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空间不拥挤—《还能挤下一个人》导读

【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137号爱的空间不拥挤—《还能挤下一个人》导读阅读推广人  石头尊敬的读者朋友,您看到的是一个深度解读的经典绘本公众号,你可以先点击上边蓝色的“经典绘本导读”再点击“关注为方便交流,请加微信号:aa052631 附言:经典绘本导读一、内容简介在开满石南花的荒野里,有一座小屋,住着拉奇一家十二口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拉奇敞开大门,热情招呼每一个需要避雨的行人:“进来吧,还能挤下一个人!”大家在小房子里欢快的嬉戏与舞蹈,小屋里充满了欢笑与热闹,然而乐极生悲,房子被众人给挤塌了变成了一堆垃圾,风雨来时,再无可比避,大家心中决定要报答拉齐一家的,大家齐心协力一起为拉齐一家盖了一座大房子。拉奇不因贫困而有丝毫保留的慷慨,给行人们带来了温暖的庇护,也给了《还能挤下一个人》一个振奋人心的结尾。二、绘本信息书名:还能挤下一个人文:[美]索尔奇·尼克·利奥德哈斯图:[美] 诺尼·霍格罗金译者:王映红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适读年龄:2-3岁奖项:原著1965年出版,1966年获凯迪克金奖。三、绘本导读【封面】

解析:这是一本凯迪克金奖经典作品,高超的作画技巧,展现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对我的冲击是钢笔线条组成的人与物的造型很别致、很清晰,而由石楠丛林构成的红绿背景是鲜红而朦胧的,这样对比显得人物更雅致清晰可辩,不在显得人物的单调和暗淡。另外,取材自苏格兰民歌,朗朗上口的文字,蕴藏历久弥新的古老智慧,又能迎合幼儿发展心理。这本关于慷慨与分享的经典寓言,给人美的感动、心灵的启迪。这本小书,开本18.5*21,很适合幼儿小手的翻阅、拿起来不费劲,故事很短符合孩子的特点,民歌形式朗朗上口更能感染孩子的童心。【附书名页】

解析:通常是一跨页,相应信息出现在单页面上,内容为书名或丛书名称。【扉页】

解析:扉页展示的是第一个来拉奇家避雨的人—补锅匠,在山花烂漫的山野里驱车赶路,乌云已经泛起,飞鸟三三两两正急速往家赶,补锅匠也策马飞驰,渐渐走出画面,那是家的方向。作者呈现出一幅风雨欲来的景象。为什么画面展现的是驱车的补锅匠而不是主人公拉奇,只因还能挤下一个人,是一个外来人,当然非第一个人莫属了。【版权&赠】

解析:尽管原著1965年出版,1966年获凯迪克金奖。但作品引进国内已是2016年的8月份了,相较于其它大奖作品要晚的多,且由旅居瑞士的王映红翻译,显然这部小书,即小又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说故事内容博爱的思想,在当时没有更广泛的市场。但如今,国人相对富裕了,境界和修养有了质的飞跃,爱的流露就是自然的了。公益、捐赠、爱心、奉献日渐成为多数人心中的美好的向往,《还能挤上一个人》就应运而生了。【第1画面】

原文:石楠丛中有座小房子,一大一小两间屋,住着拉齐和妻子,还有十个好孩子。突然平地狂风起,转眼倾盆大雨密,拉奇一看着了急:“炉火熊熊光焰炽,锅中米粥香扑鼻,欢迎路过的游子,进屋来把风雨避!”解析:石楠,别名:红树叶、石岩树叶、水红树等,蔷薇科属木本植物,玫瑰蔷薇月季,桃李梅杏樱梨海棠,俱来自该门派。石楠常绿乔木类,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抗寒力不强,喜光也耐荫,花期5-7月。石楠迎合中式审美的观赏性。叶片常绿(新生叶片鲜嫩嫣红),植株高大,春天花团锦簇,丰满洁白,秋天结红果果。拉奇一家就是生活在这般满山遍野的姹紫嫣红的世外桃源中,木质的简陋的小房子在鲜红石楠丛中屹然矗立,但乌云骤起笼罩在屋顶的四周,平地起狂风,转眼大雨密。但拉奇和妻子带领着10个孩子,在雨中手拉手,分列在木屋两旁迎接过往的路人,快来风雨避。不但避风雨,还有米粥香,虽说不富裕,心急过路人。【第2画面】

