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朱棣在滹(hū)沱河之战大胜耿炳文
相关推荐
-
4月3日 朱元璋给孙子留下一人,完全能对付朱棣,为何朱允炆弃而不用
指动济南 很多人在读<明史>时,对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皇帝朱允炆的一个举动大惑不解:放着爷爷朱元璋留下的一人不用,却无限信任"军事白痴"."逃跑将军&q ...
-
靖难之役:在真定初战失利后,耿炳文坚守不出,朱棣无奈撤兵
一.劝留降卒 在真定之战中,一些朝廷士卒被擒投降,不久,燕王朱棣听闻降卒欲叛,为了让降卒安心留下来,朱棣立即召集降卒,对他们说:所有投降的士卒,因为思念家人想离开的,应明确告知,我将发给你们粮食,送你 ...
-
朱棣篡位之路,始于“靖难之役”
前言 在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养育了几十年的皇太子朱标在很早就去世了,于是朱元璋就将朱标的儿子选做皇位的继承人.这一决定让很多亲王都感到很不自在,包括秦王,晋王和燕王,但他们也没什么办法阻止. 过了不久 ...
-
朱元璋早料到朱棣会造反,给朱允炆留了一员猛将,可惜没被他重视
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明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李贽 有人说中国最具正能量的皇帝就是朱元璋,每当颓废时,想到朱元璋从一个乞丐成长为开国皇帝,就自然而然的充满了斗志.实际上朱元璋的儿子朱棣比 ...
-
建文帝坐拥天下,军队强大粮草又足,为何还会被朱棣轻易打败?【图文】
建文帝朱允炆被燕王朱棣打败,归根结底在于,他性格柔弱误事.用人不当误国.当然也跟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孙子能顺利即位,将开国功臣们屠戮殆尽,导致朱允炆无将帅可用也有很大关系.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因风寒病 ...
-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四十三)李景隆率军出征
耿炳文失败后,小皇帝让李景隆代替耿炳文. 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在大明开国历史上,那是仅次于徐达.常遇春的人物,封爵曹国公. 李景隆作为李文忠的儿子,很早就袭爵曹国公,而且还出任太傅. 李景隆这层身 ...
-
嘚瑟都不懂得时机,却没有遭到雷劈,靖康之难中南军首领就是典型
靖康之难,朱允炆之所以败给朱棣,很大原因在于他有一个嘚瑟主帅! 俗话说将门出虎子,但实际上,将门的虎子并不多.李文忠在朱元璋统一的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其指挥下,骑兵部队南征北战无坚不摧,为大明王朝 ...
-
历史故事——朱棣与铁铉的济南之战
上周我们讲到朱棣与李景隆在白沟河大战,朱棣被李景隆的大军包围无法解困,就在胜利的天平倒向李景隆时,一阵大风把李景隆的帅旗刮断了.帅旗一倒,李景隆的大军很快就都乱成一团.朱棣的大军士气大振,发起了反攻. ...
-
历史故事——朱棣第五次北伐病逝归途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初,朱棣亲率五十余万大军征讨鞑靼.五十万大军深入草原腹地,引起鞑靼君臣的惶恐.明朝内阁大臣金幼孜曾写过一首朱棣北征的诗<过禽胡山>,足见当时明朝军队的士气:六师严 ...
-
历史故事——朱棣接连亲征北伐
上一回说到,朱棣御驾亲征北伐鞑靼阿鲁台.1410年(永乐八年)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于是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从朱棣首次北伐作战可以看出,明军在每一次作战之前,都首先弄清楚蒙古军队的位置. ...
-
历史故事——朱棣三个儿子的权力游戏(下)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高炽生于凤阳府,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在他儿童时代,他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 ...
-
历史故事——朱棣三个儿子的权力游戏(上)
昨天我们说到,朱高炽之所以能成为太子,与朱棣喜欢孙子朱瞻基有着很大的关系. 前一阶段,电视剧<大明风华>热播,不少观众都感叹,老朱一家人实在太有趣了. 朱家三兄弟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各有 ...
-
历史故事——朱棣称帝后的大屠杀(上)
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后,曾多次击败朱棣的盛庸深感无力回天,于是率余部投降.朱棣奉命盛庸驻守淮安,看住还死守在山东的昔日战友铁铉.接着朱棣派兵北上复攻济南,铁铉死守不肯投降,但终因寡不敌众,城池陷落.朱棣又 ...
-
历史故事——朱棣称帝后的大屠杀(下)
据<明史·王艮传>记载,王艮是明代哲学家,他是王阳明(守仁)的门生,他初名叫王银,王阳明替他改名为王艮.他后来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朱棣称帝后,命人将呈给建文帝的千余封奏折分类,只留 ...
-
历史故事——朱棣的早年生活
除了朱元璋早夭的九子赵王朱杞.二十六子朱楠,我们把朱元璋其他的23个儿子都说了说,但唯独没有说四子,也就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在应天府 ...
-
历史故事——朱棣的两位谋士
我们昨天讲朱棣的时候提到他的两个谋士,一个是和尚道衍:另一个是相术大师袁珙.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道衍被后世称为黑衣宰相,他本名叫姚广孝,是长洲(今苏州)人.姚广孝1335年出生在一个行医世家,他们家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