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养心》一一“认知心理”

李崇军/文

第二节  认知心理

在“认知心”之后,我们再来“认知心理”。

什么叫心理?有人讲:“心理是指人内在符号活动梳理的过程和结果。具体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的表现形式叫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

心理成为一门学问,人们称之为心理学;心理成为多门学问,人们称之为基础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实践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等。

心理学研究涉及需求、动机、感觉、知觉、认知、认识、气质、品质、性格、人格、思维、思想、智商、情商、意识、意志、精神、心情、情绪、态度、行为、能力和关系等许多方面,其中与学习、工作、生活、个人、家庭、民族、国家、国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导、管理、教育、监督、守法、违法、防病、治病、健康、疾病、祸福、兴衰或成败等发生关联。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这门科学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发展、活动规律,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如何了解、预测、调节和干预人的心理,利用有利的心理因素、避免不利的心理因素,更好地控制人的心理活动、提高人的行为能力和防止人的不良后果等。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已渗透到各种实践领域,产生广泛的实用价值,由此形成了心理学的众多分支,直接服务于社会。

心理学之中的基础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应用、发展或教育心理学属于社会科学。外国人对这门学问研究较多,中国古人对这门学问也有研究,其中最具特色的研究成果要属中医心理疗法,如有逗笑疗法、激怒疗法、痛苦疗法、怡悦疗法、羞耻疗法和心药疗法等。至此,讲三个有趣故事:

逗笑疗法: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终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却一天天严重。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老中医望闻问切后,对巡按大人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就好了。”巡按听了捧腹大笑,感到这是个糊涂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自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抑郁症竟好了。一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按大人相遇,这才对他说:“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气结’,并无良药,但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气则疏结通达,便能不治而愈。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巡按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

怡悦疗法:传说古代名医张子和,善治疑难怪病,在民众中享有崇高威信。一天,一个名叫项关令的人来求诊,说他夫人得了一种怪病,只知道腹中饥饿,却不想饮食饭菜,整天大喊大叫,怒骂无常,吃了许多药,都无济于事。张子和听后,认为此病服药难以奏效,告诉病人家属,找来两名妇女,装扮成演戏得丑角,故作姿态,扭扭捏捏地做出许多滑稽动作,果然令病人心情愉悦。病人一高兴,病就减轻了。接着,张子和又叫病人家属请来两位食欲旺盛地妇女,在病人面前狼吞虎咽地吃东西,病人看着看着,也跟着不知不觉地吃起来。就这样,利用怡悦引导之法,使心情逐渐平和稳定,最后终于达到不药而愈。

心药疗法:唐朝的僧人天际大师,曾经开过一张专治心病的药方:“好肚肠一根,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阳全用,方便不拘多少。”这个药方有独特的炮制法:“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埋三分。”使用这个药方时,不能“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箭中伤、肠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后来,这个药方被写在了云南的一座寺庙里,医好了无数人的心病。

这三个故事给人启示:心理疗法是用智慧、计谋或技巧治疗心病的方式方法,“心病要用心药治”。

从中医角度讲,心病并非是平常病,而是人的内心、精神或气血导致闭塞、伤害或错乱的一种疾病;心药并非是平常药,而是一些心理疗法,其中对病人采用特殊方法、赋予人生美德或促使身心健康的一些做法。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无论有没有心理疾病或“心病”,都应当了解、掌握或使用相关知识、预防措施和自救方法。

就“心病”而言,这是一种阴险的疾病,这种疾病埋藏于人的生理、心理、精神、思维、思想、人格或人品之中。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有了这种疾病,看似是一个正常人,但是说话做事总是怪怪的,时常会有一些偏激、怪异或反常的语言和行为,与正常人不能合拍,与周围人不能很好相处,当听到一句不好听的话、遇到一点不好受的事就有可能闷闷不乐、耿耿于怀、萎靡不振、心烦意乱、强词夺理、恶语伤人、不近人情、不依不饶、不可理喻或不辞而别,甚至有可能自残、自杀或杀人。

就“心病”而言,这是一种可怕的疾病,这种疾病反映在做人、做事、语言或行为之中。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有了这种疾病,必然会出现一些离奇的、可怕的或非常严重的错误,从而有可能毁掉一个人的童年、青春、学业、爱情、婚姻、家庭、工作、事业、幸福、人生或生命。

就“心病”而言,其弱点诱因如有:疑心病、争公平、应该论、依赖癖、寻赞许、至善狂、自封心和内疚狂等。

就“心病”而言,其主要诱因如有:心理缺陷、品质缺德、情感缺失、知识缺乏、经验缺少、心态失衡、精神失常、情绪失控、言辞失态、性格偏激、思维偏执、思想极端和态度极差等。

