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养我的村庄

生养我的村庄

◯陈向炜

“四座城门大岗村,豆腐担担王古村,臧炭村、烂辇村,盆盆罐罐尚书村……”这就是散落在富平西北一带的乡间民谣,这些民谣一直在老几辈的人中间传唱。你则奔它们而去。

 

汽车一出富平城往北,顺着西禹路飞驰,那圹垠的原野和一簇簇村庄从车窗里纷纷向后倒去。约摸20公里路程便到了“丕杨故里”的流曲川道,或许你还能碰上正在赶集的四乡八邻,却无暇感受这里憨淳的民风,当这些乡间接踵的事物在你的脑海重叠起伏时,“嘎”的一声,车子已停靠在大岗村文化广场上。

 你放眼南望,目之所及原野空旷尽显膏腴富饶。此刻你的眼前呈东西南北四条主村道,这平坦的村道笔直地延伸、衔接着村庄和田野以及外面的讯息。广场上几个少年在篮筐下灌篮,对面是雪松面业高耸的厂房,你从低吟的磨机声中似乎看到白花花的面粉在流淌,几辆卡车满载来满载去。东西路上一头头黑白相间的壮硕的奶牛在主人吆喝下走向挤奶站,那鼓鼓的奶包晃着奶农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而你,正透着那一排排气派的楼房搜寻,在这错落有致的村落你要搜寻那远去的事物。你是奔那些遥远的城墙而来,你有着和城墙一样深厚的情结。

“老伯,咱村里那些城墙呢?”你上前询问一个噙着旱烟锅、精神矍铄的老者。

  “好娃哩,那些城墙、城门楼子早在1958年前后就拆了,城壕也填得差不多了,现就剩下百十米长的土城墙了,可惜了。”老者一边惋惜一边吧嗒着旱烟锅问:“你寻城墙弄啥哩?”

你的面前正氤氲着一团团辛辣的旱烟味,忙掏出纸烟递上:“我想搜集村子城墙的故事。”

  “纸烟没有旱烟劲大。就这事,走,我带你去。”老者对你的纸烟摆了摆手,快步朝西走去。你满怀感激地厮跟在老者身后。

“这就是——”老者指着一截南北走向的土城,你看见裸露的城墙成了这一排人家的后院墙,斑驳不堪的墙面被风化得难以卒读,那附着的青苔多像岁月的印痕,城墙约3米厚、高不到9米,已被风雨剥蚀得面目全非,孑然站立,孤零中依稀可辨曾经的雄伟。墙顶长满了摇曳的黄蒿和衰草,甚至还有几棵小树,它们轻飘飘地又高高在上俯瞰着村里村外。在你眼里,这截土城墙就是一个阅尽沧桑舐风蘸雨的老人,用满脸的沟壑和褶皱向你表达着它的年月。你凝思着,久久地怀着酸涩的滋味。望着它们,你不免愧疚了,正试图穿越深邃的时空,解读这昔日四四方方的城、这永远的痛……

    老者见你神情专注,便饶有兴趣地打开了话匣子,你则静静听着——

  “朱元璋靠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打下了大明江山,更是感到'非深沟高垒内储外备不能为安’的重要,便大肆修缮扩建城垣,他的儿子在各处的藩地大兴土木,各州县也纷纷夯土围城。大岗城墙就是在这一时期建的。”  

你忽然觉得老者就是一个历史学家。你不由得对这乡间村野、对老人暗暗钦佩起来,老者清了清嗓子,谈兴更浓了:“大岗城墙解放后还保存完好,城高三丈厚一丈,东西200米南北300米,有四座城门,南门最大,城门楼子用青砖外砌,城墙上是砖木结构的城门楼,城门洞子高3米宽3米, 每天鸡打鸣开城,天擦黑闭门,来来往往人欢马叫的。城墙四周是深5米宽10米的城壕,每年一入伏,下起白雨,北边的洪水就下来流到城壕了,这城壕担负着排涝蓄水灌溉的任务哩。”

乡亲们在农闲时节,就帮村里人盖房子,搞建筑,以补家用。

 嫂子,你家今年的玉米丰收了哦

你听得如痴入迷,老者嘿嘿一笑,露出满脸的自豪,便一字一板地讲开了:“人往往是有牙的时候没锅盔,有锅盔的时候没牙。文革前,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拆墙风’,所有大大小小的城墙都得拆,就是这座先人留下的城墙从1958年一直拆到1964年才拆完,把城门楼子上的青砖砌在北城门外农业社的机井里,城墙放倒填城壕。听人说拆西安城墙,正剥外墙青砖时,当时的副总理习仲勋在那种政治大气候里下令'城墙不能拆’,西安城墙才保存到现在。可这不起眼的乡村土城在那年月又有谁可惜呢?”

