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连载8: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统一思想,才能统一人心
【张氏注日】
有行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矣。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人若志诚守信,乃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必忠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有得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心。一异者,言天下之道一而已矣,不使人分门别户。赏不先于身,利不厚于己;喜乐共用,患难相恤。如汉先主结义于桃园,立功名于三国;唐太宗集义于太原,成事于隋末,此是义足以得众道理。

丰玄子先生解读(我的理解总结):
这里的“信”代表着不对你产生任何的怀疑。不只是相信,不是相信你个人,而是相信你的信仰信念。如果只是诚信或对你的相信,怎么可能使大家走到一起什么都听你的呢?生活中有那么多的老实巴交的实诚人,别人都会对他言听计从吗?并没有。这不符合现实中的情况。诚信只能代表我讲的是真话,但不一定是对的,所以代表不了真理。
可见,这里的信足以一异,不是这么理解的。这里的信,是指得真,方能得信。合乎道则为真,合乎真则为信。只有真,才能成为唯一的,自然的,真实的判准。什么是真呢?真正的得真,真乃正道!
我信仰的符合天道规律,符合民心所向,是你想要的,也是所有人都期待的,因为我们的目标和理想是一致的。所以大家就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同时我又具备这样的诚信和德行,所以在这种共同价值观状态下形成的统一,就能够排除疑难,就能统一思想。因为他所信的东西是信他自己的,只不过大家信的信念是一样的,是我们共同推崇和认可的一套思想价值体系。所以就容易被大家信服,也就不会提出其他的意见。所以,就足以一异。
任何一个组织,要想做成一些事情,首先得统一思想。天底下那么多人,各有各的想法,怎么才能统一思想?关键在于圣贤君子说的话是正确的,是符合天道规律的,说的是真人真言。合道而通乎万物,所以能够还原万物万事的实情实理,做到中正,故能让人信服。
庄子在《天下》篇中,对于道裂为百、天下大乱的世道,感叹道:圣贤不明,道德不一。所谓的圣贤不明,是说德不足以怀远。所谓的道德不一,是说,没有足够的贤能,来统一天下的道德,统一天下的思想,是以信不足以一异。一,统一之意。异,各种纷乱的一家之言,非大道之论,只是道的碎片,或者是不道的异端妖妄之说。信足以一异,是说,圣贤之人,要能够统一天下的道德,给人们统一思想。既然天下无二道,那么出现了那么多的学说和道德,必然大多数都只是道的碎片。甚至,是异端或者方术。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的异端,是因为大道隐匿,异端才趁虚而入。只要圣贤神明,道德统一,异端必然会被消灭和铲除掉。道裂之后,也能够复反如初。
一个人要讲信用和诚信,这是最基本的。得人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诺,商鞅为树立政府威信,徙木赠金,讲的都是关于诚信的故事。东汉的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又说“信,诚也”。

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并不是说为人可以不守诚信,而是提出了一个更高的准则—义,言必行,行必果的前提是要合乎义的,该守信的就要守信。所谓“义足以得众”,这个“义”有小义,中义,大义。小义是讲个人义气,兄弟情义。如刘、关、张桃园结义是小义;聚义厅聚集108位好汉,劫富济贫是中义;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打出“替天行道”,行的是大义。
如果只是讲个人哥们义气,兄弟情义,那怎么能得众呢?“义”,可以成为某一领域人群的共同信仰,使他们觉得做某件事是庄严而神圣的,并以这种共同的信仰和神圣的目标将众人聚合在一起。为什么“义足以得众”呢?显然是因为它让人的精神超出了狭隘的自身,获得了道德感以及情感方面的升华,并有了某种集体的归属性。小义是能够满足你自己的利益,中义是符合一群人的利益,大义是不仅符合一群人的利益,更重要的是符合道义。
只有大义才能得大众,大义包含了大众的个人小义,所以大家能够合在一起的。就是我做的这件事情不仅只是为了大众,也包含了你的梦想,合并了你的理想,你能够得到未来想要得到的结果。大家聚在一起统一了信念和价值观,要达成共同的目标还需要一套机制,这一套机制一定是建立在大义的基础上的。就是让每个人都觉得公正、公平、平等的。所以,也并不是我们信念和目标一致,我就一定要跟你干。当然,要一起干的前提基础一定是信念一致,否则我为什么要遵守你的机制呢?

那什么样的机制才是符合大义的呢?赏罚分明,这样只能让所有的人会心服口服。统一法度,有功劳的要奖赏,犯错误要罚,一碗水端平,法纪严明,这样能让大家心服。但作为一个德者,应该是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就是主扬善,不惩恶。就是贡献大的,做的好的,我们极力推崇,让他成为更多人学习的榜样,拥有更好的资源和机会,同时也会得到更多人的拥护。
这是完全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优胜劣汰,物竞天择,这样对大家才是公平公正的。所以大义行的是公道,公道自然是正道,只扬善,不罚恶。中义,有功要赏,有过要罚,赏罚分明。小义,是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对自己有益的就赏,赏罚不分明,因为没有行公道,所以没有公平,又如何得众呢?
声明:以下译文摘自多个不同的版本,只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参考,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觉侵权,请私信回复本平台,我们会尽快处理。
【译释1】
一个人的信义昭著足以影响别人对事物的认知,从而最终达成统一的意见,获得众人的支持。东汉的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又说“信,诚也”。由此可见,“诚”和“信”,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相连使用,在古代都是同一个意思。诚实守信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译释2】
天地之间,品物万类,各因所禀,各据特性,巧拙贤愚,强弱刚柔,飞潜动植,胎卵湿化,金木水火。男女雄雌,三教九流,士农工商,异类同载于统一的大化之中。因物物禀赋不同,所以趋去背向有异,爱恶取舍有殊,以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然则用何方法使这种千般异类达到综合统一呢?以奸诈虚伪笼络,是为苟得,待识破之后,仍会分离。以诡怪奇计来证骗,是为苟安,物必以此还报于我。既此,用奸诈诡计综合异类,不可济事。故必以诚实(信),可使群体统一,互为生息,相安协调。何以知其然也?金木水火四类物体,它们的性质与现象,不但截然不同,而且各据特性而相克。唯独宽广、忠厚、诚实、稳固的土(大地)能使四类综合而统一。木非土不长,金无土不生,火离土不燃,水背土泛滥。因此,人应取法土的诚实稳固之德,对事物应以宽宏、忠厚对待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方可取信于民,统一异类。处事接物,应无一事而不顺其理,无一物而不得其宜。愈是如此、必愈足以服众。

