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激战洪魔》之五:抗洪散记

  

献县抗洪救灾纪实《激战洪魔》之五

抗洪散记

王培仓

我村坐落在子牙河畔。全村三四千亩耕地分布在子牙河两边从子埝到大堤之间的滩地上。历史上子牙河发水频繁,我在童年时代就经常随大人上子埝、大堤防汛。解放后所进行的抗洪斗争,我都置身其中。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留下了很多记忆。其中的有些做法,在今天看来虽有些笨拙、原始,但在当时的防汛抗洪中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留下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对后人不无启迪作用。
注重化解治水矛盾
我县因河流多,地势低洼,洪水侵袭,沥涝灾害频频发生,历史上因治水发生的矛盾冲突有多起,严重的竟引起械斗,造成人员伤亡。1949年8月,发生在边马和沙洼两村大规模的械斗就是一例。边马与沙洼的滩地同在一个大圈。沙洼的多半个村庄也坐落在这个大圈的子埝上。这年洪水到来后,沙洼村附近的子埝决口。为此,两村民众发生了矛盾。边马村村民抱怨沙洼只顾护村,不积极抢险;沙洼村民反映边马村民堵口时扒毁了房、门窗。第二天在沙洼村河南集市上,一个外号叫“黑眼”的农民,组织了一伙人,见到边马赶集的人就打。被打的人跑回村,喧嚷沙洼的人多么凶狠。边马村依仗村大枪多,立即组织了几百人,每人拿一木棒,在十几个持枪民兵带领下,把沙洼集团团包围。沙洼村原参与打架的因寡不敌众,渡河撤退,持械抵抗的的“黑眼"跑进唐家店里屋并连续扔出几枚手榴弹,使多人受伤。边马的一些人乘着硝烟,撺进去,一阵棍棒把“黑眼“打得昏死,并在他的脸上连砍数刀,这时区、村干部赶到,才把人喝走。此事,虽以“黑眼”被判刑,边马的干部受严厉批评而告终,但造成了两村多年的不睦。从那以后,县区在处理诸多的治水冲突中,都十分注意做群众工作,千方百计化解纠纷,不使矛盾升级。
落实大堤防护措施
在我们的记忆中,从建国前几年到50年代,人们对大堤防护工作十分重视,各种防护措施都能落到实处。每年的秋后或春季,组织民工上堤搞岁修已成惯例。各村在自己的责任段上,完成垫浪窝,筑“土牛”的任务。第一年的“土牛”,第二年就平掉垫堤,重新再筑,使因风吹水冲流失的堤顶能得到及时的补充。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历史上因蚁穴、鼠洞出现的漏洞(管涌)造成大堤决口的事故曾多次发生。为了消除这个隐患,每年都组织若干专业队,对大堤普遍进行钎试,即把铁钎绑上横木,两个人用力往下锥,通过手感发现深层洞穴,再进行处理,以减少洪水到来后的险情。护堤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植树。一方面树木能固堤,减少水土流失,一方面充实防汛用料。防汛时,抵御大堤滑坡和风浪袭击,是一项经常性的任务,应对这些险情的办法之一就是堤坡挂柳。因此,洪水一侵堤,就需要大量树枝,重要堤段的树木甚至被用光。所以,每年都要适时植树进行补充。在树种上,应强调种柳树。因柳树枝叶茂盛,适于防风挂柳用。而现在有些堤段的刺槐。很不适宜抢险作业,在堤防上植树不应采用这个树种。
平时,为了保护堤防,50年代初的几年,县里还把北大堤的很多重要堤段的内堤坡铺砌了砖,起到了平时护堤坡,抗洪时防风浪的作用。可惜这些砖慢慢被些群众偷光了 。
给大堤灌浆是“根治海河”后的新举措。根治海河是在“文革”的动乱年代施工的。子牙新河左右两堤因轧不实,堤心中有些地方出现空洞,这是一个巨大的隐患。经技术人员研究论证,采取了用高压泵向洞中灌浆的方法进行填补,经检查验收,效果良好。70年代到现在已连续多年进行施工作业。
普设护堤常备铺
多年来,我县各堤防实行了严格的设常备铺的制度。每隔一二里的堤段就设-一个常备铺(多为小房屋)。每个常备铺都备有大桩、中桩、铁丝、席箔和部分软料。驻守人员经常性的任务是护堤护树,看守物料。县水利局,经常对各堤段进行巡回检查,每年都进行几次联查评比,所以,多数堤段的堤防、树木保护完好。在“文革”中树木被破坏后,县和公社又组织了几次植树大突击,大部分堤段又植满了树,并且实行了严格的护堤护树制度,使各条大堤上茂密的树林又发展起来。但是,实行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领导疏于管理,使不少堤段的树木又重遭破坏。
除常备铺外,待上游水讯到来后,各常备铺之间就设若干临时铺。各种防汛物料同时上堤,各临时铺除备足分配的软料外,还必须备有铁锅、铁丝、小桩、中桩、门板、铁锤、席箔和锣、鼓等防汛抢险所必需的器材,每个常备铺的人员都要有干部带领。每个临时铺位就是各村大批民工上堤的堤段。在最紧张的时候,也能做到秩序井然,上堤的人员、物料不出现混乱。在出现险情时,能做到人得力,料应手。
建立训练有素的抢险队
