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是怎样让苏联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强国的

1917年3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仍在继续,俄罗斯帝国却在二月革命之下,结束了漫长的君主专制统治。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政权同时并立,因临时政府的措施不当,1917年11月爆发了十月革命,开启了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时代,即苏俄时代。1922年12月30日,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为首等四个国家合并,组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受一战的影响,俄罗斯等国的国力衰退。苏共上台后,到20世纪30年代末的短短二十年间,苏联一举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工业大国,将英法德等甩在了身后,鲤鱼跃龙门之势不可挡。

不过,了解俄罗斯的人都知道,这之前,因其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比英法等国稍落后的技术条件,使得在一众老牌帝国当中一直处在靠后的位置。一战更使其国力消耗殆尽,这才会爆发革命。儿砸欧苏俄诞生之初,内受白俄之困,外遭列强封锁,国家更是举步维艰。

虽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但在短短二十年里,苏联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将俄罗斯拉出泥潭,甚至有了超越沙俄鼎盛时间的实力,成为全世界第二工业国。着实让人惊奇和感叹:苏联究竟使了什么招数能在短时间内有如此成效?

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在全国大范围的普及。

19世纪下半页,欧洲受工业革命成果大范围普及,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靠着机器大工业使得英、法、德、美等国再一次实现了大飞跃。而俄罗斯因受自身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及落后的社会结构的影响,并没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上述国家的突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沦落到“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的地步,昔日威震欧洲大陆的风采不再。

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到1922年苏联的正式成立,50年已过去。虽然,俄罗斯没能和英法德美等国一起乘上技术革命的早班车,但是,50年里,曾经的前沿技术也走向成熟,大大降低了推广和普及成本,俄罗斯也搭上了机器化大工业的列车。凭借强大的体量,使得其地缘潜力逐步释放。而在俄罗斯广袤的土地上,交通线路的铺开尤为重要。早在1916年,视作俄罗斯国家主血管的西伯利亚铁路已全线通车。在先进的技术的加持下,俄罗斯原本人类无法征服的冻土荒漠地区也有了征服、改造的机会,这就为其成规模工业开发提供了条件,也将俄罗斯推到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而这些也为苏联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第二,在两次革命之下,旧有社会关系覆灭,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虽然说,革命要流血牺牲,是一种端暴力的方式,不过,在特殊的环境下,苏共以社会下层为自己的力量来源,以革命的方式却能最有效的颠覆了旧有社会关系,创造出新的适合社会发展的社会关系。

沙俄时代的俄罗斯,统治集团是依托在保留有大量的农耕残余的经济结构之上欧构建的。这种封建的势力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避免自己丧失掉社会从农业向工业转型时的巨大利益和统治地位,使得他们会成为俄罗斯大规模工业化的阻碍,抵触经济转型。

通过暴力革命,可以最大程度的斩断旧体制下既得利益集团的持续性阻扰,为俄罗斯实现工业化转型扫清障碍,实现快速崛起。而快刀斩乱麻之下,一定程度上又能避免因新旧体制的长期斗争而过度消耗国力。不过,国家财富短期内急剧消耗是不可避免的。

自19世纪下半页以来,俄罗斯国运一直处于颓靡状态,再加上工业化转型滞缓,以及一战的巨额消耗,按理说,一场暴力革命对千疮百孔的俄罗斯来说打击也会非常大。但是,革命无异于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与其让俄罗斯自生自灭,还不如奋力一搏,赢取一线生机。而革命一旦成功,社会关系层面的各种掣肘被消灭,工业化转型的障碍也被扫除,重振国威指日可待。

第三,苏共的高压政治体制加速了苏联快速崛起。

一战让各国损失惨重,俄国也元气大伤。俄国国内积弱已久,腐败的资本主义政府又带领不了人民走向复苏。苏共即苏维埃政权乘机发动十月革命,让无产阶级上位成为领导阶级。1921年,列宁又颁布了“新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了改革,使经济开始复苏。1922年,苏联正式成立,而两年后列宁去世,继任者就是斯大林。这位强权主义者注定要带领列宁创立苏联走向不一样的方向。

