当的著录都仅限于对瓦当图像之摹拓及文字之记录,至多也只不过把它当作一种古拙的艺术品加以玩赏而已,至于学术研究则似乎无从谈起.当 ...

  • 【每期一字】说说那些年关于“雪”的故事,忆忆那时之岁月!

    今冬的第一场雪,准确来说,是雨夹雪,纷纷扬扬地飘洒着,想起了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开头的那段话,"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那本期就来 ...

  • 【每期一字】如果历史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聆听一番吧!

    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周国平 我有一个梦想,那是与历史对话,与历史交流.曾记得郭德纲经常引用的一首定场诗,"道德三皇五帝,功 ...

  • 【每期一字】说“书”

    2018年1月已过半月有余,[每期一字]系列也出来两期了,本期继续这个系列吧.每日晚上出去闲走,当走在人行天桥之上,望着那桥下夜景,想起一句话,繁华之后也尽是落寞,道不尽也说不完.千古之下,唯有书纳万 ...

  • 【每期一字】说“和”

    提起"和",你会想起什么?也许你会想起一堆与"和"有关的成语,比如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而不同--也许你会想起与"和"有关的故事,比如&qu ...

  • 【每期一字】说“年”

    提起"年",每个人都能想起很多与"年"相关的.不同的民族里,迥异的文化中,西方有圣诞节,而我们有春节,"年文化"可以说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 ...

  • 【每期一字】说“玉”

    说起"玉",都不陌生,与"玉"有关的词很多,名字中带"玉"的也不在少数,无论古今中外,"玉"在人们心中都是美好的代表,它 ...

  • 【每期一字】说“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今可以说是崇尚"颜值"的时代,将"颜色"带上了量的指标,也是人类的一种变化吧.对错与是非,且不论.何谓"美"?也许这个 ...

  • 【每期一字】说“我”

    拖更有些时日了,在此表示抱歉,今天开始继续更新[每期一字]这个系列. "我",贯穿千余年,可以说是汉字当中频率比较高的字了.有关"我"的成语,比如"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