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人去了何处?

杂谈:夏文化(八)西夏人去了何处?

公元1227年西夏国被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灭亡后,西夏后裔神秘地失踪,历史上曾有西夏后裔党项族人都被蒙古大军斩尽杀绝的说法。从此,中外学者便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探寻。李范文教授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起,先后到四川、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以及南宋都城杭州等地调查考证,并结合文物考古实证,证实西夏后裔党项族人主要有5种去向,可参考基本的几本参考书籍:吴天樨《西夏史稿》钟侃、吴峰云、李范文《西夏简史》周伟洲《唐代党项》、《早期党项史研究》李范文《西夏研究论集》:

一是逐渐汉化、部分投金,现在已经融入汉族;还有一部分东迁至今河北保定地区,当地有记录和遗留下来的遗迹,现在也已经同化,但至少在明代时还是保有着党项的习俗;对安徽党项遗裔的探索主要是围绕着余阙及其后裔展开的调查。余阙为蒙古元朝唐兀人,先世居武威,其父沙剌臧卜因在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做官,遂定居于庐州。余阙以科举出身,蒙元末期为安庆守帅,城破死节,由此名声显于后世。

1981年,史金波和吴峰云根据从地方志里获得的线索,同赴安徽调查余氏后裔。根据他们的调查结果,并参证访得的两部《余氏宗谱》,弄清了自蒙元末余阙至今已延续二十七世的传承关系。调查结果表明,在安徽合肥和安庆等地共有余氏后裔约5000馀人,他们今天都已彻底汉化,只有少数有文化的老者才知道自己是唐兀人的后裔。

1984年,马明达发表《也谈安徽的西夏后裔》一文,指出蒙元时期移居安徽的党项人远不止余阙一族,党项名将昂吉儿自元初即统领一支唐兀军驻守庐州,后子孙世袭其职,整个蒙古元朝,庐州的镇戍军皆由党项人组成,余阙家族定居庐州当与此背景有关。

从蒙古元朝时期文献来看,当时移居河南的党项遗民数量可观。1985年,任崇岳、穆朝庆根据河南省濮阳市城东柳屯乡杨十八郎村发现的《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铭》所提供的线索,前往濮阳考察党项后裔,以他们查访到的杨氏族谱及记载杨氏事迹的《述善集》等资料与碑铭相印证,得知现今居住在濮阳市柳屯乡十馀个自然村里的3500多位杨姓居民均为党项遗裔。杨氏的先祖唐兀台世居西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西夏末年归附蒙古,从军征战多年,后其子闾马定居濮阳,易姓杨氏,至今已传二十八世。杨氏子孙虽然聚族而居,但因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其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已与周围人毫无二致。

此外,近年任崇岳又根据元吴澄《吴文正公集》卷三三《故浚州达鲁花赤追封魏郡伯墓铭》和1974年在河南浚县出土的《中义大夫汉阳府墓志》的记载,推断在今天的浚县应该有一支党项人后裔,但从浚县的乡土资料中却找不到任何痕迹。

1962年,在河北保定韩庄出土两座明朝西夏文石刻经幢。七十年代,西夏史研究者对经幢上的西夏文进行了解读,得知它是一批党项人的后裔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为兴善寺亡僧而立的胜相幢,两幢上共刻有八十多个党项人姓名。过去人们一般认为西夏文的使用下限是元末,完成于至正五年(1345年)的居庸关过街塔洞壁的西夏文石刻被认为是现存最晚的西夏文资料。三十年代初,陈寅恪先生在柏林国家图书馆见到该馆所藏据称为明万历写本的藏文甘珠尔,上面偶有西夏文字,因而推测当时“或尚有能通解其文字的人”。保定韩庄出土的西夏文经幢,显示迟至明朝中叶,有党项人的后裔在河北境内聚族而居,并且仍在继续使用党项的语言文字。

二是逐渐藏化:部分南徙,今四川木雅地区为西夏遗民,“木雅”一词由“弭药”音转而来,而“弭药“为吐蕃称呼党项人的称呼。从语言上分析和藏文文献记载,道孚人即古代之弭药遗民,而木雅人即西夏遗民。》

三是蒙化、党项的一部分统治者向元朝投降,元朝重用他们,将他们列为“色目人”;。蒙古语译党项为唐兀(《元朝秘史》译作唐兀惕或唐忽惕),故元代以唐兀氏指称党项人及其所建立的西夏。

因西夏领土主要在黄河以西,汉文文献称之为河西,自蒙古语转译,又作合申,故拉施特《史集》谓“蒙古人称做合申的唐兀惕地区”。但蒙古人所说的河西人是泛指所有的西夏遗民,不专指党项族,故河西又有“蕃河西”和“汉河西”之别,《新元史》卷二九《氏族表》(下)曰:“其俗以旧羌为'蕃河西’,陷没人为'汉河西’。”有的学者认为,在西夏统治的近二百年间,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元用“唐兀人”、“河西人”、“西夏人”来指称这个民族共同体,而“党项”之名却再也不见于载籍。但在指西夏遗民时,唐兀人与河西人、西夏人还是有所区别的。由于党项族的族称在各个历史时期颇有歧异,为了行文的统一,本文仍采用其初始名称党项,以党项遗民来指蒙元代的唐兀人,以党项遗裔来指元以后的党项人后裔。

四是回化、

五是部分党项族人进入尼泊尔国。   

最近又有新的发现,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理县桃坪羌寨的近500羌族人流传一种说法,相传1000多年前,党项羌人在西夏被蒙古人灭亡后,在逃亡中选择了这里。23日,桃坪羌寨的龙小琼姐妹来到宁夏寻根,引起了西夏研究学者专家的高度关注。国内几乎知名的西夏专家学者都有与她们见面。李范文教授初步认定,桃坪羌寨的近500羌族人有可能就是西夏人后裔。

一、六安余学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