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母亲,要想培养出优秀的男孩,需要做好三件事

作家莫言在散文《母亲》中写过这么一段话:

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劳作时,嘴里竟然哼着一支小曲。

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但母亲的乐观使我突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她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儿子的性格形成,人格的塑造,未来的道路。

就如日本教育学家高滨正伸说:

男孩的成长,99%靠妈妈。

一个好母亲,能带给男孩无尽的力量,赐予男孩战胜人生困难的勇气。

因此,要想养育好一个男孩,母亲一定要做好三件事。

教育家迈克尔.古里安在《男孩的思维大不同》书中所说:

母亲通常是男孩生命中最具影响力的人。

绝大多数情况下,男孩生命中的第一个依恋对象就是母亲,在成长过程中的主要抚养者也同样是母亲。

在心理学上,

在妈妈面前,男孩具有“异性”和“幼儿”的双重身份,男孩对妈妈会有比对爸爸更多的依恋感。

所以,在童年早期,男孩常常会和母亲形成更亲密的感情纽带,由于母子感情往往比父子感情更亲密,母亲更容易察觉到儿子的感受和动机,因而就可以在很多方面鼓励儿子,而这些方面通常是父亲注意不到的。

因此,母亲鼓励儿子的方式不同于父亲。当儿子表现出良好的品质,或取得身体或智力上的成就时,母亲往往能够公开地称赞自己的儿子,从而让孩子的自尊得到提升。

就如《养育男孩》一书中,提到: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妈妈能帮助儿子建立自尊心,爸爸则能帮助女儿建立自尊心。

在一期综艺节目中,杨迪当场跪谢父母,因为父母多年来一直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才能让杨迪做自己喜欢的事,完成自己的梦想。

杨迪是一名喜剧演员,皮肤黝黑,单眼皮小眼睛,鼻子宽大,嘴巴又大又向前凸,他曾因为自己的长相遭人排斥、遭人讥讽,甚至被人骂“丑如狗”。

可在杨迪妈妈眼里,儿子是帅的,是优秀的,她不仅在儿子沮丧时,一直鼓励着儿子,更是不允许其他人伤害儿子一分一毫。

就是因为母亲的鼓励,给其貌不扬的杨迪带来更多的自信,让他成了观众青睐的综艺咖,搞笑,扮丑,信手拈来,只要有他出现就会有笑声。

都说,妈妈是儿子的“第一个情人”,妈妈需要尊重儿子,要温柔地对待他,多鼓励、称赞男孩。

在适当的时候,你可以对他说,“儿子,你真帅啊。”“有你这样的儿子,真是我的福气。”“儿子,和你聊天很有趣。”等。

或者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你可以对孩子说,“你做得到”,“相信你,一定有办法做好这件事”。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

某种程度上,母子关系是一对带有悲剧色彩的矛盾。它需要母亲付出最炽烈的爱,而爱的目的却是帮助儿子离开她,获得完全的独立。

母亲在早期顺利地和儿子建立起情感纽带和依恋关系,让他在成长过程中始终感觉自己被爱着而且值得被爱。

当男孩逐渐成长为男人时,他和母亲对于彼此的爱也应当随之改变。

在《男孩的思维大不同》中告诉我们:

男孩同母亲的心理分离将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早年是对母亲的完全依赖,然后过渡到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情感独立,当找到伴侣之后再进入情感相互依赖的阶段。

如果母亲对男孩迟迟不放手,男孩就始终无法完全建立心理边界,如此一来,他就永远也不能和伴侣真正地相互依赖,那么,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心理独立、有能力承担责任的真正的男人。

因此,男孩想要成为一个男人,想要在男人的世界中站稳脚跟,男孩就必须学会依靠自己、他必须要证明自己有能力独立。

这就需要母亲舍得放手,让男孩自己去经历、去锻炼,去获得独立。

在《阿甘正传》中,阿甘,一个智商75的男孩,一路走来,他的人生就像开挂一样,虽然有上天的眷顾,但最重要的还是他的妈妈的教导。

阿甘天生智商偏低,而且身体有缺陷,但阿甘的妈妈一直对他说:

