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业助推学习真实发生

摘要

无论对于师生还是家长、社会来说,作业是一个永远不能回避的话题。20年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作业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忽视了作业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联结性,简单机械地将作业与课程、课堂、学习分隔开来,忽视了从学习的本质上进行研究与实践。而实际上,作业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也就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作业问题的关键还是要回归学习的本质,从整体上规划和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

作业;设计;真实学习

作者简介

纪成涛,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小学部校长,特级教师。

如果在教育业界内找一个经久不衰的热点词语,我想,作业应该是位居榜首的。

作业,无论对于师生还是家长、社会来说,都是一个永远不能回避的话题。20年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着“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变革,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但为什么作为学生学习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问题却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尽管很多学校建构了丰富多元的课程结构,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但作业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忽视了作业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联结性,简单机械地将作业与课程、课堂、学习分隔开来。这造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不完整,导致了作业与课堂“两张皮”现象。况且在很多地方,单纯地进行课堂改革、备课改革,仅限于从形式上改变操作的流程或者简单转变教与学的关系,而忽视了从学习的本质上进行研究与实践。实际上,作业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即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看来,作业问题并非真的无解,解决的关键在于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变革的过程中要基于学生,基于学习,从整体上规划和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割裂、粗暴地分块设计。这就需要我们从研究的视角观察学生、研究学生、研究学习,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从本质上解决作业问题。

作业何以成为负担?

首要的问题是学生对作业兴趣的缺失。我们都知道一个真理:兴趣是最大的内驱力。当学生对作业没有兴趣,甚至厌烦的时候,同时失去的还有对学习的热情。为什么会这样?从作业目标来看,大部分作业对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不同学习差异学生的基础存在“照顾不周”的现象,一般来说,布置的作业或高于课程标准,或采用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形式,给所有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从作业内容来看,大部分作业是以机械抄写和简单练习为主,以单科作业为主,这些作业可以说是毫无思维含量,学生觉得无趣、无味、无用;这种刻板化、机械重复、重数量轻质量、重竞争轻合作的作业,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就是浪费时间,兴趣就是这样消失殆尽的。从作业形式来看,绝大多数作业以书面为主,缺少实践性,缺少综合化、立体化、项目化的作业,缺少作业与生活、与社会以及与自然的融合。从作业设计角度来看,作业一般是从练习册、测试题、课后题等现有的习题中指定,即停留在了“布置”的层面,缺少“设计”的环节。从作业效果来看,各种作业训练中,程序化的解题思路不断固化学生的思想,消解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作业变得千篇一律,没有针对性,更不要提学生对于作业的兴趣了。同时,站在学习的角度通盘考虑,作业负担问题的存在也与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有一定关系。种种因素叠加起来,不仅不会让作业促进学习,反而直接导致了作业慢慢变成一种负担。

如何从实质上解决作业问题?

追根溯源,解决作业问题需要理性地去思考作业在学习链条中的价值,进而将作业与备课、课堂教学等常规工作有效融合,整体推进课程变革,而不是单纯地规定作业量、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作业本身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教育活动之一,当作业能实现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之间、学科与自然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元对话时,作业问题可能就解决了。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的前提是理解,没有理解就不会发生真正的尊重。我们需要正视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之间的客观差异。同样的作业,对于能力优秀者可能就是在浪费时间,因为这些练习是毫无价值的;可对于一些能力稍差的学生来说,可能也是毫无价值的,因为他们基本不会做。怎样规避这种情况?按照教育规律来说,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要研究学情。教师要知道班级里的学生分别处于一种怎样的学习状态、知识掌握情况分别达到什么程度,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让学生面对作业能够具有选择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点。所以,布置作业是需要备课的。只有精心设计的作业,才能引发学生兴趣,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作业。我们要敏锐地找到每个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根据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作业任务,让每名学生都能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功感。例如,语文课上,同样是考查学生“词语理解”这个目标,有的教师会这样设计:抄写词语并写出词语的解释,背下来;而有的教师则会这样设计:发挥想象,正确运用新学到的三个词语创编一个情境故事;随后难度增加,在这段话中用5个词语、7个词语……至于选择哪个层次的作业由学生自主决定。这样,任务就有了挑战性,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会“量力而行”,都能够在某个层次获得一种归属感。

