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朱棣第五次北伐病逝归途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初,朱棣亲率五十余万大军征讨鞑靼。五十万大军深入草原腹地,引起鞑靼君臣的惶恐。明朝内阁大臣金幼孜曾写过一首朱棣北征的诗《过禽胡山》,足见当时明朝军队的士气:六师严号令,车骑肃前征。塞月云中暗,胡尘雨后清。沙鸡随箭落,野马近人惊。咫尺闻天语,常依御辇行。

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本雅失里闻大军出塞,甚恐,欲同阿鲁台西走,阿鲁台不从。众遂乱,互相贼杀。本雅失里西奔,阿鲁台东奔,余部落亦离散”。本雅失里想向西逃窜,阿鲁台肯定不会同意。阿鲁台发迹于蒙古高原的东方,经过十几年的经营,控制东蒙古,又慑服兀良哈三卫,他的权力根基在东部,如果西奔,无意义离开老巢,丧失争霸资本。本雅失里能登上汗位,完全在于阿鲁台的支持,当然他的王权也被阿鲁台制约。之所以西奔,不排除本雅失里想要借机摆脱阿鲁台的控制。本雅失里和阿鲁台的分裂给了明军各个击破的机会。朱棣以千余精骑径冲阿鲁台军阵,蒙古军大败,阿鲁台携家属逃跑。永乐八年的这一次明军北征,导致了东部蒙古的再次分裂,本雅失里和阿鲁台分道扬镳。

展开剩余79%

永乐十年(1412年),瓦剌太师马哈木杀死了本雅失里,并夺走了元朝历代国玺。战场失败的阿鲁台决定向明朝称臣。永乐十一年(1413年)秋七月,明朝封阿鲁台为和宁王,封他母亲为和宁王太夫人,妻子为和宁王夫人。鞑靼与明朝关系暂时缓和下来,阿鲁台依附明朝而自立,然而双方的冲突并未就此结束。

瓦剌人杀了本雅失里,夺得传国玉玺,又抬出一个所谓的本雅失里的弟弟答里巴为大汗,很明显是在于鞑靼争夺蒙古正统地位。如果阿鲁台坐视马哈木拥立新汗,就等于将蒙古正统拱手让给瓦剌。阿鲁台必须要坚称答里巴是伪汗,马哈木操纵下的汗庭是伪政权,他要自己拥立一个血统上更纯正的“黄金家族”后裔。很快,阿鲁台就拥立了所谓的鬼力赤汗的儿子阿台汗。阿鲁台控制的鞑靼与马哈木控制的鞑靼,正面交锋已然成了定局,战争一触即发。

永乐十一年(1413年)十一月,开平守将郭亮向朝廷报告,“马哈木等军至饮马河,声言袭阿鲁台,实欲寇边”。不久,阿鲁台也明廷呈上了相似的情报,“瓦剌将奥鲁已渡饮马河,至哈刺莽来,扬言袭己。因而欲窥开平、兴和、大同。”元气未复的阿鲁台此番被瓦剌打得大败,而谨慎保持实力的大明也并未援助阿鲁台。

永乐十二年(1414年)三月,朱棣再次御驾亲征,率大军五十万,征讨瓦剌马哈木。六月,明军主力进至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西北),瓦剌军3万余人迎战。朱棣亲率精骑重创瓦剌军,马哈木等人仓皇逃走。忽兰忽失温之役虽然沉重打击了瓦剌人,但瓦剌对鞑靼必是除之后快。永乐十三年(1415年)春,马哈木等向明朝廷贡马谢罪,言辞非常恭顺。朱棣说:“我们不要和瓦剌人一般见识。”所以接受了他们所献之物,让他们的使者去馆驿歇息。

永乐十三年(1415年),瓦剌大军再一次向东蒙古(鞑靼)发起攻击,此次战役,明朝廷对于阿鲁台给与了一定的支持。永乐十四年(1416年),瓦剌与阿鲁台大战,马哈木败走。过了不久,马哈木就死了。马哈木一死,东西蒙古强弱态势又发生变化。东蒙古居于优势,控制兀良哈三卫,并而影响女真诸部。这期间,瓦剌的实权落入贤义王太平之手。然而,东西蒙古的攻伐战争并不停歇。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阿鲁台再次率部滋扰明朝边境,朱棣闻悉后决定再次亲征。明军八月初出征,九月上旬,明军到达沙城(今河北张北以北)时,阿鲁台的部下阿失贴木儿率部投降明军,并得知阿鲁台被瓦剌打败,其部已溃散,明军暂时驻扎不前。十月,明军继续北上,在黄河以北击败鞑靼西部的军队,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众来降明,朱棣随即封也先土干为忠勇王,朱棣赐名金忠,余者皆有赏。十一月,明军班师回京。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脱欢杀死太平和把秃李罗,成为瓦剌最有权势的权臣,而后又捧出一个元朝皇室后裔奉脱脱不花为汗,号令蒙古。阿鲁台在多种力量角逐的复杂格局中处于被动地位,既不容于明朝,又面临瓦剌紧逼。

