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英明的一次“分”:把淘宝和支付宝分开我是2007年8月份到阿里巴巴,那个时候的阿里巴巴已经挺有名了,淘宝也已经挺大了。那年淘宝400多亿的GMV(商品交易总量),跟现在相比是小数字,但绝对数不小,而且已经形成了很多粉丝,其中有一个是我太太。前两天他们采访我,我说我去阿里巴巴,因为我老婆是淘宝的粉丝。通常上海人不太愿意离开上海,上海人离开上海肯定有特别的原因。我当时很认真地问她:“Are you sure,我真的可以到杭州去吗?”得到的回答“是”。我想这玩意儿应该挺有意思的,应该是一个潮流、趋势,包括和Joe(蔡崇信)、跟马总一见如故,聊得很顺,所以就去了。我到淘宝后第二年就1000亿,之后一发而不可收拾,一年一年跑上来。在阿里9年多的时间,有很多当时觉得挺重要,事后看起来更重要的时刻,或者说当时很揪心,但是事后看起来很重要的时刻。其中就有一件,是在我去了不久之后发生的。尽管我不是亲身经历,但我觉得是非常英明的决策,可能已经决定了阿里今天的命运。 这个决定就是在最早的时候,把淘宝和支付宝分开,我认为这个事情奠定了今天阿里的基础格局,今天的蚂蚁就是从原来的支付宝跑起来的。
那时候有一句话,没有淘宝就没有支付宝,支付宝是为了解决淘宝的问题才产生的。第一,做网上交易,支付是交易的必需;第二,为了解决买卖双方互相的信用和信任问题,因为在网上人和物都摸不到,很难建立信任,于是阴差阳错想出一个支付宝。以前英文就有,就是Escrow(笔记侠注:由第三者保存附带条件委付盖印的契约),解决了到底先信任买家还是先信任卖家的问题,其机制是中间有一个账号,买东西的人把钱放进去,买的人拿到东西以后,确认一下,钱就从中间账号给卖的人,钱货两清。在今天,支付宝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情,当时却是为了解决淘宝的问题而产生的。今年(笔记侠注:指2016年)我们在东南亚收购了最大的电商平台(笔记侠注:Lazada,被称为“东南亚的亚马逊”,成立于2012年,先后推出了印尼、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六大东南亚国家市场,并且这些国家市场均保持电商第一的位置,是东南亚市场真正的一枝独秀)。Lazada电商平台,COD(笔记侠注:Cash on Delivery 货到付款)还是很高的比例。他们跟我说“货到付款”做得怎么好,我说“货到付款”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对于买卖双方是待遇不对称的不平等交易,我凭什么东西先给你?货到付款的退货率特别高,因为没有成本,不满意就退了,对买家很好,但对卖家是不对等的。它不是一个风险收益对称性的的交易,我们说Alipay(阿里支付)要进去,要普及这个东西,而且正好有商业场景,让担保交易在东南亚能够发展起来。当时马老师和Joe几位做了一个英明决定,这玩意儿因淘宝而生,但它不属于淘宝,它可以时刻满足社会各个层面需要支付的商业场景,所以把支付宝切分出来了,切分出来的好处是什么?它打开了一片天,因为一个主场景产生另外一个业务,而这个业务最终又能够变成不只是刚才那个主场景的附属物,同时变成有独立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一个业务。这里面体现了阿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组织构架上,每过几年要做的事情:分分合合。“分”决定了支付宝、蚂蚁金服的命运(笔记侠注:蚂蚁金服旗下拥有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小贷业务、众安保险等多个品牌),没有这个“分”,它们充其量是淘宝里面的一个大部门,解决的是淘宝问题。