斯大林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凭借着这个发展模式的确立和贯彻,苏联也从此腾飞,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最强的一股力量。

斯大林模式主要体现为两点,即计划经济和集权政治。经济上执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通过农业完成原始资本积累,以后以全国之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政治上高度集权,由中央统一颁布指令,地方根据指令完成既定目标。由于资源高度集中和指令的明确性,苏联工业在很短时间崛起,依托庞大的体量,很快就超越传统工业强国德英法等,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一股工业力量。特别是其军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能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完善军工体系,成为世界军力的一极。

苏联强大的军工产能可见一斑

这个发展模式后来被合社会主义阵营所借鉴,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普遍的国家发展模式,其中包括中国。中国建国后实行的就是中国版的“斯大林模式”,像延续至今的“五年计划”之类的政策其实都是苏联当年玩过的套路。

但成也斯大林,败也斯大林。很多人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改革,但其实是错怪了这个老头了。这是斯大林的错误,只不过让后人背了锅。斯大林模式优势明显,但弊端同样明显。在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实习高度计划经济和集权政治,对国家工业发展初期卓有成效,但这个模式对已经完成工业基础建设的国家而言,无异于灾难。而经过二十余年高速发展后的苏联,正是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就像一个身强体壮的小伙子身体里却潜藏着致命的癌症病毒。

之后的事大家也都清楚了,改革失败,东欧巨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方向盘纷纷转向,于是乎,曾经的巨无霸——苏联猛然倒塌,一阵地动山摇之后,一切都不复存在。

国家垄断生产资料,以国家手段干涉经济发展。早在苏维埃俄国建立以后,就开始利用国家机器干涉经济的发展。斯大林以计划经济作为保障,领导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在特殊时期内,这些计划性的强制手段,的确使得苏联的经济迅猛发展。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以及二战中从欧洲得到的大量科技人才,还有从中国东北掠夺走的大量日本遗留机械(苏联出兵东北,将伪满洲国工业基础掠夺一空),苏联迅速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苏联经济中工业的比重从原先的48%猛增到了70%,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然而,代价就是苏联的轻工业与农业相当薄弱。

其中,苏联的核工业、军工业、航空航天等与国防息息相关的工业尤其突出。

当时的苏联,也是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心所在。凭借广阔的领土、丰富的资源,苏联集中国家力量,垄断生产资料发展出了全球与美国不相上下的军事力量。

二战结束以后,苏联仍旧保留着上千万规模的庞大军队,施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且通过各种手段,发展出了自己的核武器,成为全球唯一能够与美国在军事领域竞争的国家。

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苏联自然也要主张本身的强权。在东方,与新中国建交,帮助中国发展;在西边,不断渗透东欧国家;越南、古巴乃至非洲等众多地方,都有苏联的影响存在,在全球构建起了与美国一较长短的体系。

虽然,革命取得了成功,但摆在苏共面前的现状还是非常棘手。冻土荒漠土地居多,自然环境极度恶劣,就算再大的地盘也难挑选出几块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良地。而在广袤的土地上,有许多少数民族独立居住在各边缘板块,再加上复杂的地缘与人文结构,使得俄罗斯存在严重的分裂危险,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也不足。在这样的国情之下,苏联要如何调动国民的生产积极性,怎样在全国范围内大铺开工业化开发,迅速积累国力呢?