就“心病”而言,其现实诱因如有: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感情与家庭的变故、对网络的依赖心理、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学习任务过于繁重、管教没有方式方法、投资受损后无法承受、老年人缺乏精神关爱和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等。

就“心病”而言,其早期萌芽如有:“瘦弱,不爱运动”、“消极,拒绝长大”、“毫无理由的高傲”、“成天泡在网上,又不知道做什么好”、“浮躁,好预测未知妄下定论”、“性格软弱,喜欢为自己的意志不坚定找理由”、“选择性自闭,对熟人唠叨不休,对陌生人一言不发”、“习惯熬夜,26岁之前通宵次数明显较多”、“做事不按计划,讨厌按部就班,永远不知道钱花到哪里去了”和“不问问题,相信百度和谷歌的权威”等。

就“心病”而言,是有早期信号,如有:过度高兴、过度忧虑、过度悲伤、过度猜疑、过度愤怒、过度消极、过度焦躁和过度关爱等。

就“心病”而言,其早期现象如有:办事效率低、竞争意识退化、自卑心理、反应异常、固执己见、疏散懒惰、性格孤僻、思维迟钝、情绪恍惚和性情急躁等。

就“心病”而言,其常见表现如有:多疑、忌妒、自负、自卑、干涉、羞怯和敌视等。

就“心病”而言,其内外因果如有:

不健康心理、不健康思想、不健康身体,不良心灵、不良心态、不良性格、不良情绪、

不良心情、不良品质、不良言行、不良家庭、不良教育、不良环境,不尊不孝、不思悔改、

不能自控、不务正业、不知廉耻、不思进取、不可理喻、不劳而获,惶恐不安、心神不定、

精神不振、是非不明、无恶不作,负面思维、负面情绪、负面影响,情感缺陷、性格缺陷、

心理缺陷,心灵扭曲、心理扭曲、人格扭曲,缺乏教养、缺乏修养、缺乏涵养、缺乏经验、

缺乏知识、缺乏智慧、缺乏美德、缺乏科学,错误思维、错误观念、错误认识、错误思想、

错误言行、错误决策,心事太重、个性太强、脾气太坏、缺点太多、高兴太早、迷恋太深、

压力太大、环境太差、管教太严、学习太钻、工作太狂,极度恐惧、极度悲伤、极度痛苦、

极度愤恨、极度无靠、极度贫困、极度疲惫、极度心累、极度绝望,信神信鬼、鬼迷心窍、

装神弄鬼、妖言惑众、执迷不悟、性格孤僻、心胸狭窄、目光短浅、 苟且偷安、行尸走肉、

神情恍惚、思维混乱、精神错乱、胡言乱语、行为诡异、情感脆弱、郁郁寡欢、忘恩负义、

自我封闭、独来独往、游手好闲、玩物丧志、好吃懒做、自甘堕落、爱慕虚荣、酗酒无度、

疑神疑鬼,自欺欺人、自以为是、自恃清高、自命不凡、居功自傲,桀骜不驯、勾心斗角、

粗暴成性、顽固不化、争强好胜、争权争利、称王称霸、拉帮结派、耀武扬威、狼狈为奸、

横加干涉、整人害人、打击报复、贪得无厌、肆意妄为、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和违法乱纪等。

就“心病”而言,凡是“过于”都是一种心病或心病反映。如有:

过于自私或过于无私、过于依赖或过于自主、过于自卑或过于自尊、过于自馁或过于自强、

过于胆怯或过于勇敢、过于务虚或过于务实、过于老实或过于狡猾、过于愚蠢或过于聪明、

过于懒惰或过于勤劳、过于无为或过于有为、过于狠毒或过于善良、过于浪费或过于节约、

过于名利或过于淡泊、过于片面或过于全面、过于感性或过于理性、过于细节或过于整体、

过于肮脏或过于干净、过于自由或过于约束、过于骄傲或过于谦虚、过于高调或过于低调、

过于明白或过于糊涂、过于强势或过于弱势、过于强硬或过于软弱、过于民主或过于专制、

过于快速或过于缓慢、过于排斥或过于吸引、过于热情或过于冷淡、过于精细或过于粗放、

过于务实或过于务虚、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过于表率或过于指使、过于自责或过于责备、