原文:拉奇对着行人大声喊:“我的房子大得很,大家伙快进门,快快来,还能挤进一个人!”解析:两间房子大得很,可是有10个孩子,房间相对变很小啊!还能挤进一个人却道出了窘困的实情,但为什么还力打‘还能挤进一个人’这张招牌,充分展示博爱、包容一切的内心。只要有一丝可能、一点空间就救济四方寒士。拉奇一家很寒暄,12个人仅有两间房,却要救济四方。能力不在多寡,而在一片赤心。平地起风云,袅袅炊烟现,飞鸟齐奔屋檐下,生活气息不可谓不浓郁。第一个光临的是补锅匠,就是扉页中的驱车人。似乎补锅匠雨中低头策马,但马匹依然迈着方步低头赶路不急不弃。也尽显苏格兰民族风情。拉奇迎面招手。这是他接济的第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第3画面】

原文:最先进来一个补锅匠,后面跟着一个小裁缝。水手拖着测水的铅锤,一脸倦容,刻满了风霜。雇佣军人步子踢踏响,精神抖擞,志气高昂。年轻美丽的打鱼姑娘,沉甸甸的鱼篓背身上。快乐的老妇人爱说笑,一张利嘴,好似机关枪!四个采泥煤的小伙儿,每天沼泽地里把活忙。风笛艺人叫鲁里,一路上都在高声嚷。最后是放羊的小老弟,机灵的牧犬跟在脚旁,一边下山,一边四处望。解析:补锅匠把马车安置好,第一个走进拉奇的家门。后面雨中路人接踵而来,按照文字的说明,你能指出他们的位置吗?今后环节他们可要一再出现,能辨认出他们的形态吗?人群中最前手舞足蹈者是小裁缝,尽显接受救助高兴的姿态;其后背篓的人身后拖着一根像绳子一样的东西应是水手了,用头部的交织的线条代表倦容;水手和裁缝间的高个子非军人莫属。同样水手后面的背篓的姑娘的浓密的线条也是疲劳的刻画。就这两位身背重物,雨中长途跋涉,自然有心无力了。机灵的牧犬是此景中一大亮色,让孩子们眼前一亮。小屋窗户里挤出一对孩子,正向大家招手,可见拉奇的热情已经传染给全家人了。苏格兰短裙是男人的一大特色,今天的苏格兰人把苏格兰短裙当作是正装或者是参加庆典时才穿的礼服。通常是婚礼或者其它的正式场合,他们才会穿上苏格兰短裙,但古老的苏格兰人却把花格短裙做便装来穿的。艺人鲁里和水手都是明显的花格短裙,体现了民族的传统特色。本书的插画很别具一格,全书使用的颜色非常有限,除了黑色以外,仅有黄色和粉色两种颜色的深浅运用,就是这三种颜色营造出了一个更具想象的空间。人物及拉齐的房子均用墨水线条进行勾勒。使得背景与人物很好的区分开来,在水彩画的基础上几个鲜明的人物立刻凸显出来。【第4画面】

原文:拉奇站在大门外,对着大家热情喊:“我的房子大得很,大家伙儿快进门,快快来,还能挤下一个人!”解析:之前小屋静悄悄,眼下人流密集,屋顶炊烟又起。只是一腔热血把过往行人让进家门还不行,热情好客,款待周全才是正道,自然炊烟又起了。路人挤满了房间,孩子们站在窗台,路人堆在门口,只有牧羊人还在室外徘徊。热情的拉奇一手搭在牧羊人的肩膀上,空出一只手向后示意牧羊人还能挤进一个人。我的房子大得很,是拉奇的博爱的心胸和度量大得很。牧羊犬呢!应该是已经进门了,只是牧羊人还在犹豫。牧羊人在思量什么呢!不愿打扰、担心灾祸、拥挤不堪、心存芥蒂、性格孤寡,这就看你的理解了。【第5画面】

原文:鲁里吹响了风笛,乐声激荡入云端,架子上的小闹钟,里尔舞蹈跳得欢。大伙儿又是唱来又是跳,小狗蹦又跑,大声汪汪叫。嗷,看哪——墙壁一会儿向外凸,一会儿朝里凹。他们嬉戏,他们欢笑,小屋从没有过这般热闹!解析:这是一张意向图,房间已经拥挤不堪,前身贴后身了。大家逃离房间的束缚,只是展示人们载歌载舞、欢乐至极的状态。苏格兰以风笛、格子花纹、苏格兰裙、畜牧业与威士忌而闻名。而风笛艺人的出现正说明这一点,鲁里全身横竖交叉的线条应该体现的是格子花纹。风笛和花格短裙的集成又是艺人时尚潮流的体现。整个画面的1/3是鲁里踏脚站立手抱风笛尽情投入演奏的一幕,大家在乐曲声中手拉手,载歌载舞,豪不掩饰内心的喜悦和古老民族的热情奔放的性格。文字已经提示,房子在大家的涌动中也一起附和,房子已经摇摇欲坠了。只是因为高兴的氛围掩盖住这一风险的来临。这个故事朗朗上口,适合跟孩子一起大声读,这其中的句子带有韵律美,这是一个经过几代人传下来的传统的民歌的传承,不管怎样,这个故事和传统仍然在继续,这样的形式也给了传统的民歌或者故事一个新的生机,让这些文化的瑰宝得以继续的传承下去。朗朗上口的故事很适合2-3岁的孩子大声跟读,大人在阅读中不要打断故事的连续性,深情地把故事读完,孩子会被故事感染凝聚在欢快的氛围中的。可以让孩子数一数,画面中舞动的人流的数量是不是和文字吻合的。【第6画面】

