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反差最大的名人:网友一直认为是周树人
最近有一个很火爆的问题:谁是近代中国反差最大的名人?
网友的回答都很不一致,说谁的都有。但是我的回答,从头到尾都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周树人。
小时候读课本最头疼的就是里面出现他的文章,一旦出现就意味着通篇背诵或者整节课整节课大段的文章分析。

最要命的是考试,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描写这个人物?这个天气反映了主人公什么样的心理?
以前初读他的文章,觉得妙趣横生,忍不住一读再读,但是后来因为学习课文,就没了兴趣。看着课本里的那张他的照片,觉得他一定是那种既严肃又深沉苦闷的人。
其实不是。看完下面的文章,你就知道他这个人有趣极了,什么严肃深沉跟他不搭边的。所以,我才认为近代中国反差最大的名人是周树人(笔名鲁迅)。

首先他爱吃糖
李霁野就曾说起过在周府做客的印象:
“先生是爱吃糖和小花生的,也常常拿这些来款客……”
周树人故居的书架上,至今仍保留着他当年用过的花生筒和点心盒。
刚开始,周树人招待客人是以糕点为主,男士女士一视同仁。但是,男士们往往战斗力太过强大,会将其存货如风卷残云般消灭得干干净净,一个不留。

这就让周树人感到很不开心,因为自己还要吃,吃光了还得上街去买。这怎么行?难道要伸开五指把装点心的盘子罩住吗?
于是周树人就想出了一个高明的策略,那就是对男客改用花生代替点心。
周树人吃糖吃到牙疼,他去看牙医。我们都知道看牙医是很遭罪的,于是他看完牙医就去买糖犒劳自己......瞧把他给聪明的。

其次他敢于追求自我,专业也是转来转去
周树人的家在他少年时期就败落了。那时候他的父亲去世,只留下了她的母亲和他们兄弟三人。
那时候,周树人到了要上大学的年纪了。最发愁的一件事就是,以后该做什么?就是这么一个疑问,鲁迅后来基本都是在转专业中度过的。
一开始他的母亲凑了八块银元,把他送到了江南水师学堂学习航海技术。但是宿舍里的同学人不好,整天的窝在宿舍睡觉,要不就翻墙溜出去打游戏。

而且学校天天让他们学习快速攀爬桅杆。
听起来就觉得蛮傻的。周树人那时候也这么觉得,他觉得穿着水手服整天像个猴子似的爬上爬下,根本就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后来他又考进了,矿路学堂,转专业学地质。但是周树人的母亲知道之后很生气,她甚至对他说"你对得起我的养育之恩吗?"
后来,他放弃了地质,跑去日本转专业学医学。
这是周树人人生的转折点,是他弃医从文的主要原因。
当时周树人的老师叫做藤野。藤野担心周树人不能完全听懂日语上课笔记做不好于是把自己的笔记给他抄。每次考试周树人就是最高分。同学本议论纷纷说他是因为藤野笔记有划重点才考取高分,这是他受的一个打击。

最后,他极其有骨气的弃医从文
第二次是因为1905年日俄战争,当时上课日本会在课前放前线录回来的战况。一次放的是日本军残忍实施暴行的片段。放完所有的日本同学和几个中国留学生都鼓掌了。周树人就开始沉默。
他那时候突然醒悟过来,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要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学医没用的。
于是他极其有骨气的开始弃医从文。

之后,他回国当起了老师,可后来又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那时候周树人已经接近30了。辞了老师的工作之后,他就回了家。
31岁那年,周树人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公务员。至此31岁的周树人,终于当上了公务员。
这份工作虽然也不是他想要的但是他最终没辞职,因为——薪水是真的高。
这份工作清闲,鲁迅没事干的时候就想着我该干点什么好?想来想去,还是写作吧。

于是,在周树人37岁那年,世界上就多了一个叫"鲁迅"的人。
他这一生写了很多的文学作品,写了《两地书》,《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集外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大量杂文,创作了演义历史和神话的小说集《故事新编》,翻译了果戈里《死魂灵》。

在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狂人日记》之后,他就一发不可收拾,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学作品,但是1936年鲁迅病逝于上海。
这位有趣又极有骨气的伟大作家,就这么离开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