过于随和或过于原则、过于善变或过于执着、过于表扬或过于批评、过于奖励或过于惩罚、

过于法治或过于人治、过于重视或过于轻视、过于讲情或过于无情、过于讲理或过于专断、

过于放权或过于收权、过于权威或过于威信、过于开放或过于封闭、过于清闲或过于忙碌、

过于放松或过于紧张、过于严肃或过于活泼、过于消极或过于积极、过于被动或过于主动、

过于追求或过于满足、过于稳重或过于浮躁、过于烦恼或过于快乐、过于真实或过于虚假、

过于胆大或过于胆小、过于正直或过于邪恶、过于爱动或过于爱静、过于爱人或过于恨人、

过于防范或过于疏忽、过于忧愁或过于无忧、过于猜疑或过于相信、过于敏感或过于迟钝、

过于宽松或过于严格、过于迁就或过于强迫、过于压抑或过于奔放、过于讲究或过于随便、

过于言表或过于沉默、过于团结或过于斗争、过于合作或过于竞争、过于计划或过于市场、

过于保守或过于改革、过于守旧或过于创新、过于传统或过于现代等。

就“心病”而言,最有用的“心药”是修养,最常用的“心药”是“养心”、“养德”和“养生”,最实用的“心药”是:

“良心”——“心善,乐善好施”、“心宽,宽大为怀”、“心正,正大光明”、“心静,静心如水”、“心怡,怡然自得”、“心安,安常处顺”和“心诚,诚心诚意”等。

“美德”——“有亲情、爱情和友情”、“有目标、理想和追求”、“有智慧、胆识和自信”、“有知识、能力和事业”、“学会与别人体验生活乐趣”、“学会和各种人和平相处”、“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和帮助人”、“学会反省自己、纠正错误和不断进步”、“经常保持迷人的微笑”和“懂得享受天伦之乐”等。

“健康”——“养生先养心”、“养生重在养气”、“养生贵在养德”、“养生要辩证施养”、“养生要因人施养”、“养生要审因施养”、“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平衡”、“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健康不是一切,没有健康没有一切”、“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睡觉是养生的第一要素”和“病从口入”等。

就“心病”而言,凡是比较严重的“心病”都是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其症状反映如有:泛虑症、恐慌症、恐惧症、强迫症、虑病症、恋物症、暴露症、忧郁症、性虐待、恋童症、窥视症、躁郁症、躁狂症、妄想症、精神分裂症和人格异常等。

就“心病”而言,并非所有的“心病”都是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心理阴暗、思维混乱、思想错误和品质低下等有可能是“心病”;并非少数人患上“心病”,每个人都有可能患上“心病”,如喋喋不休、目光短浅、自私自利、老实巴交、死板硬套、固执己见和骄傲自满等,都有可能是“心病”反映;并非“心病”一定是坏事,有可能是好事,例如,青少年会有“青春期”、老年人会有“更年期”,其“青春期”和“更年期”都是“心病”的反映,然而“青春期”是由稚嫩走向成熟的一个转折期,从这一点来说,这样的“心病”并非是坏事而是好事,然而“更年期”是由中年进入老年的一个转折期,这样的“心病”一定是坏事。再如,如果一个人在政治上、事业上有野心,不择手段捞取名利、贪赃枉法或狼狈为奸,有这样野心的人就绝对是有严重“心病”的人,然而,如果一个人在政治上、事业上有野心,以最大的努力、胆识或牺牲,合理合法创造财富、争取民族独立或为了全人类共同幸福,有这样野心的人就绝对有较高思想品质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定要警惕,有“心病”的人,通常跟正常人一样,甚至比正常人表现更好,有可能表现为思想先进、道德高尚、成绩优异、能说会道、聪明绝顶、能力超强,还有可能得到大家的好评、领导的重用,患有偏执症、强迫症、洁癖症或忧郁症等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的人往往让人看不出是病人,对于这样的病人,人们一定要加以视破、警惕或防范,防止与狼共舞。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定要清楚,有“心病”的人,通常存在心理稚嫩、心理缺失、心理障碍、心理阴暗、心理亚健康或心理不健康等问题,对于这样的病人,人们一定要加以理解、引导或预防,防止走向极端。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定要注意,有“心病”的人,通常缺乏自知之明、自查自纠或自控能力的人,在不经意间有可能会说出让人愤恨、愤怒的错话,或做出让人难堪、难受的错事,对于这样的病人,人们一定要加以冷静、自控或避让,防止惹祸上身。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定要主动,主动学习心理知识、预防心理疾病和提高心理素质,主动提高情商、智商和德商,或主动养心、养德和养生,让自己的心理、思维、思想和身体是健康的、正常的或高素质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定要重视,重视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或心理问题,促使心理健康是一个终身事务、提高心理素质是一个终身事项、解决心理问题是一个终身事情,因此,人们切不可一蹴而就,而要当作终身大事来抓。

总之,心理是内心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心理成为一门学问称之为心理学,其中有基础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实践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等;中国古人对这门学问早有研究,提出了“心病要用心药治”的理论观点和摸索出一些治病方法。“心病”是一种阴险的、可怕的病症,“心病”有多种弱点诱因和内外因果和症状反映等,最有用的“心药”是修养,最常用的“心药”是“养心”、“养德”和“养生”,最实用的“心药”是“良心”、“美德”和“健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定要警惕、清楚、注意、重视或知道“心病”方面的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