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欲望多了,内心的宁静就少了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其实《道德经》讲为政之道多一些,但对于个人修为来说, 道理也是相通的。

欲望与纯真,贪婪与节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能把它平衡到一个中庸的状态,是为高人。

在《道德经》的第三章中,是这么讲的: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段话可谓是老子思想的高度概括,具体来看,他谈了下面三个问题:

01、尽量不要做易勾起过多欲望的事

老子在此处并没有否定欲望的存在,他分析了欲望产生的原因,欲望并非无缘无故发端而起,它都是因某事或者某个外界的事物而诱发出来的。

人们为什么崇尚贤能之人?这也是一种欲望,偷盗之人的欲望在于,总有珍宝在诱惑他,而有人炫耀引发欲望的财物,看到的人便会在内心产生一种迷乱的感觉。

老子是站在更高的层面看世界的,他的很多想法我们未必能做到,比如不崇尚贤能之人,就能避免人人为争当贤人而产生争乱的局面。老子曾经与孔子见面,针对孔子四处推广自己的学说而碰壁的情况,他当时就劝孔子莫要强力为之,当以顺其自然为可取之道,这是他们二人的区别之处。

老子描述的是一种理想状态,即便达不到,也可以朝那个方向去靠,至少他提供了这样一种思路。

常言说“眼不见心不烦”,我们姑且把老子的思路理解成这样一句话,生活中,尽量远离那些容易引起自己过多欲望的事物,让自己回归一份内心的宁静。

02、保持一份内心的纯真和朴实,淳朴即幸福

少一些欲望,不等于基本的欲望也需要被关闭,这是不会的。

在自己所需的范围内,让身心的需求有一个适度的满足和平衡,知道是什么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守住自己的本分,守住自己的底线,表面看,似乎缺失了什么,其实你会为自己赢得更多的空间。

少欲即快乐,简单即幸福,你的温饱要满足吧,你基本的安全感、自我实现感、价值感、荣誉感、被爱的感觉等等,都需要一个适度的满足。

但是除此之外的比如过多的贪婪和奢求,对名利的无止境的追逐,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作为普通人来说,也谈不上对于“名”的追求,但是“利”的追求,却是可以经常接触到的。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复杂的状况,人与人的关系,嫉妒与排斥,争抢与矛盾,都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简单一些,贪念少一些,纯真多一些,你会发现,烦恼也减少了,很多棘手的问题也有了答案,你不会再被自己羁绊了。

若你是一个喜欢读历史的人,你会发现古代的权力之争,很多都是欲望太多造成的,不满足于自己原有的位置,总有非分之想,而得不到的时候,便生出许多失意之苦,甚至于身败名裂,追悔莫及。

淡泊是智,也是福。

03、“无为”多一些,你也就“顺”了

老子的“无为”思想,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依据自然固有的规律去做事。

我们常说得“顺其自然”,既简单也不简单,道理深得很。

“顺其自然”之后,再加一句的话,应是“自然而顺”,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让事情以自然的状态去发展,含有被动的成分,第二是依据自然之理去调整自己的作为,含有主动的成分。

其实“顺”这个字,也是简单而深刻。我们跟别人交谈,与别人一起做事,怎么才能顺呢?依着别人的意思,尽量不和他争,这不就是顺着他吗?顺着别人,顺着对方,一开始是顺着外界,你得服从外界,后来发现,你自己也顺了。

当把这个“别人”换成“自然”时,“顺着别人”换成“顺着自然”,一开始你觉得很别扭,不习惯,想改变,想继续变回执拗的从前的自己,但是你忍一忍,你会发现,你顺了,顺其自然了,你自己也真的顺了,这便是“顺”的道理。

听起来似乎很绕口,简单说就是,让别人顺着你,是初级的顺,你顺着别人,是中级的顺,顺着自然之道,是最高级别的顺。

所以无为而治,就是顺其自然之道,而到底什么是道?老子其实也给出了一个具体的事物:水。

“水”具有道的特征,最接近于道,“水”其实也挺“顺”的。

遇到障碍,就躲就绕,遇到高地,就蓄势以待,遇到低洼,就填充之,以环境之变为变,不拘泥于自己,其实就是顺着环境,不跟环境硬顶,而最后,“水”把自己想实现的都实现了,它总会流淌到想去的地方,它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第一章 有无之辨

    第一章 道经 有无之辨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如果有一本书,谈论圣王.天下.百 ...

  • 《道德经》:“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认识论

    首先我们来对这句话进行基本的解释,这句话出自<老子>,也就是<道德经>,对其的解释与翻译有两种,其一是,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句中的"其&quo ...

  • 道家思想中,老子和庄子的“德”,究竟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老子的<道德经>下半部分"德经"的第一篇:堕落. 前面我们一开始聊过,<道德经>其实是"道经"和 ...

  • 能内心保持宁静的人,才是有力量的人

    如果你不想苦一辈子,就要先苦一阵子,你现在有什么样的付出,将来你的人生就会呈现什么样的风景,每一个你所期待的美好未来,都必须依靠一个努力的现在.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开始做你想做的事情,只要你不用年龄和其他 ...

  • 保持内心的宁静

    经历了最近一系列的工作,突然觉得以前期待的很多事情寡然无味,以前期待的名声.地位.贵人器重等一系列,突然似流水的落叶,转瞬即逝,顺其自然.反而觉得其实做一个拥有本真的自己,寡言少语,静为躁君,感觉真的 ...

  • 内心的宁静,是最有力量的修行

    == 空中,落叶飘零;眼前,秋风凝霜.一位秀才问禅师:"此情此景,人生当作何感悟?"禅师淡淡说道:"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诚然,花开花落自有规律不受人左右. ...

  • 只为内心的宁静

    只为内心的宁静 作者 | 高学栋 首先以一首诗为例,解释一下我为什么写禅诗. 佛祖西来自有意,拈花微笑示禅机. 浮云散尽花落去,明月朗照心不迷. 这是一首关于禅宗故事的诗句.大家不要一看佛祖就联想到迷 ...

  • 最好的清欢,是内心的宁静

    唯美 | 养生 | 禅意 | 慧悟 最好的清欢,是内心的宁静 作者:倾云  ·  主播:千纸鹤 花开花落,几度春秋,时光的步伐,总是匆匆而过,不经意间,又一程.细数流年的光阴,总会留下或深.或浅,不容 ...

  • 一日禅:能内心保持宁静的人,才是有力量的人。

    ​能内心保持宁静的人,才是有力量的人.心静神定,泰然自若,便听不到外界的喧嚣和嘈杂,为人处世就不会失于轻率.把自己抬得过高,别人未必仰视你:把自己摆得过低,别人未必尊重你.做人要能抬头,更要能低头.一 ...

  • 153㎡高格至简,回归内心的宁静!

    如今正蜕变成城市的新中心.绿城汲取"春天明月"之境与"半为西湖半为绸"之底蕴相融合,淬炼打造出高品质居所--春月锦庐.一街之隔即为30万㎡的"城市厨房 ...

  • 【视听沙龙】朗诵与生活(一)让内心归于宁静

    ‍ 如果说"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那朗读,大概是门槛最低的艺术形式.朗读是一个往里走.走向内心的过程,是个让人安静而自得的过程.声音有色彩.有温度.有个性,能直扑人的心灵. ...

  • 打造文化:追求内心的宁静

    四次提问式交流,碰撞了近期自己对于团队文化重要性的理解. 一次是书:张磊<价值>中提到对于团队文化重要性的解读:"不同的创业者有不同的性格特质,其内部文化是重中之重,既大于商业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