老者又吧嗒了几口旱烟,你已沉浸在里面,并极力还原着远去的盛景。老者继续讲:“这北城门外不到100米是一座二郎庙,建造年代已不得而考,为歇山顶广殿式建筑,彩雕屋脊坐背面南,庙基是用青石嵌砌成平台,高出地面两米,整个庙就建在这个平台上。四周出廊,门前踏步3级,中间是正殿,飞檐斗拱,高5米余,砖木结构,大殿两侧为两间厢房,大殿正中供奉着二郎神,彩绘泥身,近两米高。殿后有一座高出地面两米的戏台,有一口近400公斤的大铁钟,直径1米壁厚1寸,那口大铁钟一撞,声音二三里都能听见。我小时常进去看,里面古朴肃穆威严神圣。

听上一辈人讲,这里的香火十分兴旺,每逢庙会,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们都要烧香拜神祈求平安。最后在'庙改校’成风的那几年,二郎庙里一搂粗的檩椽拆了,才盖的现在的小学,那口大铁钟被遗弃在北城门外的麦地里,后来不得其踪了。东城门东北角有一座寺,全用长方形石条铺砌而成……现在的预制厂就是当年那座寺的遗址。”说罢老者重新装了一锅旱烟,点燃后吧嗒吧嗒着,你看见瘦削的腮帮在升腾的烟雾里一翕一合。

一抹夕阳向西沉去,夕阳下的城墙更加沉寂不语,你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敬佩不已的老者,你看见老人和城墙在一起站立,默默地看着你渐渐远去。你不忍回头,这段土城墙或许不应该出现在你的笔下,有人看了会笑话你:真的没事干了。但你只能承受着,在理解与不理解中行走,这也算给村子的城墙在你的笔下添了一景,可惜你握不住如椽的笔,景也就成了纸上的景了.你仿佛看见那一截城墙在风中嘶喊、挣扎,然后成了一堆废墟。余秋雨说: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而你一直在愚钝地品味。

  

是的,你应该感谢这个乡村的下午,感谢那个偶然路遇的老人,城墙和他都是活生生的历史,只不过前者永远静止不语,后者却正在把昨天讲述给了所有的子弟。只有当人们在不经意的闲聊中或看了这些文字后才会想起这座城、这四四方方的记忆。

  

“你从一锹锹的黄土/在号子声中/被一点点夯实堆积/再到矗立/你被不懂得珍惜的年月/肆意挥霍/你在古老和现代的夹缝中/生长、沉没/风和雨/唱起了挽歌/谁又在抚摸你的伤痕与斑驳/你在渐行渐远中/走向你来时的路上/厚厚的身躯踱进了薄薄的村志里/明天或者后天/我们、只能在想象中回味、凭吊……”

  

我的村庄,大岗村目前仅残留的一截城墙,夕阳下的土垣,很是荒凉,地上散落着青砖,也少有来人问津,曾经写的《四座城门大岗村》也成了纸上的景了……

你写完诗后朝那个突兀的渭北塬上张望:这古老的村落里,一座现代的村落正拔地而起,在蓬勃中充满活力,正攥着新农村的笔悉心描勒。你问自己、问苍茫的大地,这样的往事在广袤的渭北塬上到底散落了多少?

大岗村第六生产队,旧称涧郭堡,源自于蔡阳河边,高地筑城郭,原有新老三城,分为上中下三堡。(郭东星提供)

大岗村之歌

一幢幢新居拔地起,(一轮轮日月当空照)

一畦畦麦浪吐芬芳,(一茬茬庄稼收成好)

笑盈盈的苹果枝头挂,(红彤彤的柿子变成宝)

平展展的村道连四乡。(绿油油的田野长势旺)

可爱的大岗,我的村庄,(美丽的大岗,我的村庄)

朴实的乡党,我的爹娘,(勤劳的乡党,我的爹娘)

生我养我,看着我长大。(生我养我,哺育我成长)

雪松面业白花花的面粉香飘村外,(农家书屋哗啦啦的书页指点未来)

养殖小区肥硕的牛羊是咱的银行,(三千儿女致富的脚步迈进新时代)

明代的城墙,述说着年份的悠长,(古老的传说,是四座城门大王村)

整洁的广场,欢声笑语传遍四方,(如今的故乡,村容村貌换了新装)

生我养我,哺育我成长,

生我养我的村庄,是我永远的牵肠、牵肠!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通往大岗村的公路成了一道最美的乡村风景线 此图由李新奇提供

大岗村我的母亲

大岗村,是我的母亲
  你的名字就是你村庄的名字
  你,坐落在渭北高原
  拥有儿女三千,村落久远
  昔日的顺阳河长眠在你的身旁
  残缺的古城墙诉说着你的沧桑
  你是我的村庄,我的牵肠
  
  我是你的儿子
  你是我魂牵梦绕的母亲
  祖祖辈辈的父老正在躬身耕作
  勤勤恳恳的乡亲在此生息繁衍
  你,给予了他们多少希望
  面朝黄土北朝天的劳作
  
  谁没有自己的故乡
  谁不想念爹娘
  爹娘给了我的身子
  故乡看着我长大
  走南闯北的游子呵
  心在你这里
  
  我记起了离开你的模样
  你的贫瘠让我忧伤
  我看见你的眸子写满荒凉
  泥泞的道路坑坑洼洼
  暮气沉沉的村庄
  我记住了你、大岗村
  我的母亲,愁眉不展的脸庞
  
