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起,告别“自我感动式”的努力

文/小宋老师

01.

大三那年暑假,我有过一次小小的创业经历。

当时我特别痴迷于学英语,所以我想在假期办一个英语培训班。

开始的时候,一切进展地还算顺利。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场地,是在一个幼儿园里。幼儿园的园长觉得我们是大学生创业,还挺支持的。

那是在2007年,园长只让我们交了200元钱作为押金,保证帮我们在暑假期预留出一间教室作为培训场地。

接下来我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吸引足够多的学生来参加这个培训班。

那时的我,20岁刚出头,迷恋着各种各样的励志故事,脑袋里装着很多想法,浑身上下也都充满了干劲。

最终,我想出来的营销方式非常简单粗暴。那就是印刷好一批传单,然后就去“扫街”——在培训班沿街的住宅区,挨家挨户的敲门发传单,寻找潜在客户。

我会告诉接过传单的人,我们将在某月某日有一场培训班的公开课,可以让孩子免费过来试听。

在那个大夏天,我和朋友一起,鼓起勇气挨家挨户的发传单,顶着阳光的暴晒,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冷眼,最终还是坚持完成了初定的“扫街”计划,发完了一大摞传单。

做完这件事,我和团队的小伙伴彻底把自己给感动了。因为我们觉得自己真的是足够努力了。这种努力,肯定会感天动地,从而让好运降临。

我们开始期待和想象着,公开课那天即将出现的“人头攒动”、“报名人数爆满”的场面。

结果,公开课当天,只来了三个小朋友。

第一个小朋友,是我们印刷传单时,所联系的那家打印店老板的孩子;第二个小朋友,是幼儿园园长的朋友的孩子;第三个小朋友,是我们在户外挂横幅时,一位旁观家长的孩子。

也就是说,这三个孩子,没有一个是我们那天挨家挨户发传单所带来的客户。换言之,那天我们超级感动自己的努力——“扫街”,其实没有产生任何的效果。

坦白说,这件事对我还是造成不小的心理冲击的。后来,我们那次培训班因为没有招到足够的学生而草草收场。

02.

现在回想起来这件事情,才发现那次失败的小小创业经历,其实是一次彻底的自我感动式的努力。

通常来说,“自我感动式的努力”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这种努力往往指向自我炫耀。

第二,这种努力对结果的改变没有太多实际的意义。

回想当年的那个暑假,我清晰地记得自己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去参加学院组织的专业实践,另外一个选择就是去实践自己的创业想法。

那么,为什么我会选择去实践自己创业想法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我觉得自己搞个英语培训班这件事很酷。这样做仿佛就是在向别人炫耀,“看,我有多么地与众不同!”包括我选择了“挨家挨户发传单”这种宣传方式,其实也是在向别人炫耀,“看,我有多么努力和辛苦!”

但是,这些努力对结果的改变却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最终,我的创业想法进行了不到一个月就夭折了。

环顾四周,其实身边有不少的人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自我感动式的努力”。

例如,经常有人会把“昨晚又熬了一个通宵”这句话挂在嘴边,但代价却是浪费了第二天白天一整天的宝贵时间;

有的人每天都晒早起打卡的照片,但晒完早起照片后,却抱着手机玩上了半天;

有的人美其名曰在图书馆学了整整一天,但其实上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玩手机或者是和身边的人小声聊天;

还有的人,手机上下载了各种各样英语学习的软件,也经常打卡进行学习,但是从来不去做考试相关的题目,结果导致想要通过的那门英语考试依然不过关。

以上这些努力,都符合“自我感动式努力”的两个特点——指向自我炫耀、对结果改变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03.

说了这么多,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做,才能摆脱“自我感动式的努力”呢?

答案说简单也简单,其实就是四个字——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这种思维方式,是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当中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指:

我们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明确目标、认清方向。然后在做事的过程中,要时常反问自己:现在我做的事情对实现目标有帮助吗?如果没有,那就要及时纠正。

史蒂芬在书中进一步强调了以终为始的重要性:“(以终为始)不但可以对目前处境了如指掌,而且不至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误入歧途,白费功夫。毕竟人生旅途的岔路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许多人拼命埋头苦干,到头来却发现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错了墙,但是为时已晚。所以说,忙碌的人未必出成果。”

记得在读高中的时候,大家都学习非常刻苦。但是在我们那一级学生当中,有一股不好的学习风气,那就是特别盛行自我感动式的努力。

因为大家比的不是谁能更加有效地掌握了知识点,而是比谁更能熬夜。

由于是寄宿制学校,学校统一会在十点熄灯。熄灯之后,大家就纷纷拿出准备好的蓄电池手灯,继续趴在被窝里学习。

同学之间你追我赶,谁都不想成为最早关掉手电筒睡觉的那个人。有时候,明明学习效率已经很低了,大家还是会继续强迫自己坚持,不肯休息。而那个熬夜时间最长的人,会像是拿到了冠军一样神气。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那个场景,真是觉得当年自己的想法实在是太傻了。毕竟,读高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高考中拿一个很高的分数,最终考入自己心仪的大学,而不是去盲目比较:谁熬了最长的夜,谁的刻苦学习精神最为打动人。

后来,我的高考分数没有达到预期,和自己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这就是自我感动式努力所带来的苦果吧。

多年过后,我专门写了一本书,名字叫《高效努力,找准奋斗的正确方式》,算是对当年经历的一个深刻反思吧。希望大家都能以“以终为始”的思维方式,戒掉自我感动式的努力。

最后,我想用两个问题来结束这篇文章:

你到底想要实现什么目标?

你现在所做的努力真的在朝这个目标前进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