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到底读啥?“六安”火了,不是因为...

“六安”到底读啥?

“六安”火了,不是因为瓜片,也不全是因为疫情。关于“六安”的读音,四大官方权威竟然发生了分歧:新闻联播主播郭志坚(权威1)拿着新华字典(权威2)认定读“Liù安”,而民政部区划地名司(权威3)携安徽省官方(权威4)确认它读“Lù安”。

到底谁错了?

六安的读音,还真的不像蚌埠、丽水、铅山这样明确有特定读音的地名。能产生如此大的分歧,在中国地名文化中,是很罕见的。我们要知道它是“怎么分的”,就得知道它是“怎么来的”。

根据《史记·帝王世纪》的记述:“皋陶(中国司法始祖)卒,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也就是说,六是在禹的时代封给皋陶小儿子的封国。

清朝咸丰年间,山东省寿张县梁山出土了7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被称为“梁山七器”,其中有一件“大保簋”,现藏于美国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 。“大保簋”上的铭文是这样写的:“王伐彔子(耳+口,聖),摣氒反(厥叛),王降征令于大保,大保克敬亡谴,王永大保,锡休余土,用兹彝对令 。”

铭文大意是,周成王讨伐叛乱的录子国,因为身体原因折返了,于是命令大保(召公奭)代他出征。大保不辱大王的嘱托,大败录,周成王亲自迎接他,封赏土地,于是召公就铸造大保簋来纪念和感谢。其中的“录子”,根据郭沫若的考证,就是“录国”,即“六国”,因为录国为子爵国,所以铭文称“录子”。

西汉汉武帝时期,朝廷又在六国的故地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的寓意,设立了“六安国”,自此,这一名字沿用至今。

因此,按照郭沫若的考证说法,“六”实际上是“录”,与数字六没有关系,而汉武帝所设的“六安”,是取“录之地平安”的意思(而不是六个地方平安)。所以,六安,只能是Lù安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