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重视民间的秘方和验方

为什么要重视民间的秘方和验方:陈博士按,很多人一提到民间的秘方和治疗疾病的验方,都是嗤之以鼻,觉得下里巴人的东西,上不得台面;想想也是,这乡下老农民的微末之技,怎么能入得了庙堂之上炎炎诸公的法眼!现在确实有这个趋势,凡是科班出身,懂一点中医的皮毛,尤其是有点职称,有点科研,在上面有点名号的,似乎对底层的中医治疗疾病的秘方验方是不重视的;这样不好,会错失很多好的东西;民间的秘方验方治疗疾病是非常简单有效的,因为老百姓很简单,有效的才会口口相传;但是这里边也存在着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基层乡村有部分人神化这些秘方验方,也是不对的。既然这些土方法有效,总是有现在能解释或者现在不能解释的道理在里边;比如我经历的烧灯火,小时候夏天身上长疮了,找到一个人,用我们乡下祭奠先人的黄纸蘸水盖在疮上,然后再用一张黄纸卷成筒状,蘸点桐油点燃,然后不停的敲击长疮的部位(发出清脆的“啪啪”声),然后这个人嘴里念念有词;神奇的是,过了几天,疮好了。现在想起来,我觉得是桐油起了作用,桐油本身味辛性寒,夏天长的是热疮,性寒凉的桐油碰到了热疮,不正好合了《内经》中“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么;所以其实民间的一些治疗方法还是有道理的;我们国家在50年代到70年代,以政府的力量组织卫生管理部门到乡下各大队开展了“献方”运动,将民间一些濒临失传的验方秘方进行论证后收集整理,编订成册,这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将中医的原滋原味的东西保存了下来。在我国古代,也有一位有识之士对民间的一些治疗疾病的好方法做了收集并整理成册,这就是《串雅内外篇》,由清赵学敏(恕轩)撰写,记录整理了著名“铃医”(走方医)宗柏云的学术经验,尤其重视治疗的“简、验、便、廉”。看到这本书,我非常感动,我想和大家说远一点,说一些观念上的东西,观念上的东西通了,学中医、用中医就没有那么多障碍了。中医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本来面目就是治疗疾病。中医需不需要分门别派,不需要,中医治疗疾病就是一些具体方法的积累运用,有的人擅长这方面,有的人擅长哪方面,但是没有必要自立门派,自我藩篱,这样不利于交流。中医需不需要分佛医、道医等等,中医就是研究经典理论多临床,没必要搞得仙风道骨还配上各种道具,实在是没有必要,如果那样的话,就是“着相”了。中医要不要认为隔开所谓的科班、民间,没有必要,不要觉得科班多么高端,整几个课题几篇论文几个进步奖就很了不起;民间医也不要觉得自己没有科班学习就妄自菲薄;有所谓科班和民间医这种概念的人在思想上已经落在下之下了。科班奉为圣人的张仲景,仅仅是在公务之余业余看病而已,没有经过科班训练,所以张仲景其实也算民间医;所以科班出身的中医不要看不起民间医。中医教育应该怎样才更有效,显然是师承教育了,所谓的现代的大锅饭式的中医培训并不能培养多少中医爱好者,我看培养的很多都是厌倦中医的人,为什么会这样,缺乏真正的高手的指导,体会不到中医的快乐,进不来中医的门而已。回到前面,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希望大家多改变观念,我经常收集研究中医的秘方验方,艺海拾贝,拾多了石子,总能拾到美妙的贝壳,看到这些秘方验方,我受到的启发很多,有的秘方验方只有几味中药,经过临床验证非常有效;我在临床的治疗中,有时会根据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合理运用秘方验方,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适当配伍别的中药,以求更好的减轻不良反应,最求更好的治疗效果。(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文中治疗方法为本人亲自经历,但是各人体质不同,若有朋友需要使用帖子中的处方或者治疗方法,请咨询专业医师后使用,本人不承担相关责任)。本人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及其他渠道所发相关帖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