如果从人的驱动力来说,用钱鼓励国民生产是最直接的办法,毕竟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过,要是苏联有钱,国民生产条件也不会太差,也不至于到了革命的地步。首先,俄罗斯帝国因没能早早赶上工业化的列车,发展已落后几十年,国力积蓄也不足。其次,日俄战争、一战,俄罗斯的国力消耗严重。最后,苏联建国初期,长期面临西方列强的围堵封锁。内忧外患之下,苏联也为钱发愁,也希望飞来一笔横财。

一般来说,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才能有效激励人的潜能和工作积极性。不过,显然,苏联的胡萝卜很少,不得已之下,那就只能偏离,重用大棒。苏联在国内施行高压政治,用强力威慑民众,逼迫他们按照国家意志从事劳动,给予他们很少的报酬。在这种高压政策之下,短时间内,苏联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转型,为苏联实现大国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不过,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高压之下总会需要些寄托来消遣,大棒扛多了,总是需要点甜头尝尝的,不然都会有逆反情绪。那么,从苏联实现崛起,到苏联解体的50多年里,苏联要怎样才能维持其超级大国的荣耀?苏联崛起后,国民会得到多一点的胡萝卜吗?

很多人认为是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才使得苏联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我却不这么认为,斯大林执政时期的经济发展只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优越制度的红利。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模式而是继续执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我想苏联可能会发展的更好。斯大林的经济模式片面的强调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通过掠夺农民而补给工业,让整个社会割裂了,也让苏联的经济趋势难以逆转,最终导致解体。

第四、美国的资本,德国的技术,再加上免费的劳动力

一般来说,这件事情可以归结成为斯大林自己对于重工业的重视,在国家经济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在农业与重工业之间,毅然决然的选择发展重工业来壮实国家的国防基础。但是如果事情有这么简单的话,那么苏维埃工业区人就不会拥有这样奇迹般的称号。

首先在斯大林发展这两个五年计划的时候,资本主义世界迎来了两个比较大的事情,第一,美国迎来的资本主义危机,这场资本主义危机在给美国带来巨大的经济上的创伤的同时,前苏联更是借助,这场机会,吸收了部分美国无家可归的资本。

在此以后,德国人想要重建他们的国防事业,但是有碍于《凡尔赛和约》的规定,等会儿人并不能明目张胆的发展,它的军事武装,因此德国人将目光投向了苏联人,这个时候,前苏联人也需要相应的技术来发展的国防事业,此时此刻,两家人几乎就是情投意合。前苏联人提供廉价的劳动力,而德国人提供相应的技术,这样两人一拍即合,德国人拥有了奇迹般的国防事业发展。前苏联也拥有了相应的国防事业发展。

事情再转到斯大林,为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斯大林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农业上推进农村集体化,将农民统一管理,将生产资料统一管理,通过牺牲农业和轻工业生的利益,首其二者所带来的财富来发展重工业,国家层面上,国家更是将过半的经济收入,投入到了重工业的发展上。与此同时,通过计划经济的统筹与兼顾发展,更是为整个国家的重工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有人会说,斯大林这个人为前苏联的灭亡。可以说埋下的最大的祸根。在我看来,其实不然,前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诞生伊始就开始遭到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围追堵截,《凡尔赛合约》的签订,更是让法国人惊呼这只不过是20年的休战而已。在此之后,英国人,法国人共同引导。刚刚崛起的纳粹国家往苏联方向靠拢,前苏联没有选择他,只有这条道路可以保证自己的国家,在纳粹的冲击之下,不会灭亡。

史诗般卫国战争的胜利,让人们只记得前素颜的胜利,却忘记了纳粹德国曾经距离胜利女神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不是斯大林如果不是前苏联付出血一般的代价,那么二战的真正结局又将如何与德国人结盟的日本又将如何?我们内心真的是没有底。

但是斯大林确实做到了花十年的时间,将一个羸弱不堪的沙皇俄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富强的苏维埃共和国

美国的资本,德国的技术,再加上毛熊免费的劳动力,就这样在东欧平原上,树立起来一个奇迹般的苏维埃工业巨人。

第五、世界性经济危机

其次是国外因素。从1929年-1933年,西方遭遇了资本主义史上最严重的一场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给美英法等国家都造成严重打击,经济陷入低谷乃至崩溃的境地,而苏联这段时期经济正大踏步迈进,冰火两重天。这也是苏联能够超越英法等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重要因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