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坐堂 外科病诊治绝招28 多发性大动脉炎

多发性大动脉炎
    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无脉症、主动脉弓综合征、突发性主动脉炎,是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多发性、非化脓性炎症。以青壮年女性多见,约占64%-93%。
    本病的特点是体内各部位的大动脉均可产生病变,包括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等。病变可单处也可多处,受累血管多产生狭窄或闭塞。本病发病原因至今不明,但与自体免疫性疾病、雌激素的作用、遗传因素等有关。
    有哪些症状?
    本病发展缓慢,病程多为2-3年。
    早期症状轻重不同,无特异性,轻者有低热、乏力、肌肉关节酸痛、厌食等。重者高热,胸腹部或颈根部疼痛等。体检时肌肉关节压痛、大血管区压痛等。随着病情不断发展,动脉因病变加重产生了狭窄或闭塞,此时才出现特征性表现。
    如何分型?
    根据病变累及血管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儿种类型。
    1.头臂型:病变主要在主动脉弓及其主要分支动脉,如果椎动脉狭窄或闭塞,会出现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如头晕、站立不稳等。如果颈总动脉或无名动脉狭窄时就会出现短暂脑缺血发作或慢性脑缺血症状,表现为头晕、昏厥、一时黑蒙、一过性偏盲,有的病人则表现为视力下降。其他症状有耳鸣、记忆力减退、头痛等。检查:可在颈动脉区和锁骨上区触及震颤,并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颈动脉、颌下动脉和颞浅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
    当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可出现上肢缺血的表现,患手发凉、怕冷,上肢酸软无力,患肢活动后出现明显酸痛无力感觉,不能持久运动,但患肢休息静止时症状可消失,以后肌肉萎缩。检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上肢测不到血压或血压明显下降。
    2.胸腹主动脉型:病变动脉主要在胸、腹主动脉及其主干分支。当胸、腹主动脉狭窄或闭塞时,表现为上半身高血压,出现头痛、头胀、眩晕,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而下肢则出现低血压。
    如果肾动脉狭窄,则出现顽固性高血压,脉压差小,表现为头痛、头晕,后期出现高血压性心脏病、肾功能衰竭等表现。
    当髂动脉闭塞或狭窄时,下肢出现缺血症状,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下肢酸软无力、肢端发凉、麻木、疼痛,下肢血压低,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股动脉区可闻及血管杂音。
    3.混合型:病变在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和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临床上兼有以上两型的临床表现,同时有脑缺血、四肢缺血或肾动脉狭窄的表现。
    4.肺动脉型:多与其他各型并存,肺动脉或分支狭窄或闭塞时可有呼吸困难、咯血等表现,重者有肺动脉高压的表现。
    如何诊断?
    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基本可作出初步诊断。如进一步施行主动脉造影,更能明确病变所在的部位、程度和范围。
    如何治疗?
    基本方一
    银花藤45-60克,元参20-25克,当归20-30克,丹参30克,薏苡仁30克,川芎10-15克,赤芍15克,海风藤15克,桃仁12克,红花9-l2克,桂杖9-12克,甘草12克。
    *下肢无脉者,加川牛膝12克,或再加地鳖虫10克。
    *胸闷气短者,加厚朴10克,上茯苓15克。
    *脾肾两虚者,加仙灵脾15克,生黄芪15克,桑寄生10克。
    *偏阳虚者,加附子6克。
    *偏阴虚者,加生地10克,熟地10克,何首乌15克。
    *心虚寐差,加柏子仁10克,酸枣仁10克。
    *肾虚肝旺者,加桑寄生15克,仙灵脾15克,天麻10克,石决明30克。
    上药加水煎煮2次,将两煎药液混合均匀,分2次服用,每日1剂。
    用于大动脉炎。
    基本方二
    生黄芪60克,党参30克,丹参30克,桂枝l5-20克,牛膝20克,银杏叶9克,仙灵脾24克,麦冬24克。
    *气虚甚,去党参,加红参10克。
    *血瘀甚者,加苏术10克,刘寄奴15克。
    *肾阳亏损,加附子10克,肉苁蓉20克,鹿角胶(烊化)15克。
    *气滞,加陈皮10克,佛手10克。
    上药加水煎煮2次,将两煎药液混合均匀,分2次服用,每日1剂。
    用于非活动性多发性大动脉炎。
    有哪些单验方?
    1. 丹参、熟地、签草、寄生、炒杜仲各15克,当归、枳壳、郁金、党参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黄芪、鸡血藤各15克,桂枝、白芍、当归、熟地、牛膝、生姜各9克,大枣4枚,水煎服,每日1剂。
    3.干姜、饴糖各20克,川楝子、元胡各15克,人参、川芎、当归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4.黄芪、党参、当归、茯苓、熟地各15克,白术、远志、木香、菊花、山药、桂枝各10克,酸枣仁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特别提示
    1. 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调整好自身的免疫  功能,平时预防感冒。
    2.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寒温要适宜,不可受寒受冻,亦不可过热。平时工作不要太过劳累,生活上不要紧张。如有高血压病,应积极治疗。
    3.头臂型的患者,应预坊强光照射,起卧动作要缓慢,防止头部贫血。
    4.心肾功能不全者应防止心力衰竭,防止肾功能衰竭,防止脑血管意外。
(0)

