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凌琴】颜真卿碑在大荔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03

颜真卿碑在大荔

原创/王凌琴

平生肝胆卫长城,至死图回色不惊,
世俗不知忠义大,百年空有好书名。
这是宋代诗人李行中写的《读颜鲁公碑》。
颜鲁公是谁?他就是颜真卿,唐代名臣,大名鼎鼎的书法家,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齐名,并称“颜柳”,他的真书用笔浑厚,雄秀端庄,方中见园,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他的行书,遒劲有力,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后为行书开一生面,其磅礴大气,充分展现了大唐帝国的繁盛景象。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这些书法上的成就,光彩熠熠,成为颜真卿的最高荣誉而被世人所推崇。以致提起颜真卿,一般人都知道,他是伟大的书法家。至于其他,则不明就里,知之较少。
上面的这首李行中的诗,可谓振聋发聩,一语惊人。使人明白了,颜真卿最大的功绩,不在书法,而在忠义。他忠肝义胆,铁骨铮铮,死不易节的精神,才是他最伟大的地方。
那么,颜鲁公碑是怎样的一块碑?都有什么内容?令宋代的李诗人那么动容,那么激动不已?另外,这块碑在哪里?我们还能看到吗?
让我们遁着这个线索去寻觅他,了解他。

八百九十多年前的北宋末年。
靖康元年七月八日。位于关中东部黄河西岸的同州城里锣鼓喧天,南大街文庙院内,一块碑石上披红绸,前面站满了各级官员,各界名流以及全城百姓。这里正在举行揭碑仪式。
在肃穆的气氛中,红绸缓缓落下,一块石碑露了出来。众皆惊呼:颜鲁公碑!大家注意到,此碑分为三部分,最上面是颜鲁公手书,中间是对上面手书的解说,最下面是颜鲁公画像。人群骚动着,纷纷伸长了脖子,想一睹这块珍贵的石碑内容。
主持仪式的是前不久从京城汴梁被贬到同州的知州唐重,他挥了挥手,大家静了下来。唐重神色凝重,缓缓说道:是颜鲁公碑,我来宣读。随即读了起来:
真卿奉命来此,事期未竟,止(只)缘忠勤,无有旋意。然中心悢悢,始终未改,游于波涛,宜得斯报。千百年间,察真卿心者,见此一事。知我是行,亦足达于时命耳。人心无路,见时事,只天知。
读到这里,唐重稍作停顿了一下说:这段文字,想来大家都熟悉,因为这就是唐代名臣颜鲁公颜真卿的手书。颜鲁公曾于唐至德二年(756)出任冯翊太守,有惠政。同州历代志书多有记载。他的大名就在同州名宦祠里敬受供奉。再听下边。
观此笔迹,不显岁月,以事实考之,盖使李希烈时也。希烈以建中元年陷汝州,卢杞建议公奉使,至贞元元年八月丙戌,公不幸遇害。困迹贼庭者逾二年。刃加于颈而色不变。度无还期,誓不易节,盖书此以自表云。重即摹公之像于蒲,绘而祠之。又访得此石,本状貌老矣,公以乾元元年(757)自同徙蒲,至奉使时垂三十年,气节不衰,而状貌非昔也,乃刻石而寘之祠室,俾观者有考焉。
靖康元年七月壬申,朝散郎秘阁修撰知同州军州事唐重书。
唐重读完碑文,大家都把目光放到了下面的画像上,画像乃是颜鲁公就义前三十年在蒲州任刺史时的相貌,四十来岁,方额阔眉,目光睿智,甚是威武。唐重访得此像后,就把他描摹下来供奉。接着在同州得到一块碑石,又把颜鲁公的手书和画像刻在石上,中间加上了自己的解说。就成了这块碑的全部内容。