1、任何业务都是可以被重新定义的2005年阿里收购雅虎中国以后,那时候雅虎还是如日中天。尽管Google已经起来了,但是雅虎搜索当时还是比较强。P4P(笔记侠注:Pay for performance的简写,按效果付费)一开始在雅虎中国用,阴差阳错的机会,让我们看到这个玩意儿。这些生产要素,淘宝都有,广告素材就是商品,而且商家不需要为这个广告素材额外花力气做,它自己就是一个商品,广告主就是商家,媒体就是淘宝,衡量它的效果好不好,就是有没有给商家带来生意。一个是即期的生意,因为广告带来马上的销售,另外是远期的生意,广告带来真正有价值的客户。我们买回来一只鸡,结果炖出来一只鸭,这是第一次。我们本来买的是1,然后做着做着,发觉1没做好,搞出了个2来,这是我们历史上发生好几次这样的事情。还有一种,这只鸡本身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能不能孵出别的东西来?最后孵出了几只鹌鹑,我们就搞信息流和搞搜索。因为我们对UCweb、高德的收购,使我们在无线互联网时代形成了一个基础服务矩阵,今天大家看阿里巴巴,到底是一个电子商务公司,还是一个数据公司?从2008年、2009年以后,就把阿里定位成为数据分享的第一平台。因为有了UC、高德,在无线互联网疆域的拓展进入崭新的空间。大家知道浏览器的日子很难过的,当时在UC进入阿里大家庭以后,开始建设自己的无线搜索,如果没有浏览器,搜索没有办法练和养的,没有场景,很难凭空在国内有百度、国外有Google那么大的时候,再去从头做一个搜索,这是非常难的。另外一只鹌鹑就是信息流,大家可以看到随着混合信息流,从图文到短视频,现在变成了互联网用户非常重要的消费内容的载体和一个Kill(杀)时间的工具。任何业务是可以被重新定义的,我必须一条道跑到黑,拼命拿到结果,但是有的时候还要跳出这个局来,看看事情有没有被重新定义的可能性。拼命的劲头需要勇气,但是光有勇气是不够的,信仰和坚持背后要的是智慧,就是有智慧支持的信仰和坚持,这个事情才能搞成,不然就是拼命了,也是不好搞的,这是我们背后的思考。2、由来往做出钉钉,核心是客户价值另外一个就是鸡没养活,养出一只鸭子来,本来我们要养一个“来往”,最后出来一个“钉钉”。
1、CEO要更多思考“长远的事”和“不可为的事”按照产业链的视角来讲,阿里更多会思考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阿里从2009年以后,一直坚定在云上面做投入和建设的原因。2009的云跟今天的云完全是两回事,甚至定义都是两个定义。但核心是要对未来的大势有一个判断,最终为此愿意做一些投入。到目前为止,阿里非常重要也非常关注是整体业务,从2B到2C,再到大底层的云,再到文娱,再到海外,我们希望形成一个同一时间轴上不同时间点的板块轮动效应。对于一个大企业,像阿里,我们必须承认一件事情,所谓“花无百日红”,没有一个业务可以一直红的,可以都像正午十二点的阳光一样,产品都有生命周期,都有高峰和低谷。像阿里这样的大公司,怎么样避免集体性的高峰或者集体性的低谷?集体性的高峰大家都很开心,别忘了集体性的高峰就意味着集体性的低谷,在一个共振的轴上面,很容易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的整个布局是轮动的,Joe有一次我们对于海外资本市场业绩发布会上讲过一句话,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他说we work for now,we invest for tomorrow,we incubate for future(我们为今天工作,为未来投资,为未来孵化一些东西)。最后一句比较特别,为未来冒出来的一二十个小芽里,有一个芽发了,那就大发了,完全变成一个新的未来的主力业务。对于阿里这样的公司,考虑比较多的视角:大文娱、云、高德、菜鸟、电商,电商还分很多种类:B2B、B2C, B2C还分国内、进出口,还分外国的本地市场,事情是做不完的,更重要的是你要抓住业务主线,为未来做投资甚至做孵化。第二还是要果断做取舍。尽管所有的机会看上去很漂亮,但是今天什么东西不可为,对今天的阿里来讲显得更加重要。今天我们不缺名,品牌也很响,我们有卓越的Leader马云,业务也算还不错,也不缺钱,听上去啥都能干,但是有什么事情不能干的,这是今天站在我这个层面考虑比较多的问题:什么事情不可为的。 大公司要往小做,小公司要有大的格局,我觉得非常重要,这是我们一直这么多年发展下来的一个心得。
最终我们还是需要找的是因人成事的人,因为这个人,Make things different(因为人,这个事情不一样)。我们今天说“非凡人以平凡心做非凡事”,因为今天我们承担的责任、做的事情,真的需要有一个非凡的思考力、非凡的格局、非常的勇气,但反过来如果没有对客户的敬畏之心,不是用一个平凡心、谦卑之心、服务之心,很难做好事情。这里面背后反映的是什么?在一个企业,不同阶段对于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人的整个引导和培养的角度需要去辩证的发展,今天就讲讲阿里的老故事,把一些我自己体会到的剧烈的变化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