“你和其他人是一样的,你和其他人没有区别。”

妈妈就像阿甘人生路上的指明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让他这个智商不正常的孩子,活出比很多正常人更精彩的人生。

而阿甘妈妈做得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就是舍得对阿甘放手。

以阿甘的智商,换成其他人来当他的妈妈,会生怕对他保护不周,怕别人伤害到他,担心他在这个世界如何独自生存,从而小心翼翼地把他保护起来。

但在阿甘被那些熊孩子欺负时,他妈妈一次都没出现。

当他一次一次踏上新的征程时,妈妈也只是在门口送他,叮嘱他好好活着。

她这样做,不是她不爱自己的儿子,而是她知道,真正的爱,是放手,让他自己有能力去独自面对人生,尽管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放手的过程,是充满不舍的,是疼痛的,但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在广阔的天空下,展翅翱翔,这疼痛是做母亲的必须承受的。

而对于一个男孩来说,他最初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他最需要的是母亲,但随着他慢慢长大,他最需要母亲做的是,让母亲放开他的手。站在原地,看他离开。

曾经看见一段话:

女儿出门牵手随,儿子出门撒手没;

出去玩,满身泥,跑来跑去不停息;

蹦沙发,钻床底,他就是台“永动机”。

在《性别差异心理学》中提到:

还在襁褓之中时,男孩身上就富含一种叫做睾丸素的物质。它是一种雄性激素,因为它的存在,男孩喜欢爬树登高,喜欢富有刺激性的比赛,喜欢做冒险性的事情。

正是由于睾丸素的影响,让男孩精力旺盛、爬高上低、喜欢冒险、爱调皮捣蛋,惹出来的事情往往让妈妈防不胜防。

所以,为了避免男孩惹祸,很多妈妈都会“被迫”养出一个坏习惯:唠叨。

“不要去碰这个东西,你偏要碰,怎么这么不听话?“你能不能安静一些?”“我要说多少遍你才明白,不要到处乱跑!”

其实,对于大多数男孩来说,最不愿意听的,最反感的事情就是唠叨。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母亲的唠叨,永远就是一个标准、一种强调,母亲总是翻来覆去地重复那几句话,耳朵都快听出茧子来了。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唠叨是一种刺激弱化的现象。男孩面对母亲的第一次唠叨,内心有可能会产生刺激,在内心深处有所触动。而当母亲一直唠叨,也就是反复地用同一种刺激,那么,男孩就会对这种刺激产生麻木感,刺激的作用弱化了。久而久之,男孩形成一种封闭心理,对你的劝导充耳不闻。

因此,母亲的唠叨不仅对男孩没有任何教育意义,还可能引起男孩的反感心理。

明智的母亲在跟孩子沟通时,会这样做:

1、

三思而后言。

母亲讲话前要经过一番理智过滤,避免说一些重复、没有意义的话。

2、尽量用简洁、明确的语言。

日常生活中,母亲对男孩指导时,尽量用简洁、明确的语言。讲道理、说事情时只需讲明前因后果或具体建议即可,让孩子明白你的真正意思,这样,会让孩子心甘情愿地去遵从,而不是被强迫听从。

3、批评孩子要言简意赅。

有的母亲,批评孩子时唠唠叨叨说个不停,却说不到要点上,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索性左耳进右耳出。所以批评的话不在多,要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弗洛伊德曾说:'

一个为母亲特别钟爱的孩子,一生都充满身为征服者的勇气,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导致真正的成功。'

妈妈的爱,影响着儿子的未来。为了成为更优秀的男子汉,男孩需要妈妈更多的帮助。而如果母亲能够听从自己的母爱本能,审视自身的动机并竭尽全力,那她就是个好妈妈。

愿每个男孩,把母亲的爱,作为盔甲,在生活的风雨中,所向披靡,获得一个美好的人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