我们不必描述当时仪式的壮怀激烈,群情激昂。只落款的“靖康”二字,便令风云变色,人皆震惊。
一般人都知道“靖康之耻”,它又被称作“靖康之祸”“靖康之难”。那是一段国破家亡,君王被掳,生灵涂炭,血流成河的惨烈的历史。向来被世人所熟知。而此刻,靖康元年七月,正是国难当头之际,唐重为什么要在同州立这块颜鲁公碑?颜鲁公都有什么事迹?知州唐重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大荔县志.贺志》①记载:颜真卿,字清臣。至德二载自宪部尚书御史大夫出为冯翊太守。时郡当破亡之余,真卿悉力抚循,雅有惠政。徙蒲,州民图像事之。后以宣慰使遇害于蔡州。人立祠祀焉。
史载:颜真卿(709——784),唐代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的五世孙。开元22年(734)中进士,步入仕途。
他从县尉内史做起,使“浇风莫竞,文政大行”,颇受赞誉。后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他忠心耿耿直言不讳的性格,令杨国忠十分厌恶。天宝十二年,被调离京师,出任平原太守。
平原郡在安禄山的辖区(今天河北省一带)。颜真卿早就看出了安禄山的野心,暗加防守。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果然起兵,河北郡县大被攻陷,只有平原郡防守严密。颜真卿派快马报告京师。并招兵马,鼓舞士气。周围几个郡县纷纷前来联合抗敌。他的堂兄颜杲卿任常山太守,他杀了叛将李钦凑等人,一时群情振奋,十七个郡都来归顺,颜真卿遂被朝廷任命为河北采访招讨使。
在后来的斗争中,由于叛军非常强大,河北还是陷落。颜杲卿和儿子季明都被叛军杀害,颜真卿悲愤难忍,写下了有名的《祭侄季明文稿》。后来回到凤翔拜见唐肃宗李亨。被任命为宪部尚书,后又任命为御史大夫。
当时朝廷混乱,但他仍像平时一样按照法律治事,一些不称职的官员被弹劾罢官。
有意思的是,广平王李俶(唐代宗李豫)统帅二十万军队收复长安那天,都虞侯管崇嗣先于李豫上马,他即弹劾他。肃宗退回他的奏章说:管崇嗣年老腿跛,你且宽容他。此后,朝里群臣都严肃守礼起来。
李豫即位时,颜真卿请他先参拜陵墓宗庙,再在正殿即位。宰相元载认为他太迂腐。颜真卿驳斥了他,得罪了元载。
他的耿直认真,刚正遭忌的事还有许多。招致了包括皇帝、宰相在内的许多人的厌恶和嫉恨。他于唐肃宗至德二年被调出京城到冯翊(同州)任太守。第二年又转任蒲州刺史,封丹阳县子。
元载结党营私,怕群臣奏报皇帝,就设关卡,所有奏文,都要经自己审查。颜真卿上奏劝阻。元载又记恨他。后来又被贬黜,任吉州司马、抚州刺史、湖州刺史等职。在抚州任职的五年中,他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生产,筑石坝兴修水利,解除水患。他离任后,抚州百姓把石坝命名为千金陂,还为他建立祠庙,四时致祭。
建中四年,李希列反叛,宰相卢杞建议派颜真卿前去劝降。当时颜真卿已经七十五岁。众人大惊,这是明摆着要他的命啊。但君命难违,颜真卿“度无还期”,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还是去了。大荔碑文上的,就是他出使叛营前写的,抒发了他的心声和以死报国的信念。
白发苍苍的颜真卿在敌营受到了种种迫害,挖土坑活埋,燃大火焚烧,刺刀架于颈上等等等等,威胁利诱,这些都不足以动摇他的意志。他要用血肉之躯来捍卫他的尊严,捍卫他的气节。第二年被害,时年七十六岁。