朱棣连续征伐阿鲁台,使其遭受重创。这一时期,瓦剌马哈木子脱欢袭爵顺宁王,势力又强大起来。永乐二十二年(1425年)正月,鞑靼阿鲁台再次扰袭大同等地。朱棣见其一次次的挑衅,决定将其彻底除之,于是第五次亲征开始。朱棣调集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5都司之兵于京师(今北京)和宣府(今河北宣化)待命。四月三日,以安远侯柳升、遂安伯陈英为中军;武安侯郑亨、保定侯盂瑛为左哨,阳武侯薛禄、新宁伯谭忠为右哨;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为左掖,成山侯王通、兴安伯徐亨为右掖;宁阳侯陈懋、忠勇王金忠(也先土干)为前锋,出兵北征。二十五日,进至隰宁(今河北沽源南),获悉阿鲁台逃往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之哈剌哈河下游),明成祖令全军急速追击。六月十七日,进至答兰纳木儿河,周围300余里不见阿鲁台部踪影,遂下令班师。就在明军征伐阿鲁台期间,瓦剌也乘火打劫,在克鲁伦河大败阿鲁台。

七月十八日,朱棣在第五次北伐回京途中病死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

(0)

相关推荐

  • 面对瓦剌鞑靼,永乐帝也曾惨遭失败,明英宗或许败得不冤

    洪武朝八次北征最后一次是1396年,过了11年因为朱棣使臣出使蒙古被杀,永乐八年第一次北征鞑靼阿鲁台,是由第一功臣淇国公邱福,加上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五人帅军北征.这里邱福是 ...

  • 明成祖朱棣北伐

    1368年(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徐达率军攻进元大都(今北京市),元惠宗逃到漠北接着元帝国的执政,历称"北元".永乐年间,因合罕弟弟的妻子完者秃豁阿妣吉的绝代容貌<蒙古源流 ...

  • 历史故事——朱棣接连亲征北伐

    上一回说到,朱棣御驾亲征北伐鞑靼阿鲁台.1410年(永乐八年)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于是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从朱棣首次北伐作战可以看出,明军在每一次作战之前,都首先弄清楚蒙古军队的位置. ...

  • 历史故事——朱棣三个儿子的权力游戏(下)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高炽生于凤阳府,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在他儿童时代,他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 ...

  • 历史故事——朱棣三个儿子的权力游戏(上)

    昨天我们说到,朱高炽之所以能成为太子,与朱棣喜欢孙子朱瞻基有着很大的关系. 前一阶段,电视剧<大明风华>热播,不少观众都感叹,老朱一家人实在太有趣了. 朱家三兄弟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各有 ...

  • 历史故事——朱棣称帝后的大屠杀(上)

    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后,曾多次击败朱棣的盛庸深感无力回天,于是率余部投降.朱棣奉命盛庸驻守淮安,看住还死守在山东的昔日战友铁铉.接着朱棣派兵北上复攻济南,铁铉死守不肯投降,但终因寡不敌众,城池陷落.朱棣又 ...

  • 历史故事——朱棣称帝后的大屠杀(下)

    据<明史·王艮传>记载,王艮是明代哲学家,他是王阳明(守仁)的门生,他初名叫王银,王阳明替他改名为王艮.他后来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朱棣称帝后,命人将呈给建文帝的千余封奏折分类,只留 ...

  • 历史故事——岳飞第三次北伐

    岳飞第二次北伐刚刚结束,伪齐刘豫就立刻组织反攻.刘豫先是向金廷请求援兵,这时金太宗完颜晟已经病死,曾经执掌大权的完颜粘罕(汉名宗翰)失势,完颜挞懒(汉名昌)一派开始掌权,因反对派援兵给刘豫,新继位的金 ...

  • 历史故事——岳飞第四次北伐(上)

    岳飞第四次北伐是岳飞发动的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抗金北伐,发生于绍兴十年(1140年)六月.闰六月和七月期间.岳飞率岳家军主力,大败金军统帅完颜兀术(宗弼)的女真军主力于郾城.颍昌等地,并联合北 ...

  • 历史故事——岳飞第四次北伐(中)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国单方面撕毁合约,急风骤雨般大举进犯.宋高宗这才下诏悬赏擒杀完颜宗弼,并命岳飞等大将出兵应战.岳家军一段时间厉兵秣马,终于等到决战的时刻.然而,宋高宗一再强调" ...

  • 历史故事——岳飞第四次北伐(下)

    我们上周讲了郾城之战,岳飞以少胜多,大败完颜宗弼的拐子马和铁浮屠.他认为颖昌只有三万"岳家军"驻守,且主将是王贵,如果他能集结大军,还是有可能取胜的.于是他调集骑兵三万,步兵十万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