  谁挣得断故乡的情结
  谁不留恋自己的根
  羊有跪乳之恩
  落叶向往着大地
  漂泊在外的游子呵
  心在你这里
  
  我又想起回家时的所见
  你的发展令我惊叹
  我看见你的眼睛脉脉含情
  崭新的路面平平整整
  高耸的厂房,喧天的广场
  我看到了你、大岗村
  我的母亲,喜上眉梢的神情
  
  大岗村,我的母亲
  那个渭北高原上的村庄
  游子朝思暮想的故乡
  如今已沧海桑田,换了新妆
  
  这一方水土是我永远的牵挂
  儿时的同伴,久疏的乡音
  成长的点滴,耕作的田地
  都成了我刻骨铭心的记忆
  
  大岗村,我的母亲
  你的儿女正大踏步走来
  两旁的瓜果簇拥着我们
  麦浪翻滚,养殖方兴未艾
  惠农的政策暖人心
  
  我多么想投进你的胸怀
  用激情的双手,感受
  你的心跳,触摸你的脉搏
  我俯下身子亲吻你
  那散发着麦香的田野
  
  大岗村,我是你离家的孩子
  多少次想写下赞美你的诗句
  大岗村,你是我永远的故乡
  几回回在梦里和你对话
  
  大岗村,是我的母亲
  你的名字就是你村庄的名字
  我的名字烙在你的肌肤里
  你的肌肤,就是被开垦的黄土
  你的肌肤,就是你靓丽的面容
  让我们用儿子对母亲的赤诚
  把你的明天装扮的五彩斑斓
  

         2008年7月11日

作者手记:离开故乡这么多年,一直想对故乡写点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落笔,昨晚看了艾青的诗后,便把对故乡的爱一气呵成,可我感觉这种写法已经落伍,我还可以尝试其他的方式,更好的表述。我还需努力,我所要表达故乡的范畴还很广阔...        这里的“大岗村”只是我表达故乡的一个地域符号,虽然我暂时离开村庄漂泊在外,但我对乡村的记忆永远也抹不掉,那是一种挥之不去的疼痛感,她是我永远也走不出的根,这就是已深深烙进的乡土情结。当我漂泊累了,当我衣锦还乡甚至落魄归来,我想,故乡还会将他的孩子容纳的,只是,那曾经熟悉的土地以及人事,甚至那些同伴还会那样熟悉吗?我注定了要和父辈们一样在此躬身,劳作、生息、直到死去,带着悲悯的气息。因为我选择了这种生存的方式,我惟有自嘲抑或被人嘲弄。

大岗村的发小们

作者

麦秸:原名陈向炜,陕西富平人,陕西省/浙江省作协会员,越城区作协副主席,《打工诗歌》编委会成员,有诗作刊于《星星》、《北京文学》、《诗歌月刊》、《天涯》、《工人日报》、《三秦都市报》、《浙江日报》、《延安文学》等刊物,绍兴市“首届十佳新绍兴人”。诗集《给我一个地址》获富平县第二届益民文学奖,诗集《来去之间》获第二十五届东丽杯全国鲁藜诗歌奖二等奖。

万家康米醋有限公司,米醋纯手工、纯粮食制作,品尝后淡甜可口,色正味鲜,销量全国各地。地址:富平县流曲镇大岗村第八生产队

联系人:康武朋     手机:15929840555

诗话万家康米醋

◯玉树临风

渭北高原   流曲川道   村落久远   空气清新

物华天宝   毓秀钟灵   大岗村庄   米醋远扬

传统工艺   纯粮酿造   源于康氏   祖传秘方

今有武鹏   父辈传承   情结故乡   开办公司

酿造过程   工序讲究   山西大瓮   壁薄耐用

陕北小米   其他不取   精挑细选   粒粒饱满

配料入瓮   糠泥封存   完全发酵   残杂滤掉

米醋流出   清冽透澈   醋香弥漫   溢飘荆塬

小抿一口   淡甜入喉   制作泡菜   调味佳肴

神奇疗效   降胆固醇   促糖代谢   消除疲劳

绿色健康   农博获奖   获此荣誉   不足为奇

追溯历史   早有载记   太后西逃   路途饥饿

路遇小店   南七饸烙   浇上米醋   色正味鲜

御口赞叹   从此以后   康氏米醋   名扬长安

客商来往   络绎不断   万家康醋   独树一枝

情系故里   放飞梦想   漆水蕴情   事业蒸腾

诗集荐读

诗集《来去之间》分为“走笔江南”“在途中”“来去之间”共三辑。 诗人麦秸以一个外乡人的眼光且行且吟,在南北两地边走边唱,如一个行者,在不断地赶路中捕捉闯入眼前的景致。纵观全篇,在蕴含大量绍兴水乡、江南元素的同时又呈现出渭北的地域风貌,一列火车、一面湖泊,一座古桥,一棵老树、一桩交集,一段过往,皆成笔下物,细细捧读有一种别样的心绪跃然纸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