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黄帝内经》中的特殊诊法,99%的人都不知道!
《黄帝内经》涉及医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对整体观念、阴阳五行、摄生、藏象、病因病机、经络针刺、疾病、诊法、治则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中医诊法理论之渊源大多肇始于《黄帝内经》,自此基本确定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通过知常达变,司外揣内,达到察症知病的目的。在《黄帝内经》中也提到了一些特殊的诊法,流传至今已少有人用。下面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特殊诊法吧。

01
虚 里 诊 法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虚里,是指足阳明胃经一大络脉,其脉从胃贯穿膈膜络于肺,出于左乳下,后世则把心脏搏动处谓之虚里。
所谓虚里诊法,就是对“左乳下,其动应衣”处施行诊察的具体方法,根据“其动应手,和其动应衣”的描述,可知是对“虚里”的望诊和扪诊两种方法。

由于“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说明“虚里”与心肺、宗气密切相关,“虚里”诊法的生理意义是探知心肺的功能和宗气的盛衰。其病理意义则是确立病位,“虚里”搏动“盛喘数绝”病位在心肺,提示心肺有病。判断虚实,如虚里搏动“结而横,有积矣”说明心肺有实邪积聚。判定预后,如虚里搏动“绝不至、曰死”虚里动而中断,绝而不复“预后凶险”。
总之观察和触摸虚里搏动的强弱,速律、节律以及搏动形态,可借此对病位、病性、病情轻重、预后等有一定的认知。

02
尺 肤 诊 法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尺内而旁,则季胁也,尺外以侯肾,尺内以侯腹。中附上,左外以侯肝,内以侯鬲。右外以侯胃,内以侯脾。上附上,右外以侯肺,内以侯胸中,左外以侯心,内以侯膻中。前以侯前,后以侯后。上竞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竞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何谓尺肤部,是指双上肢前臂的皮肤,尺肤诊法就是指通过扪诊和望诊观察尺肤部的温度、色泽等外部形态的变化,作为诊察疾病的方法。这一诊法是根据人体五脏六腑在躯干部的解剖部位,将尺肤分为三等分,近肘的1/3为尺内、近腕的1/3为上附上,中间的1/3为中附上,同时两尺肤以掌心向上为标准,拇指侧为“外”,小指侧为“内”。

两侧尺肤六部及其内,外侧的脏腑定位及其侯诊的意义是:尺内两傍,主季胁,尺外侯肾,尺内侯腹,中附上,左外主肝,内主膈,右外主胃,内主脾,上附上,右外主肺,内主胸中,左外主心,左内主膻中,前以侯前,尺肤前面主躯干,前部疾病,后以侯后,尺部后面侯腰背部疾病,上竞上者(腕关节横纹远端部位)主胸喉部疾病,下竞下者(肘关节横纹以上部位)主少腹、腰、股、膝、胫、足疾病。
关于尺肤诊法,在《素问·脉变精微论》中又说:“善调尺(尺肤)者,不待于寸(寸口)善调脉者,不待于色”可见按尺肤,切脉对于诊察疾病有着重大的作用。

03
析 梦 诊 法
《黄帝内经》的析梦诊法有别于民间流传的“解梦法”。它是在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人体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阴阳气血的机能状态,应用类比思维的方法,对人的梦境进行分析推断疾病的一种诊法。
《黄帝内经》分别在《素问》的《脉变精微论》、《方盛衰论》,《灵枢·淫邪发梦论》中予以论述,认为人在睡眠状态中产生的种种梦境,是邪气内袭,游移于脏腑之间,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魂魄不安而成梦。

所以有:“阴气盛则梦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播,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背两解不属”。
若气机逆乱,影响到不同的脏腑,也会有不同的梦景。“厥气客于心,则梦见山丘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深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游行,客于胃,则梦饮食,客于大肠,则梦田野,客于小肠,则梦聚邑冲衢;客于胆,则梦斗讼自刳;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客于项,则梦斩首,客于胫,则梦行走而不能前,客于股肱,则梦礼节拜起,客于胞,则梦溲便”等。
总之,梦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黄帝内经》认为梦是人体的生命活动之一,它的产生与人体的生理活动、情志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04
体 质 诊 法
《内经》认为,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与人体的体质类型、功能状态具有相关性。如《灵枢·本脏》说:“五脏皆坚,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
《灵枢·五变》篇说:“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驰,至其交节,而缺斧斤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坚刚,脆者易伤……况于人乎!”此段经文形象地说明了体质因素在发病中主导作用。
《灵枢·论勇》又说:“有人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长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遇烈风暴雨,或病或不病”。同样致病因素发不发病,与人体体质强弱有直接关系,不同体质对致病因素有不同易感性,某些特定体质好发某种疾病。

《灵枢·五变》认为胰理疏松,卫气虚弱的体质,易患风病,脏腑功能脆弱的体质,易患消瘅;肌肉骨骼不强的体质,易患痹病,胃肠功能差的体质,易患积聚。
《黄帝内经》还认为个体体质的差异,会直接影响疾病的传变和转归。如《素问·风论》说:同样是风邪伤人,有表现为热中,有表现为寒中,有人成疬风,有人成偏枯。
《黄帝内经》还认识到,不同的体质能决定患者发病后临床类型,是由于不同的体质类型有不同的从化趋势。如《素问·痹论》指出,同样感受风寒湿之邪,形成痹症,但“阳气少,阴气多”体质者则表现为寒痹,而“阳气多,阴气少”体质者则表现为热痹。
另外,《黄帝内经》还认识到体质也是影响疾病预后,较为重要的因素,如《素问·评热病论》论风病预后,说:“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灵枢·论痈》也说:“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均说明了体质在疾病预后,转归中的重要的作用。
人体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不同的体质类型诊断某些疾病有其特殊的临床意义。
《黄帝内经》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中所提及的诊法相关的内容,至今仍在实际临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运用《黄帝内经》来诊察病情,辨识体质,从而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方向?至诚金方教育基地特邀广州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教研室温伟强教授为大家讲授《黄帝内经论诊法》。

讲 师 介 绍
温伟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黄帝内经》教研室副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内科主任医师。
温教授从事教学、科研、临床医疗近40年,曾获得广东省科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擅长治疗慢阻肺(呼吸道疾病)、肝胆疾病、胃炎病、各种老年疾病以及未病先防等,尤擅长中医理论指导预防疾病、中医膳食指导养生保健、调理脾胃。


曾经多次接受省、市电视台有关养生营养健康类节目的专题采访。

(▲广东电视台专访)
课 程 亮 点
01 专业全面
课程内容包括:辨证学、诊法学、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八纲辨证等多方面的中医学知识,由浅入深地为学员解读《黄帝内经》的奥妙。健康、防病、延寿,你想知道的中医知识,都为你一一呈现。
02 简明易懂
《黄帝内经》虽文辞古奥、医理高深,但温伟强教授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例证来为学员逐一细读;课后更有专门的答疑时间,谋求让每位学员都能充分地领悟课堂内容。
03 身心同养
《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巨著,更是一本百科全书,汇聚了传统文化的精粹与智慧,是一部讲透中国人养生、养性、养心的智慧宝典。
课 程 介 绍

课程:《黄帝内经论诊法》
主讲:温伟强教授
内容:共48课时,含四次现场跟诊课,课程结束后进行考试,颁发毕业证书。
时间:2021年3月8日起每周一授课,15:00-16:30,课后30分钟进行答疑。
地点: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街飞鹅西路3号天奕大厦820室
◈
价格优惠 课程超值
扫描二维码即可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