战胜洪水,自然要靠广大民众,但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骨干队伍,在抗洪抢险的关键时刻,却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献县各级领导,历来都把组织、培训抗洪抢险骨干队伍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县有县的抢险队,区有区的抢险队,堤段长的大村还有村的抢路队。抢险队的队员都要经过认真选拔,个个身强力壮,水性好,抗洪经验丰富。不管大水来不来,多数年头都要把他们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打桩、堵洞、堵口等技术训练。县的抢险队分布在贾庄桥、高坦、徐召、边马等村,但关键时刻都集中待命,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各区的抢险队,分布在各防汛堤段,平时集训休整,只待险情一出,立即出动。处理不了的大险情,再由县抢险队增援。这些抢险队在历次的抢险斗争中都做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是贾庄桥打桩队,在全县享有盛名。他们不但能打小桩、中桩,还能打七八米长的大桩,使很多险工险段转危为安。边马村抢险队个个以水性好著称。有一次十五级堤根处出现漏洞,好多人潜水摸不到进水口,俗称“水里欢“的抢险队员王麻云赶到后,一个猛子入水,只用了一分钟,便发现进水口,并立即把险情排除。
常规的抗洪排险措施
在建国后多次抗洪斗争中,我县沿用了很多群众创造的防险排险措施。
巡堤。这是及早发现险情的重要措施。巡堤队员要从热情细心的青壮年中选拔。洪水侵堤后就要开始在堤根巡逻。洪水上升后,还要适时地在中坡和堤内沿巡逻。巡外坡为的是发现漏水,巡内坡是监视溃坡。尤其堤根外的一段平地的隐患往往被忽略。
1956年郭马坊的决口,就是忽视了几天前的提外三四米处出现的管涌。据说1977年河间北司徒大堤决口,也是忽视了在堤外几米处的冒水而发生的。每次洪水侵堤,大堤滑坡现象时有发生,尤其高水位时的流急堤段和遇有狂风暴雨,滑坡塌方更为严重。一旦处理不好,大堤决口的恶果就会酿成。因此,每次防汛,把防止大堤滑坡都作为十分重要的措施严格监视,认真去抓。一般的做法是:小风小浪时和洪水冲击不严重的堤段,通常采用挂柳和铺设塑料布草袋的办法。滑坡严重的地方就要打桩挂柳,填装草袋和塑料布、软料。发生塌方的地方,就必须打中桩或大桩进行处理,不管内坡、外坡,只用敷土的办法是不能奏效的。在这方面,屡有历史教训。
1988 年,滹沱河上游发水。根据水量预算,洪水要在三四天后侵入行洪道,行洪道两堤将处于高水位威胁下。我和水利局的同志,发现张村乡南张村北百米长的大堤下,因群众使土,形成十几米深的大坑。大堤形成很陡的坡。根据历史的经验,我们知道河水水位侵堤后,必然因浸堤水造成塌方,后果不堪设想。经与社队干部商定,要在外坡打一道大桩,再敷设塑料布和席箔,用土袋填满压实,形成一道墙。后来有的同志否定了这个做法。认为还有三四天的时间,来得及抢救,迅速调来几百民工,100多辆拖拉机、轧路机,沿堤根在几米深的水中抢筑新堤。结果,新堤筑出水面不久,洪水已侵入行洪道。两三天后,大坡已出现浸堤水,新堤在两水夹击下迅速塌落,连正在作业的轧路机、拖拉机也滚落在大坑中,造成旧堤严重溃坍。在这种危机情况下,只好恢复原方案,一方面紧急打桩施工;一方面在堤内坡迎着洪水抢码土袋,这才避免了灾难性事故的发生。
堵洞。堤防的漏洞(今称管涌)是最危险的事故,每次汛期,都会多次发生,处理不及时就会造成大堤决口。为了防患于未然,水来前的监视,水来后的巡堤是重要措施之一,便于把隐患早 发现,早排除;一旦外堤出现漏水,尤其发现漏混水,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探到进水口,再采取相应应急措施。进水口小的,先用铁锅,土包或棉被之类堵塞,然后从内坡起,顺水道堵料夯实。进水口大的,就要用大门板闸堵,接着打桩、敷料,将水截死后才能从内到外,逐步顺水道把堤填轧坚实,切不可贸然破堤找洞。1977年,富庄村西闸门出现管涌,出水口有水桶大。民工找不到进水口,冒水口堵不住,情急之下就要破堤,我们赶到后,制止了这种蛮干行为,又下水再探,终于发现是因闸膀子的砖毁坏而过水。但因地下是混凝土,桩打不进,进水面积又大,无法堵塞,便用大量土袋迎水堵填,待进水基本断流后,才破开堤顶,把过水道填土夯实。
堤埝闸涵应是抗洪时的防范重点。我县沿河有大量闸涵,多因年久失修,存在隐患,只1977年汛期就发生5处之多。为不使闸涵受到破坏而能安全度汛,应在每次大水到来之前,以闸涵为依托,迎水筑土袋墙,并用铁丝、桩料固定。切不可用在闸后打堤的办法进行防范。大王庄村东的闸涵后虽筑了新堤,但此闸一一坏,刚刚筑起的新堤埝顷刻被冲垮,只好再在闸前抢救,才幸免于难。
堵决口。解放后,经过多次的抗洪斗争,我县的群众创造了丰富的堵漏口的经验,也有几次抢堵子埝决口的先例。如1977年北马庄子牙河堤埝决口,先在几十米宽的口门两侧边打桩边筑堤,待将合龙,水位抬高,水流加急,木桩不能竖起时,就用绳索,牵引着打,最后才把决口堵住。而几次高水位时的大堤决口,因无现代化的设施和手段,都抢救失败。
作者简介
王培仓:1932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十五级乡边马村,童年是在日寇的铁蹄下度过。自幼虽经历磨难,却奋发学习文化。自1948年起,白天上小学,晚上教民校。1952年任小学教师。从1954年到1964年先后担任区公所扫盲教导主任、乡校长、公社文教卫生部长、党委秘书、县委办公室干事,1964至1974年,先后任《河北农民报》《河北日报》记者、编辑,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办事组、文办、文化局干事、局办公室副主任,艺术组副组长。1974年后任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1993年离休。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

