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娟/雨中的哀思(散文)





雨中的哀思
李娟娟


下个不停的雨雾中,我看到了一条黑黑宽宽的布,其实是送给刚刚过世的人的铭巾,高高横挂在去妈家里的路口。谁走了呢?
待到近前:“李育民老师千古……”,没有来得及看完,泪水已经涌出了眼眶。李老师,怎么……
若要论起我们家和李老师的渊源,要从二舅说起。他当年被下放到外婆的村子,二舅是村里的书记,两个人很谈得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妈妈才从远远的李家山,嫁到我们现在的村子。
我们家和李老师的家相隔不过五十米,因为近,走动的自然就多一些。
我和妹妹的名字就是他起的,隐约记得好像当时起的有“娟葵”“娟苗”,后来定为“巧娟”,不过,我倒是辜负了这种美好的愿望,笨手笨脚,什么也不会做。
我的五年级语文是李老师教的。记得最清楚是那篇《桂林山水》,课文甚是优美,李老师给我们范读了一遍,这是他在课上经常做的。
那是一个秋日的下午,暖暖的阳光透过教室的窗子,射进来。那一片光芒正好洒在李老师的身上,和着他抑扬顿挫的朗读,我们仿佛看见了“桂林的山真奇啊,奇峰林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到下来;……桂林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那种绿绿的翡翠一样的水就那样进入了我的梦里,多年之后,想起来,依然觉得世界上景色最美莫过于桂林山水了。
教室里的和窗户外面趴着听的同学们一起,安静着,不愿意醒来。

在这样的熏陶下,我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喜欢上了朗读,现在她站在讲台上,不知道会不会想起当年的课堂,想起这位难得的启蒙老师?
李老师不仅朗读得让人如痴如醉,对课文的分析更是为我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在整个上学,以至于工作,都是从事语文教学,应该说和他当年的教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能是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大家都觉得李老师是一个严肃的人,对于这个,我是没有什么感觉的。
他的女儿和我同龄,又住得近,自然而然就成了最好的童年玩伴。我的童年时代有一部分是在他们家二楼的房顶度过的,在那里扯桐树的叶子,摘后边邻居家的拐枣,夏天的晚上甚至在那里一起过夜。他对于我,像自己的女儿。
参加工作后,我教了六年级语文,这是一个难啃的骨头,李老师当时已经退休,我去向他请教教学上一些问题,特别头疼作文。他告诉我:“作文要写的好,全靠阅读积累。”这也是我开始真正走进作文教学,才渐渐领悟到的。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各种事情接踵而来,我去娘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每从他家门口经过,总会看见李老师坐在门口的木头上,远远冲我打招呼:“娟,你妈刚刚回来,赶紧去。”“娟,你伯上地去了。”……一句简单的问候,现在想起来,是那样温暖,直达肺腑。可惜,从此以后,再也看不见那个人,听不到他的声音了……
李老师,您怎么就走了呢?莫非这雨也是来送你的?

作者简介


李娟娟,女,河南省灵宝市作协会员,笔名叶子。平时,教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书写文章。她,喜欢宅在家里看书写文章,喜欢将生活中的快乐写出来和朋友们分享。希望自己像一片叶子一样,在清风中飞舞,在阳光下歌唱。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旗下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季刊。以“不薄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周一、三、五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责任编辑/达 琳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