【译释3】
诚信可以使不同的意见得到统一,义气足以(使自己)受到众人的拥戴。
一个人言而有信,做任何事都信守承诺,那么别人自然会对他产生信任感,在碰到困难时,也会间计决断于这个人,久而久之,这个人也就具备了威信,拥有了弭合纷争的能力。可见,威和信是联系在一起的,有诚信才会有威严,这也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不重则不威。”重,就是做事稳重,当然也包括守信在内。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并不是说为人可以不守诚信,而是提出了一个更高的准则—义,只要合乎义的,该守信的还是要守信。所谓“义足以得众”,这个“义”可以是情义,如刘、关;张桃园结义;可以是大义,如梁山泊聚义;可以是兴兵起义如陈胜、吴广、朱元璋、李自成等;当然,还可以是主义,如三民主义造就了中华民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成就了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种“义”,可以成为某一领域人群的共同信仰,使他们觉得做某件事是庄严而神圣的,并以这种共同的信仰和神圣的目标将众人聚合在一起。为什么“义足以得众”呢?显然是因为它让人的精神超出了狭隘的自身,获得了道德感以及情感方面的升华,并有了某种集体的归属性。
【译释4】
为人诚信能够使众人的意见得以统一,做事合乎道义能够获得众人的拥护。一个人为人诚信,一诺千金,他就是众人的榜样,大家对他全力地信赖,自然能统一众人的口径了。做人讲义气,处事公正,跟着你自然不会吃亏,众人就乐意跟着你混。道理非常明显,关键在于拥有一颗真诚的心,不被私利所诱惑。政府诚信,老百姓就会全力拥护;政府缺乏公信力,首先失掉的就是民心,民心一散,这个政府离下台也就不远了,这一点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尤为重要,因为企业生产的产品直接面向大众,一旦产品质量有问题,首先损害的就是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这样必然要失去市场,失掉市场的企业必然难以生存。
【译释5】
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公平合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
“就是要讲信用,如季布之一诺千金。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身成名的根本。诚信的影响无所不及,从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到一个民族的兴衰,再到一个社会的前进与否,可见诚信的重要性。时至今日,诚信依然是当今社会稀有的资源。除了注重诚信外,今人在为人处世上也应重情重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诚信无价,虽然一时的坦诚可能会失去眼前的利益,但换来的确是比金钱更重要的信任,收获的是长期的利益。

【译释6】
真诚守信可以使不同意见的人归于统一,做事情合乎道义就足以获得众人的支持和拥护。
得人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诺,商鞅为树立政府威信,徙木赠金,讲的都是关于诚信的故事。如果一个人能坚守诚信,行止有义,一定能激荡起人们心中的涟漪,这也叫“守正出奇”。金、木、水、火四类物体,它们的性质与现象,不但截然不同,而且各具特性而相克。唯独宽广、忠厚、诚实、稳固的土能使四类综合而统一。木非土不长,金无土不生,火离土不燃,水背土泛滥。因此,人应取法土的诚实稳固之德,对事物应以宽宏、忠厚对待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方可取信于民,统一异议。
【译释7】
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道理充分,可以得到群众的拥戴。
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各有所禀,特性因而不同,它们的趋往向背有异,爱恶取舍有殊,如此,就需要一种方法将这千差万别统一起来。若以权谋来统一,识破之后,必然仍会分离。必须以诚信来统一全体,使他们互为生息、相安协调。处事接物,应该无一事不顺应其理、无一物不应得其宜,这样,必然能得到人们的拥护。
【译释8】
凡事讲信誉,可以消除猜忌,使万众一心,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办事公道,勇于负责,就会给部属带来一种满足感,信任感,这样的领导,自然会得到大家的拥戴。
【译释9】
信就是要讲信用,如季布之一诺千金。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身成名的根本。所以,自古成大事业者大都沉默少言,因为言多必失。能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的人自然能让所有的人信服,而不论贤与不肖,皆能信之,这就是“信足以一异”的含义。
讲信用,有义气的人可以使众人归附,三国刘备、唐太宗李世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例子,这就是“义足以得众”的含义。
【译释10】
你必须要有自己的威信,因为当你的团队出现不同意见或者内部混乱的时候,威信是你能统一众人之心的前提。最后,具体的事务中,还要能做到赏罚分明,不偏不倚、这样大家就会信服你从而愿意跟随你。
我是专修素书的文心,带你掌握天下第一的谋略,活出最美好的人生。素书解读和应用问题,请私信我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