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嫠簋铭文,66,用
铭文的第66个字是用,用之不尽的用。

用字在铭文中出现了三处,他们的意思都差不多

用字的演变
用是甬的本字,而甬又是桶的本字。甲骨文中的用字像木块箍扎成的木桶,本义是木桶。用、甬、桶,这是造字的次序。
《说文解字》:“用,可施行也。从卜,从中。”此非本义。
木桶的历史:
木桶大概是从木盆发展而来,几千年前的木盆和独木舟一样,是直接在一段木头里挖出来的。这种原始的木盆、木桶出土得非常少。所以木桶的历史可能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长,也没有另一些人想象的那么短。
木桶是由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大概不可考了,公元前13世纪,凯尔特人从两河流城的人们那里学到了制桶手艺,开始使用木桶作为运输工具,并为“木桶的复兴”打下了伏笔。进入铁器时代,一系列的发明又为木桶锦上添花,解决了很多以往的问题。比如固定木桶用的铁箍,就是在这时被发明。
有了这一系列发明创造作为后盾,木桶更结实了,能够承受长距离运输过程中的剧烈颠簸。大约公元前700年的时候,古代高卢人从凯尔特人手里学来了制桶的手艺,并将之发扬光大。高卢人制桶的材料没有限制,用桶来盛放的东西也五花八门,装水也行,装古高卢啤酒也行,甚至大麦、玉米、盐、火药之类的固体也一律入桶。就这样,木桶在古高卢地区风行一时,以至于历史学家认为是古代高卢人发明了木桶。
古时候人们知道π值是3,制木桶木盆的匠人都知道“径一周三”,就是木桶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在祖冲之以前,圆周率是通过计算得到的,西汉的刘歆算出圆周率是3.1547,东汉的张衡算出圆周率为3.1622,到三国末年,刘徽创造了一种“割圆术”来求圆周率,就是用正多边形来分割圆周,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周长越接近圆周长。祖冲之用这种方法算到正24576边形,算出当时最精确的圆周率。
据说中国制作木桶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从工艺的角度看,要做出滴水不漏的木桶,需要很好的刨平工具,中国可考证的刨子出现在元代,在此之前,是使用一种叫鐁的工具,春秋时的鐁多为铜制,也有少量铁制的。战国以后则多为铁制,铜制的渐少,唐以后出土的鐁逐渐减少,可能是有一种间于刨和鐁之间的工具。鐁的使用远没有刨子省力,可以想象古代工匠的艰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