  • 也是这个时候,也是一场洪水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七一"前夕,我陪同山东省委原常委.山东省军区原政委.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主任赵承凤将军,赴阳谷县参加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70周年座谈会. ...

  • 【2016-07-10】迷彩英雄“斗洪魔”

    七月上旬几乎是被洪水刷屏的.尤其是七一当天,战士李金龙一身泥浆.拿着盒饭靠墙睡着的照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遍全网,跟风上传的各种兵哥睡姿满满的正能量,更多关于抗洪前线抢险救灾的图文报道让军人优先.最美 ...

  • 北康沟河上的平凡英雄 ——尉氏邢庄乡韩庄村抗洪突击队

    "7.20"暴雨发生后,尉氏县北康沟河洪水暴涨,洪水漫滩,接近堤顶.大堤外面就是邢庄乡政府和几十个村庄,再远处就是尉氏县城,一旦决堤,上万人的生命财产将受到严重威胁,损失将难以估量 ...

  • 《满庭芳苑》(350期)抗洪诗词特辑——军民戮力拦惊浪,大爱无疆奏乐章

    军民戮力拦惊浪,大爱无疆奏乐章 --芳苑诗友抗洪诗词专辑 本期作者: 金嗣水  王跃东 秦文  崔大年  孙淑贞  周致俊  王贤来  李为民  冀彦平  袁绍藻  郑慎德  丁燕  姜卓俊  张贻琏 ...