相关推荐

  •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超声诊断

    多发性大动脉炎(TA):一种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慢性.非化脓性.多部位的大血管炎症,所谓原发性,即具体病因不明.但其病理非常明确,即累及全身大动脉.始于外膜及外膜周围组织并逐渐向中膜及内膜进展,伴结缔 ...

  • 可治性罕见病—多发性大动脉炎

    一.疾病概述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全身炎性反应以及受累器官的缺血症状,引起病变部位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少数引起动脉扩张或动脉瘤[1,2].因该 ...

  • 老中医坐堂 皮肤科病诊治绝招28 急性女阴溃疡

    急性女阴溃疡     急性女阴溃疡为青年妇女外阴部的一种非性病.非接触传染性的良性溃疡.以发病急.易复发.溃疡疼痛为特征.     本病多由于外阴炎症引起,可见于非特异性外阴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白塞 ...

  • 老中医坐堂 五官科病诊治绝招28 麻痹性斜视

        麻痹性斜视     麻痹性斜视系由一条或数条眼外肌完全或不完全麻痹所引起之眼位偏斜,为临床常见眼病,多一眼发病,起病突然,伴有复视.头晕.恶心呕吐及步态不稳等症状.其病因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

  • 老中医坐堂 外科病诊治绝招01 疖

    疖     疖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自毛囊或汗腺侵入引起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炎症常扩展到皮下组织.可发生任何有毛囊的皮肤区,但以头.面.颈.腋下.臀部等常受摩擦的部位多见.多个疖在全身 ...

  • 老中医坐堂 外科病诊治绝招02 痈

    痈     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见于成年人,常发生存颈项.背等厚韧皮肤部.糖尿病病人较易患痈.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苗.感染常从一个毛囊底部开始,再沿皮下脂肪柱蔓延 ...

  • 老中医坐堂 外科病诊治绝招03 丹毒

        丹毒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致病菌是溶血性链球菌,通过皮肤.粘膜的破损处,或从足癣处入侵.丹毒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发病急,蔓延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足癣或血丝虫感染可引 ...

  • 老中医坐堂 外科病诊治绝招04 化脓性腮腺炎

    化脓性腮腺炎     化脓性腮腺炎是由化脓性细菌侵入腮腺所致,是发于颌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发病急,发病前多有某些急性热病史.多见于中老年人,一般单侧发病. 有哪些症状?     1.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

  • 老中医坐堂 外科病诊治绝招05 急性淋巴结炎

        急性淋巴结炎     急性淋巴结炎是化脓性细菌侵入淋巴结而引起的急性炎症.致病苗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常由琳巴结周围的感染病灶蔓延所致.     颔下.颏下急性淋巴结炎常为口腔牙源性炎症.扁桃 ...

  • 老中医坐堂 外科病诊治绝招06 急性淋巴管炎

    急性淋巴管炎     急性淋巴管炎是发生于管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四肢,尤以下肢多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细菌从损伤的皮肤或粘膜侵入,或从基他感染病灶如疖.足癣等处扩散至病灶周围 ...

  • 老中医坐堂 外科病诊治绝招07 甲沟炎

    甲沟炎     甲沟炎是指甲两侧与皮肤相连部(甲沟)因刺伤.倒刺等损伤引起的感染,也包括甲沟周围组织的感染. 有哪些症状?     1.初起时指一侧或其根部的皮下组织发生红.肿.痛有的可自行消退,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