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老故事】心系“民俗情” 品读“旧时光”

□薛玉林

心系“民俗情”  品读“旧时光” 

——『康平民俗馆』赵明彪的收藏故事

在康平县西环路北侧有一家“民俗馆”,这里有数千民俗老物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这些“老古董”每一件都渗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使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康平人的生活用品和民风民俗,不仅引起我们对康平过去民俗文化传统的难忘情怀,更加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这家民俗馆是赵明彪个人投资创办的,他是一个勤奋、朴实的康平人, 1992 年从企业下岗以后在市场上几经周折,收获甚微,一个偶然的机会走上了收藏之路。那是一次下乡时看到过去的“纺车”、“风车”、 “石磨”、“瓦盆”等年代久远的民俗老物件被丢弃或损坏, 感到非常可惜,因此产生了收藏民俗老物件的想法。他说, “这些老物件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保存下来为后代留下真实的历史风貌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他把收藏的立足点转移到民俗老物件上来。

在“民俗馆”不但柜台里有展品(康德元年的毕业证书, 康德六年的初等教育许可状,以及建国初期康平县供给制粮票等)屋地四周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民俗老物件,有石器、木 器和瓷器以及书法字画等,门 外还摆放着“石狮”、“石碑”、 “石磨”及“瓷缸”等,这些 老物件是赵明彪用了近 20 年 时间收藏的,他为此付出了很 多艰辛,件件收藏品都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

赵明彪在民俗馆

赵明彪对收藏民俗老物件很执着,只要听说哪里有好物件,他一定上门去寻找并把看中的物件买回来收藏。有一次 他去二牛所口乡下寻访老物件,在街里他向一个修车的小伙打听“附近谁家有老物件?”小伙说他家有一张康德五年的 “地契”,在他爹手里保存呢。明彪让小伙领他到家里看看, 可是到他家后小伙的父亲显得不太高兴,不愿让看(以为他是来倒卖文物的),明彪看出他心存疑虑就不再提看“地契” 的事,而是热情地唠起家常,通过唠喀,小伙的父亲看明彪很实在,转变了态度,告诉明彪:“你明天来吧,东西放在下屋得找一找”。明彪高兴的答应了。第二天明彪又骑车到了这户人家,修车小伙说,“我爹有事出门了,你明天来吧”。明彪连连说,没关系,礼貌告辞。第三天明彪又如约而至, 小伙的父亲见他真的心诚,三次登门求购很受感动就把这个 “地契”拿出来,赠送给明彪,同时又送他两本药书。三顾农家取得了满意的收获。这张“地契”是 1938 年(康德五年)奉天省公署发给康平县半拉门屯刘鸿喜的土地执照,从 中反映出我县当时的地域和隶属关系是一份很珍贵的文史资料,极具收藏价值。

收藏的土地执照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民俗。每当下乡看到一些民俗老物件被丢弃,在外边风吹雨淋,赵明彪都会有一种惋惜的感觉和收购的冲动,他想方设法去收藏这些快失传的老物件,一些农户家的“八仙桌子”、“红木凳子”、“旧床”、“古木箱”、“老式坐钟”、“农耕工具”、“古典书籍”等都成了他的收藏品。有一次下乡时在一农户家的厕所旁放着一个手拉式风箱,这个老物件引起赵明彪的注意,他到这户人家说明来意,“收藏这个风箱”,这家主人很爽快,“啊,那个破风箱早就不用 了,拿去吧。”这个被丢弃在厕所旁的风箱从此改变了命运, 被放入“民俗馆”,向人们诉说今昔。

在这些贴近生活,无处不在的老物件中体现出了康平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传统文化。通过搞收藏使赵明彪了解到很多民俗,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只要有民俗的地方就有 文化,他被民间的民俗文化深深吸引,特别是一些石器和石雕很有文化底蕴,这些遗存是见证历史的实物(石物)。有一次明彪去海洲乡王全村寻访,发现在一个农户家的柴垛旁放着一个石制药碾子,这也是一个快失传的老物件,明彪到这个农户家询问“外边的药碾子卖不?”这家的主人说不卖。明彪说:“现在也用不上了,在外边也闲着,我搞收藏合给我吧”。可能是这家主人当时有不愉快的 事,或是心情不好,就很不耐烦的说:闲着没用也不卖。见状,只好返回。为了收藏这个老物件,明彪又在该村找熟人, 通过协商终于取得了这家对收藏的理解和支持,把这个药碾子买了回来。现代高科技的研磨工具插上电源很快就把药材磨碎,药碾子现在已难寻踪影,但是传统的制药手艺是几千 年来的文化沉淀,值得我们了解、铭记和珍藏。