本文所描述的,就是靖康元年(1126)七月的同州,国难当头时知州唐重率州民对颜鲁公的祭祀、纪念。
早在一年前(1125)的八月,金人以“张觉事件”②为由,发起了全面攻宋的战争。他们兵分两路,东路军由河北直下开封,西路军则侧击山西,牵制大宋的精锐部队——西军。浓烈的血腥味已经在中原上空飘荡,得得的马蹄声敲击着每个人的耳膜。大战前夕,时局危急,风雨欲来风满楼!
昏庸的宋徽宗吓破了胆,十二月,他一面诏令各路军马勤王,一面急急忙忙的传位给儿子赵桓。一样无能的赵桓战战兢兢的登基了,这就是宋钦宗。年号“靖康”。
靖康元年一月底,金人就兵临城下,开始了第一次围城。太常少卿李纲临危受命,组织民壮守城抵抗。
山西被罢官的老将种师道组织起十万精锐西军,弃太原于不顾,奔赴开封救难。
二月,金人提出了苛刻的退兵条件,索要无数的金银财宝,还提出了割让河间、太原、中山三镇的要求。而太原守将王禀正在进行顽强的抵抗。宋徽宗不顾主战派大臣们的反对,答应了金人的条件。
金兵撤了,赵徽宗下死令,严禁各路军队向金兵发起攻击。而前来勤王的种师道和李纲则以不听命令被罢免。数十万勤王兵被就地解散,也不给补给,自己想办法回去。
战局出现了片刻的宁静。唐重就是这间隙被贬到同州的。
再说唐重。眉州彭山人,名书法家。大观三年(1109)进士。当过蜀州参军,吏部员外郎,起居舍人等职。他耿直不畏权贵,弹劾童贯、蔡京等权臣。唐重的事迹,《宋史》以简约的笔墨记载了他。
《宋史》云:金人要求金帛,中书侍郎王孝迪下令,有匿金银者死,许人告。重曰:如此,则子得以告父,弟得以告兄,奴得以告主矣,岂初政所宜?即于御史抗论,乃止。
……又言:近世不次(不按常规)用人,期间致身宰辅,有未尝一日出国门者,期先补外,以为之倡。明日,台谏皆得罪,重落职知同州。
唐重的鲠直由此可见,他不但指出王孝迪的无耻与荒谬,他还指出,当宰辅首先要有担当,在大敌当前挺身而出。这一提议,惹恼了宰相,第二天他就遭到贬黜,“落职知同州”。