  • 1963年交河县抗洪纪实

    1963年8月,太行山麓连降大雨,山洪暴发.8月6日,根据省委紧急通知,交河县抽调2632名县直机关和公社干部迅速投入防洪工作,设防汛抗洪指挥部和南运河.文庙.洼里王.东辛店.郝村.富镇六个分部,县主 ...

  • 抗洪纪事

    顾家有字 推平民作家  读大众文学 诗词故事 抗洪纪事(三首) 宁宏翎 抗洪纪事 1 2016年7月初 鄱阳湖区告急 内涝未排完 倒灌水又外侵 圩堤成了浸泡中的豆芽 内忧外患 命悬一线 2 如果洪水可 ...

  • 《古角之声》微刊第6期|抗洪篇

    抗洪篇 今年庚子,多事之秋.國际局势紧张,国内灾情不断,刚渡过了疫情之难,又迎来洪水之灾,且都是破历史纪录之大灾.然而,在中国共产党英明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渡危艰,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重建 ...

  • 献县《激战洪魔》之四 :抗洪抢险的65小时

       献县抗洪救灾纪实<激战洪魔>之四 抗洪抢险的65小时 王培仓 1956年8月初,滏阳河.滹沱河上游普降暴雨,山洪暴发,一场更大的抗洪任务又摆在献县人民面前.这年,我上堤后被分配在区防 ...

  • 献县《激战洪魔》之六:我经历的1963年抗洪斗争

       献县抗洪救灾纪实<激战洪魔>之六 我经历的1963年抗洪斗争 王培仓    1963年8月上旬,滹.滏两河上游地区连降特大暴雨,不少县7日降用量达到2000毫米.这些水都必须经过我县 ...

  • 献县《激战洪魔》之十三:谱新章的老抗洪模范秦植恒

       献县抗洪救灾纪实<激战洪魔>之十三 谱新章的老抗洪模范秦植恒 吕智杰 在2003年县委召开的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受表彰的人中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农民,他叫秦植恒.因二十多年义务保护省重 ...

  • 献县《激战洪魔》之十四 : 抗洪斗争中的一只雄鹰

       献县抗洪救灾纪实<激战洪魔>之十四 抗洪斗争中的一只雄鹰  吕智杰 高官供销社副主任张召信,在战争年代里曾经转战南北,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转业以后的十几年中,是商业战线上的红旗手.标 ...

  • ​献县《激战洪魔》之十五:1954年抗洪二事

       献县抗洪救灾纪实<激战洪魔>之十五 1954年抗洪二事 吴宏仁 大战老河口 1954年农历八月七日,小雨下个不停,人们在苑景森县长领导下,正顽强地迎战第四次洪峰,集中优势兵力大战老河 ...

  • 献县《激战洪魔》之十六:​1956年的抗洪抢险救灾回顾

       献县抗洪救灾纪实<激战洪魔>之十六 1956年的抗洪抢险救灾回顾 张华 1955年1月到1957年4月底,我在献县任县委书记.1956年7月底到8月初我正在东村乡下乡搞调查研究.接到 ...

  • 献县《激战洪魔》之二十一:泛区抗洪经历

       献县抗洪救灾纪实<激战洪魔>之二十一 泛区抗洪经历 王凤鸣 滹沱河自清朝改道东流以后,西部四十八村几乎年年被淹,人民生活饥寒交迫,吃穿无着,生活十分困难,有不少人家被生活所迫就外出讨 ...

  • 献县《激战洪魔》之 二十五: 三次参加抗洪抢险救灾的回忆

       献县抗洪救灾纪实<激战洪魔>之二十五 三次参加抗洪抢险救灾的回忆 韩锡俊 自古献县多水患,有"献县泛区"之称.所以历届县委.县政对献县防汛工作都非常重视.每到汛期 ...

  • ​献县《激战洪魔》之三十一 : 彭志荣奋战在抗洪第一线

       献县抗洪救灾纪实<激战洪魔>之三十一 彭志荣奋战在抗洪第一线 吴金梅 紧靠滹沱河东岸的东贾庄桥,在1963年抗洪抢险斗争中,干部.社员表现了识大局.顾整体的高尚风格和英勇顽强.临危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