民俗馆藏品

在赵明彪的民俗馆 里还有一项特殊的红色收藏,就是毛主席像章 (此外还有毛主席陶瓷 像、石膏像和铜像等),收藏毛主席像章属于现代文物,受文物法保护。在十多年前 居住在四处的一位女士得知赵明彪是搞收藏的就问他收不收主席像章,明彪说拿来看看吧。几天后这位女士拿来一个盒子,里面有几十种色彩精美的毛主席像章,这些像章来自旅大不但品相好,而且都有编号,非常精制。这些像章是集革命纪念地和美术书法于一体的艺术珍品,像章虽小,却寄托了全国人民对领袖的敬仰,是红色年代的有力的见证。此后赵明彪把收藏毛主席像章作为纪念这位伟人的一种方式, 又多次收藏一些珍品,他将以一个专柜展示这些像章,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历史、珍惜今天、开拓未来。

毛主席像章

近二十年来赵明彪为收藏这些老物件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付出超过百万元,尽管还为此背负债务,但是他以敬畏先人、启发后人作为责任和收藏的使命,义无反顾从不动摇。家人从最初的反对、误解到现在理解并给予默默的支持。赵明彪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县内开办一个 800-1000 平方米的展览馆,把这些藏品展示给全县的父老乡亲,把康平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让更多的康平人了解康平民俗文化,把康平昨天民间的劳动、 生产和生活的历史展示给后人,让这些“老古董”、“老物件” 发挥独特的启迪和教育作用,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

(0)

相关推荐

  • 威海,毛主席像章纪念馆

    威海的朋友石瓶宝主,去参观这个纪念馆,特意录制的.

  • 摄影: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纪念章(数枚)

    在我们纪念开国领袖毛泽东诞辰127周年际,我摄下了数枚毛主席的像章,分享给大家,以表示我们的怀念! 毛主席绝版像章集锦!

  • 【康平老故事】魂牵梦绕西藏情

    魂牵梦绕西藏情 □ 艾玉山 三十九年前我曾经在西藏那曲地区工作和生活了两年有余,这是我人生中的一段特殊经历.虽然历史已久远,但那里的山和水.那里的人和情,至今我仍然记忆犹新.贺敬之先生回忆延安的诗句& ...

  • 【康平老故事】柳边抗敌纪实

    "我们愿贡献于国家的一一生命.热血.眼泪." "我们愿以碧血染黄沙,愿以热血灌溉祖国的原野!" "我知道我是你们日本鬼子的刀鞘子,请你们捉住我时,不要 ...

  • 合川区老科协“心系合川发展 助力卫生健康”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是老科协的重要职责之一.4月9日下午,在友缘山庄会议室,重庆市合川区老科协卫生专委会在里举行以"心系合川发展.助力卫生健康"为主题的建言献策活动. 活动之前,卫生专委会就开 ...

  • 【康平老故事】孙开义烈士传略

    孙开义,四川省巴中县人,1917年出生,1933年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随部队奉命进入东北,曾任辽吉一分区二十五团副营长,十五团副营长,十三团二营副教导员.教导员等职.1947 ...

  • 【康平老故事】杨百川与庆隆泰烧锅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小城子这地方上了岁数的人没有不知道的. 早年的时候.从小城子镇出来跨过马莲河往南走,路过曹家窝堡继续往南,有个村子叫大杨家窝堡.这个村子的南边有个白沙坨子,坨子上有一大片老树,都是 ...

  • 【康平老故事】李家河流域纪事

    西关屯蒙古族满族乡姜家沟村头的路旁矗立着一座石碑,为李家河流域标志碑. 这座石碑,是李家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项目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后,由康平县水土保持委员会特此设立的.它标志着通过自1951年至1 ...

  • 【康平老故事】大辽佛韵 ——姜家沟辽佛在辽博

    大辽佛韵 --姜家沟辽佛在辽博 在辽宁省博物馆三楼的古代文物展厅,常年展出着九尊出土于康平县西关屯乡姜家沟村的辽代石雕佛像,因为佛像是我们家乡出土的,所以每次去辽博,一定要去参观,这批佛像能够在辽博的 ...

  • 【康平老故事】边台子戏曲人物铜镜揭秘

    在康平县博物馆展厅内陈列着一面出土于康平县西关屯乡边台子村的戏曲人物图案青铜镜,边台子村位于县城西南45华里.村北为一处辽金时期的遗址,1986年夏 ,边台子村小学教师在村北锄地时捡到一面铜镜,后上交 ...

  • 【康平老故事】肠子割掉三尺三 继续革命永向前 ——姜家沟村李祥事迹回顾

    肠子割掉三尺三 继续革命永向前 --姜家沟村李祥事迹回顾 李祥,男,汉族,辽宁省康平县西关屯蒙古族满族乡姜家沟村六组(原方家屯公社姜家沟大队刘祥窝堡)人,出生于1937年12月5日.1949年-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