唐重来到了黄河西岸的关中门户同州。
深知时局的唐重已然坚定了守土抗战的决心,他来到这里,军政一肩挑。郑重的实施起自己的抗战计划。统一思想,秣马厉兵,充分做好准备,同金兵决一死战。
怎样才能使涣散的人心统一起来,坚定抗战的决心?他想到了他的前任,这就是他最敬仰的忠烈之士,鲠骨之臣颜真卿。
唐重在蒲州访到了颜真卿的画像,又在同州寻到一块好碑石。他决定,为颜鲁公立碑,为守土抗战树立榜样和楷模,以壮声威。
于是,这块碑石,刻上了颜鲁公入叛营前书写的手迹和他在蒲州时的画像,中间加上了唐重的解说,成为同州城的抗金宣言而铿锵作响,激励人心;也成为同州人的抗金旗帜而猎猎飘扬,召唤勇士。
就这样,一块碑石把“安史之乱”和“靖康之变”两个时隔数百年的外族入侵事件联系在了一起。“国难”需要“忠臣”,需要“良将”,需要为了国家社稷敢于出生入死的人。无疑,颜鲁公碑起到了激励人心的作用。
《宋史》记载,就在唐重同州立碑后二十几天的八月,金太宗再次发动了第二次攻宋之战。九月初攻破太原,十月初攻下真定(河北正定),十一月二十五日到达开封外城。闰十一月初开始攻城。
不必说宋钦宗这时穿盔戴甲上城巡视,已经迟了,三万禁卫军已经逃亡了一半;不必说女真人的和谈阴谋徽钦二帝信以为真俯首听命以求苟生;不必说大宋官吏为满足金人要求卑躬曲膝阿谀逢迎疯狂搜刮金银和妇女;不必说当时北风怒吼风雪不止百姓以树叶猫狗饿殍为食、疫病流行死伤无数!境况之惨烈,非笔墨所能形容。
但是,不管大宋君臣如何的遵从,如何的奴颜婢膝,也换不来金人的怜悯!城终归是拱手相让了,金人把所有的金银财宝祭器图书典籍搜刮一空,临走还掳掠皇帝大臣平民十万余人,烧毁了开封周围广大地区,“杀人如刈麻,臭闻数百里”,这就是亡国的下场。
远在西北的同州城也岌岌可危。《宋史》记载:金人已陷晋(临汾)、绛(新绛),将及同,重度不能守,乃开门纵州人使出,自以残兵数百守城,以示必死。金人疑有备,不复渡河而返。
读史使人叹息!
之前唐重上书,提议朝廷大元帅府到关中建立根据地,拒敌于黄河之东。朝廷未采纳。后任命他为京兆府(西安)兼经略制置使,掌管西安府的军政大权。
后来,金兵渡过黄河攻陷韩城县,京兆府的兵已被调赴行在所(天子所在),唐重看不能支持,修书对父亲说:忠孝不两立,义不苟生以辱吾父。其父回信说:汝能以身殉国,吾含笑入地矣。
《宋史》记载:......及金兵围城,城中兵不满千,固守逾旬,外援不至,而经略副使傅亮以精锐数百夺门出降,城陷,重以亲兵百人血战,诸将扶重去,重曰:死,吾职也。战不已,众溃,重中流矢死。
“靖康之难”落下了帷幕,唐重的人生也随着谢幕。他生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死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享年46岁。他像颜真卿一样,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立碑的初衷和誓言,在《宋史》、《同州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历史的车轮驶入了民国。1931年,日寇侵占了东三省。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8年,三万余名陕军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最前线,中条山战役开始。这正是:
抗日怕流血,何必出潼关?
铮铮男子汉,血染中条山!
记述此次战役的文章连篇累牍:永济保卫战,“六六”战役,望原会战。境况之惨烈,过程之曲折,每每令人或义愤填膺,或潸然泪下,不忍卒读。
这里要讲述的,是同州一个小故事。从中可以折射出一脉相承的民族气节与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来。
1938年七月,38军军长孙蔚如率三万陕军开赴山西中条山一带,抗击日本鬼子。军中有一个士兵,他就是大荔县安仁镇鲁坡村的马勤动。当时二十岁,刚刚结婚。之前,他是一名教师,参加过共产党举办的“安吴青训班”,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他被分配到17师教导大队,随后转移到山西平陆县的茅津镇,任排长。1940年四月,参加了著名的中条山战役。在望原会战中英勇牺牲。
消息传到家乡,全家人都悲痛不已。父亲马吉甫强压着心头的悲愤,给军长赵守寿山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想搬回儿子遗骨的心愿。
他在信中写道:勤动为国捐躯,人皆以为忧,我独以喜,我喜死得其所。赵军长大受感动,马上为老人回了信,高度赞扬了他的深明大义和爱国精神。但遗憾的是,烈士的遗骸已无法搬回。劝老人达观处之。
随后,这两封信都刊登在38军的《新军人》杂志上,极大的鼓舞了部队的斗志。
第二年的中秋节,马吉甫写下了几首诗怀念儿子。记得有一句:
可怜一样中秋月,清辉那得到九泉?
慈父的舔犊深情,呜咽之声力透纸背。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献出了爱子!这就是同州人的民族大义。

从公元755年的唐“安史之乱”到公元1126年的北宋“靖康之乱”,再到1931年的抗日战争。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外族入侵,国家倾覆,人民罹难。就在国破家亡之际,总有热血之士挺身而出,他们以其崇高的献身精神,忠烈之情来捍卫国家,保护人民。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民族之魂的英雄赞歌。它像一面旗帜,召唤着同胞们,勇士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共赴国难。
尾声:
颜鲁公碑现在是没了③,但历代的记载还在,颜鲁公的精神魂魄还在。他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同州人抵御外侮、勇赴国难的决心。也将成为同州人的精神楷模,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注:
①《大荔县志.贺志》乾隆五十一年(1762)出版,县令贺云鸿编撰。书中记载,颜鲁公碑在文庙内。
②张觉事件  张觉,本是辽国平州主官,宋与金联合攻辽,辽败,张觉投降了金。他是汉人,后来又转投宋,攻打金。金人遂以讨伐张觉为由向大宋发起攻击。宋遂杀张,而金战不止。
③民国十九年(1930)《大荔县旧志稿.金石录》记载了碑文内容,但碑已经消失了。

作者简介

凌琴,姓王,平生喜文学,爱绘画,好音乐,乐文史,更崇书法。多年笔耕,舞文弄墨,艰难前行,一串脚印。自以为天地间一匆匆过客,如草芥之于土地,浪花之于江河,微留划痕,仅此而已。歌曰:我所生兮渭水边,我所居兮沙之苑,此生无成兮自嗟叹,惟将余光兮写故园。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邢根民

顾问:马行健  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主管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