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大义”:兴义兵,拓展未来中国版图;以义治国,开创王者治世之道

三皇五帝时代,靠圣人引领;夏商周,讲的是遵天命而行;春秋战国,是大争的乱世,乱世中出了个一统天下的英雄,这英雄就是秦始皇。他奉行大义,开创了以“义”平乱、治世的传统。

01 乱世举义兵,平定天下

最早提出“义”的是管仲。孟子说:“春秋无义战。”秦始皇却认为,六国阻挠秦国统一是不义,是暴乱。于是他正式亲政后,乱世兴义兵,发动了灭六国大战,以风卷残云之势,灭掉了六国。

当天下初定,他令臣子们商议“帝号”,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他的臣子们也“赞颂”他的义举,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

他的臣子们说他的功劳超过了“三皇五帝”,建议他采“皇”与“帝”字,号称“皇帝”。可能是臣子们这马屁拍得他舒畅,他欣然采纳,且在前面加了一个“始”字,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看来,结束乱世,建万世太平,就是他当时要奉行的大义。

02 兴正义之师,拓展未来中国版图

灭掉六国后,秦始皇并不安于现状,而是继续带领他那支威震天下的军队,以正义之师的名义,“清理疆内,外诛暴彊”,不断开疆拓土。他派秦军向东一直打到海滨,平定中原;向南征伐百越,收服蛮夷;向北驱逐匈奴,安定秦境。

值得一提的是,在征伐百越时,因秦兵不适应南方气候,多染瘟疫,加上粮饷不足,战事并不顺利。后来他为保障军需补给,竟用了五年时间开凿灵渠;又准备了四年,三征百越,才最终使之臣服。那时他将大秦的疆域延伸至如今的越南。在南征北战过程中,他同时向征服之地移民。可以这样说,正是他的智慧和斗志,促进了多民族的统一和中原文化的传播,奠定了未来中国的版图,功在千秋。

《诗经》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许,将天下之地纳为“王土”,让天下之民接受“王化”,就是他心中的宏愿和大义。

03 以义治国,开创王者治世之道

天下大定后,秦始皇经常出巡,每到一地,都喜欢立碑颂德,颇有点像那些不甘寂寞的旅者,爱到处留下“到此一游”的笔墨。他立的碑文,所彰显的大多是“义”的主题,譬如“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作立大义,昭设备器,咸有章旗”之类。

这些碑文,所表达的其实也是秦始皇以“义”治国的理念。其核心是“四个统一”:统一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

这“四个统一”,体现了秦始皇作为王者的仁义与德义。譬如,他力排众议,废除分封制,坚持在全国统一推行郡县制,目的就是为了天下的和平与安宁。他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而“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则是他为“端平法度”、“显箸纲纪”、“光施文惠,明以义理”、“经纬天下,永为仪则”的伟大创举。这些创举,便民利民,造福万代。

对于自己的创举,秦始皇应也是感到满意和得意的。他南登琅邪台,立碑“颂秦德”:“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秦始皇建立的大秦皇朝体制,被后世历代皇朝沿袭;而他的“义诛信行”、“圣智仁义”、“大义休明”、“作立大义”,也成为了后世帝王奉行的做人法则,也就是说,他开创了以义治国的王者治世之道。

两千年来,中国皇朝的更替,几乎都是乱世兴义兵,太平治世讲仁义、德义。这种传统的形成,应归功于秦始皇帝。“千古一帝”的称号,他当之无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