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十三势的……前世今生

1

2000年的时候我去天津向陈庆国老师学“武当隐仙羽化犹龙嫡派太极”。此拳是武当山张三丰祖师传下来的,其功架团圆紧凑,小巧式低,习练时折叠拧裹,缠绕螺旋,极不好练。

当初我练陈式太极拳已经五年有余,每日练拳五至十遍,功底不可谓不深,但开始学练“武当隐仙羽化犹龙嫡派太极”时仍是力有不逮。陈老师见之言道:“你先学学十三势吧!”

当时我极为好奇的问陈老师,十三势是什么?陈老师说,十三势是所有太极招式的根,是所有太极拳套路的魂,不知十三势就是不知太极拳,不会十三势就谈不上懂太极拳。

我听他说的这么着重,可我也确实没有听说过,于是就又追问十三势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是太极拳的根与魂呢?

陈老师说,在很早的时候本是没有太极拳这么个名称的,就好像董海川之前没有八卦掌之名,李洛能之前没有形意拳之称是一样的。为什么最早没有太极拳这个名称呢?

因为在最早的时候,练太极拳这种功夫是围绕着十三个字来练的,这十三个字就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十三势。

2

我听陈老师这么一说感到十分不解,就问他为什么要围绕这十三个字来练?

陈老师见我有此一问,说:“你不知道也属正常。别说你不知道,就是其他人也很少有知道的。即使有知道十三势是太极拳的根的,但是几乎都停留在知道和书面理论上,而没有练法。你可以随便找一个人去问问十三势怎么练,就知道我说的是不是真的了。”

之后他开始和我讲每个字的练法和为什么要这么练的道理,以及每个字在拳里怎么用。

十三势是张三丰祖师取天、地、人三盘之势,按天地内外相通之理,合动静双盘之义而创成。

天、地、人三盘又有外三盘和内三盘之分。外三盘是指天空(天盘)、大地(地盘)、人身(人盘);内三盘是指肩以上的头和手臂为天盘,肩胯之间为人盘,胯脚之间为地盘。

人生于天地之间,上秉天气呼吸往来于身中才能生,下借地气所孕育之水谷之物才能活。故人体之健康与否及功夫造化有无皆与天地自然息息相关,是有天人相应之说。

3

而想更好的汲取天地之气为我所用,就得先通过十三势把自身的内三盘的内气打通,之后才能与外三盘的气相通。

如练十三势必须要始终保持气沉丹田,而这种气沉丹田又必须是逆腹式呼吸,这就得要做到胸的微微内含,因为胸不含则气不下沉,就无法从胸式呼吸转变成腹式呼吸。大家一试即知。

再如练十三势必须要始终保持以腰带胯。在以腰带胯的过程中结合始终的气沉丹田,就把腰腹内的脏腑进行了内作用。肝气的疏泄,肾气的充盈,脾气的运化都得到了强化。

再如练十三势必须要始终保持松沉到脚,轻升于头,体内阴阳之气,五行之精自可周身循环,大小周天气路得以畅通。

这就是所谓的内三盘通。习练者通过十三势能达到内三盘通,则外三盘之精华自能被我感知吸收。外三盘之精华就好似无线信号,内三盘经过十三势的练习调整就好似修复好了的无线信号接收器。

此时人体的内气就可和外气建立呼应,感受到这方天地的微妙,从而人体的功夫造化也就随之而发生了质的变化。《悟真篇》对此有曰:“
内药还同外药,内通外亦须通。丹头和合类相同,温养两般作用。内有天然真火,炉中赫赫长红。外炉增减要勤功,妙绝无过真种。”
4
看到此处,对传统文化有所涉猎者应该已经意识到,张三丰祖师传下来的这个十三势实际是一门功法,是一种高级内功的练功方法。这门功法包含了无极桩(松身法)、虚领桩(升身法)、鱼龙桩(活身法)、太极周身行气法、八门五步行功法。

十三势的每个功法都练习达到各自层次后,又要进入八大势的练习。八大势之后又可以进入更加复杂又难度的拳法的学习和练习。步步为阶,层层递进。体系完整是我所继承与传播的太极的一大特点。

过去恰恰也是这么教人的,不把一层练出来不教下一层的东西。这虽然对学习者是负责任的,但是也会限制很多人得不到完整的练法法门。因此也就出现了“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游”的青黄不接的断层情况,所以十三势逐渐也就掌握的人越来越少,至今不被人多知了。

十三势整部功法的练习顺序就好似先熟练的掌握汉语拼音的23个声母和24个韵母,然后再通过这些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字,接下来才能组好词,造好句,最后写出一篇篇美妙的诗文(拳),达到创作的最高成就(拳功造诣)。

这么多年我看到十三势在坊间有这样两个版本,一,挂着十三势的名,打的却是一个很长的套路;二,挂着十三势的名,仔细一看却是十三个招式动作。这当然都是大错特错,以讹传讹的。

我们说只要是真正的太极拳传承,里面就都有十三势的影子,这是毋庸置疑的。可若想通过练太极拳来达到练十三势的功效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俩虽然有关联,但不是一回事,这就好似党委和政府的关系一样,二者虽然有关联,但归根结底不是一回事,是谁也不能替代谁的。

5

陈老师曾说,十三势的练法之所以能流传下来要感恩李氏太极的创始人李瑞东先师。是李祖师将杨禄躔的十三势功法继承后才保全下来的,又由李氏太极一代代的传人递相传承绵延至今(陈老师的李氏太极传承是学自于我的师爷郑炳章先生)。

而十三势时至今日,各个太极流派只是留有谱文论述,然其具体练法几近失传。我经我师郑昭明先生的同意从2017年正式在国内大范围的传播,得到了众多学习者的认可与赞誉,让这部古代古传功法得以继承与发展,弥补了当前有理无法的遗憾。

自古有云:“医不叩门,道不轻传,师不顺路,法不空出”。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识不全。凡是真心想学习这部功法的我都是十分欢迎的,不限任何门派我都愿意无私的传授,能够帮助到每一个爱好者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