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DNA对胰腺癌预后的优势|MD安德森最新发现【Gastroenterology】
相关推荐
-
精准医学:新发现!全基因组cfDNA甲基化分析或可用于胰腺癌早期诊断应用
易点评: 作为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胰腺癌在肿瘤领域素有"癌症之王"的称号,据柳叶刀杂志记载,胰腺癌大多一经发现即为中晚期,确诊后的五年生存率约10%,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 ...
-
别人如何把你眼中的低分套路发了8+分的牛刊?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2020年3月发表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IF:8.911)上的一篇文章,"A 15-gene immune, stromal and prol ...
-
胰举胰动 | 王理伟教授:ASCO两大研究探索胰腺癌未来新航向
在2021年ASCO大会上,晚期胰腺导管腺癌和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研究新进展如何?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较高的消化道肿瘤之一,起病隐匿.进展迅速[1].胰腺癌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丧 ...
-
科研进展:ctDNA甲基化标志物助力肝癌早筛
科研进展:ctDNA甲基化标志物助力肝癌早筛
-
易基因 - 精准医学:血液生物标志物在胰腺癌鉴定诊断和早期发现中的应用|早期筛查
易点评 胰腺癌早期通常没有症状,当症状出时,提示癌细胞已经发生转移,此时进行临床治疗已经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期.因此胰腺癌的早期筛查十分重要,而液体活检是一种快速.简便的癌症血液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血浆游离 ...
-
【衡道丨黑科技】您还在为发高分研究论文发愁吗?
在前两期的「黑科技」专栏中,小衡先是带大家了解了Opal多重荧光染色.Vectra多光谱成像和inForm智能软件分析三位一体的创新组织病理分析方案,让大家对其技术原理及实验流程有了初步认识.接着的案 ...
-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浆细胞通过转移外泌体microRNA建立卵巢癌的间充质特性
卵巢癌是一种高度致死性疾病,对女性造成沉重负担.卵巢癌的四种主要的分子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结果,但此前对四种分型中的免疫浸润模式的研究较少.来自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周圣涛课题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Jer ...
-
Ⅰ型糖尿病发展新机制:淋巴细胞外泌体miRNAs促进胰腺β细胞死亡|Cell Metabolism
Ⅰ型糖尿病(T1D)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在于免疫细胞对胰岛的浸润和选择性消除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研究人员已经在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一种众所周知的T1D模型)中观察到免疫细胞的浸润,而且也 ...
-
【Gut】上交张艺凡/李青峰、复旦傅德良揭示:外泌体CD44v6/C1QBP促进胰腺癌肝转移的新机制
近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张艺凡.李青峰教授和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傅德良教授团队合作在Gut杂志(影响因子19.819)上发表文章,报道了胰腺癌通过外泌体CD44v6/C1QBP复合物促进肝 ...
-
【综述】中国医科大学:外泌体在胰腺癌起始和转移中的作用
胰腺癌是一种隐匿性和高度转移性恶性肿瘤,其发病机理和进展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外泌体介导信号转导和物质运输,可能在胰腺癌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近日,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放射科赵相轩课题组的研究 ...
-
【关注】靶向KRAS G12D突变的胰腺癌外泌体治疗即将进入临床阶段| Codiak最新动态
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癌症中首次发现突变基因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靶向KRAS突变的方法.现在,随着制药公司争相将第一种靶向突变KRAS蛋白的药物带给癌症患者,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一位科学家正在尝试 ...
-
江苏师范大学: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的外泌体miRNA-126-3p通过靶向ADAM9抑制胰腺癌的发展
胰腺癌作为一种致命的恶性肿瘤,其有效治疗手段相对较少.近日,来自江苏师范大学郑元林.陆军课题组以及南京大学陈贵泉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在Molecular Therapy-Nucleic Acids (IF ...
-
广东药科大学:胰腺癌起始细胞外泌体通过CD44v6和Tspan8将恶性信息传递到非肿瘤起始细胞中
胰腺癌的肿瘤起始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能够重编程非肿瘤起始细胞,但具体的作用机制此前尚未被阐明.近日,来自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德国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外科医院胰腺外 ...
-
外泌体介导EphA2转移在胰腺癌中传递化学抗性 | Theranostics
在大多数人类癌症中,耐药性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 PC)是治疗中最具挑战性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特征在于侵袭性强.早期转移和对治疗的高度抗性.患有这种致命性恶性 ...
-
Cancer Res:巨噬细胞外泌体转移miRNAs诱导胰腺癌的耐药性
胰腺导管腺癌(PDAC)在癌症相关死亡中排名第四.尽管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但该疾病的治愈率依然低得令人失望(<5%).这种令人沮丧的预后是因为发现时已是晚期,以及肿瘤对所有已知治疗方案抵抗. 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