设计具有完整情境性的作业。杜威认为:“情境具有教育性和真实性,作业的情境应该具有完整的感染力。”所以,我们设计的作业内容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发生联系,与其他学科之间也发生联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学科学习的价值不仅仅是强调技能训练和获得某种知识。无独有偶,小学数学课中,学习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之后,有教师就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回家拿出自己家的房产证看一下住房面积,然后实际测量一下房间面积,对比之后你会有什么发现?试着分析存在的问题。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查验数据会认识到,原来学习面积的计算在生活中是有作用的。这就是一个基于生活情境的问题,学生获得的知识远远要比“做第几页第几题”印象更深刻。这种关注情境整体性和真实性的作业,不仅让学生明白学科学习与生活是有联系的,更是让学生真正领略到学科学习对于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设计具有综合性的作业。长期以来,学科本位思想严重制约了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每个学科都在强调和强化基于学科标准和学科素养的培养,但却恰恰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的人”的思考。实际上,语文学科与道德与法治学科之间,数学学科与美术学科之间,科学学科与劳动技术学科之间本来就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但都被大多数教师忽略掉了。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融合各个学科设计作业,学生可能对于作业的兴趣更浓厚。例如:确定比例尺,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绘制学校的植物地图,发现二十四节气下植物的生长变化;绘制你喜欢的一处学校景点,并为其命名,写出导游词,为参观者做一次导游;统计整理家中近半年的水费、电费、燃气费,在数据对比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试着分析、改进。类似这样的作业,似乎看起来是比较麻烦的,但每一项作业内容就类似于一个项目,是让学生学着运用所学的知识“做事”,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进而实现学习的真实发生。

设计具有实践性的作业。传统的作业大致以书面形式存在,不能否认,这种单一的训练为主的作业形式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损失掉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着眼于未来的学习力的提升。失去了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缺乏创造性和实践性,不会触发学生的高阶思维,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基于这样的认识,有教师设计这样的综合实践作业——设计未来停车场。完成这项作业的基本前提就是先发现当前停车场存在的问题。如何得知这些信息呢?那就要进行有效的实地勘察和问卷调查,然后根据问题进行创意设计;接下来的设计过程可能还要考虑可行性,学生要画图纸,要融入高科技元素,甚至要针对有关问题咨询专家,获得专业知识;作品完成后,还要对自己的创意设计进行推介,设计中英文的推介词。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作品。表面看来,这项作业对于考试来说没有什么作用,但学生在完成这项作业过程中的真实完整经历,恰恰就是自我建构、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不断提升能力和人格的过程。

开展促成有效对话的作业展示与评价活动。一般情况下,作业从“产生”到“终结”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教师布置(发起任务)—学生作业(完成任务)—教师批改反馈(检查任务)—学生纠错(修正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看似双边活动,有效配合。实际上师生缺少实质互动,学生更是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领取任务、完成任务、改正错误。学生之间只以“对错”论成败,优秀者之间没有沟通和分享,有错误的同学只知道自己的错误,也看不到优秀作业。如果我们尝试改变作业评价的主体,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为作业展示与评价,会不会因此实现学生之间的对话呢?第一,从学生个人角度来看,作业展示是一种学习成果的交流与分享,学生在作业的交流中相互启迪,在作业的比对、品评中更清醒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进而提升自己;第二,从学生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看,作业展示能促进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发现别人的优点,真诚地为别人指出不足或错误,甚至是帮助别人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是思维的有效参与;第三,从分层作业展示效果来看,作业展示是学生相互学习的一个平台,尤其是对于自主选择性的作业内容来说,是学生之间彼此悦纳和欣赏,进而实现学习的过程。第四,从评价的形式来看,相同的知识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主体来考查和训练学生不同的能力。这是产生更高思维对话的基础。当然,要真正实现作业展示的价值,需要建立作业展评长效机制,需要课时安排、课堂教学、集体备课等多个领域的统筹协调。

当然,作业评价结果也应该成为教师了解学情、展开备课的主要依据。没有比作业更为常态的教学行为了。我们常说备课工作中最核心的部分应该是“把握学情”,而作业的评价结果就是把握学情的主要依据之一。通过作业展示的情况和学生针对作业的相互交流情况,教师能够深度了解学生对于新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在各种情境下的知识运用情况,甚至哪些学生在哪些地方掌握得不够好,哪些学生在哪些地方已经掌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准确判断和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基于此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如果没有对学情的充分把握和分析,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缘木求鱼,就是无源之水。不重视课堂中真实学习的发生,仅靠简单机械的作业训练提高所谓的学习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我们不妨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精读课文的后面会有一个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或者背诵第几自然段)”。这项要求也通常会被教师们写进课堂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中,但实际上,有很多教师直接布置这样的家庭作业——今天回家把课文背下来。教师们一致认为:背诵就应该是通过课下时间反复诵读才去完成的。这充分暴露出一个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没有达成,或者达成度不高。

总之,作业问题的解决还是要回归学习的本质——相信我们的学生,探究学习发生的过程,从课程的角度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如何保障和提升学生的高品质学习,进而从整体上统筹和设计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业问题,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