原文:屋里挤得满当当,拉奇仍在大声喊:“我的房子大得很,现在虽然有点挤,大家伙儿快进门,还能装下一个人!”解析:画面中的鲁里演奏完毕很兴奋地和他人进行着交流,快乐的老妇人、拉奇的孩子们、机灵的小狗,和鲁里直面相对的应该是拉奇的妻子,之前没有一个正脸,显然不是背篓的姑娘,当然是孩子的妈妈了。孩子们还沉寂在音乐的氛围中久久不能自拔,深情而仰慕着如明星般。牧羊犬分明也感悟到这种氛围。【第7画面】

原文:忽闻房梁声有异——“咔擦”一声凌空起,犹如闪电带霹雳,眨眼间,有两间屋的小房子,连带着房顶和墙壁,“哗啦啦啦”垮一地。小裁缝和补锅匠,远洋水手、雇佣军,背着鱼篓的小姑娘,爱讲笑话的老妇人,采泥煤的四小伙儿,解析:房子塌了,夷为平地,自然人就是最大的关注点了。右侧小姑娘和老妇人匍匐在地,左侧一群男人东倒西歪。最前仰躺在地的应该是小裁缝和补锅匠,远洋水手、雇佣军中的哪一位呢?水手身着苏格兰短裙排除在外,雇佣军是长衣打扮也排除在外,只能在采泥煤小伙儿和小裁缝和补锅匠间取舍了。这个人应该是和第9页仰躺在地的为同一人,和第10页中相同七分裤打扮的一群人为一类,这样此人应为采泥煤小伙儿中一人了,短款打扮最适合其工作特点。【第8画面】

原文:大嗓门儿的莽鲁里,牧羊为生的小老弟,机灵可爱的小牧犬,还有——拉奇和他的好妻子,大大小小的十个孩子,全都齐齐跌倒地,面对废墟,呆若木鸡:“嗷,不得了啦,拉奇!你那宽敞的大房子,现在变成了一堆垃圾,风雨来时,再也无处避!”解析:连续两个画面分别展示不同人应对事故的心态和体态,拉奇妻子和孩子们呈现在后面,孩子们俩俩相对,这样抱团更有安全感,硕大长裙直面读者蹲坐在地的女人应该是拉奇的妻子,她面对自己孩子们在事故面前慌作一团相比却镇静自若,她想到的很多,受伤的路人、倒塌的房屋、今后的生活等等。鲁里和牧羊的小老弟背对背蹲坐在地仰声长叹,牧羊的小老弟本不愿意做还能挤下的最后一个人,但迫于热情难却,祸已至此无可奈何已晚!鲁里吃惊的表情还让他从演奏中难以自拔,为什么是这样呢!趴在地上的拉奇看着这一切,久久不愿相信,张开的双手显得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是好。【第9画面】

原文:他们在石楠丛中嘤嘤哭泣,像失去家园的孩子,孤苦无依。突然间,大家心中有了主意,每个人不在垂头丧气:“来吧!让我们齐心协力,来报答拉奇和他的妻子,还有那十个可爱的孩子!”很快——一栋新房拔地起,足足是原来的两倍的面积。除了拉奇和妻子,以及十个好孩子,还装得下过往的行人,甚至,一支部队的战士!解析:大家都沉寂在悲哀之中,三三两两、或蹲或做、或低头私语、或触目远方、或抱头哭泣、或独自抹泪、或颜面深思,一场浩劫突如其来,特别是对拉奇一家是承受不起的巨大灾祸。对路人来说虽然承受创伤,却又是自责大于伤痛。所有人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都束手无策地陷入沉思中。爱说话的老妇人手指触目低头不语、小姑娘用手掩面心有难以承受之苦、拉奇夫妻俩被孩子簇拥着也面面相觑、四个采泥煤的小伙儿都分头啼哭不止、鲁里和牧羊的小老弟虽难辨眉目但足见其惭愧心声,其他人也都在思考如何办!没有那一个人首先站出来,只是说大家共有的心声:“来吧!让我们齐心协力,来报答拉奇和他的妻子,还有那十个可爱的孩子!”这是一种集体被感知的行动,而这种感知是来自外界强烈熏染的升腾力量。大家苦闷的画面就是在内心的平衡,每一个都在思量,面对窘境是退缩还是被换发起积存内心的爱的传递。正向译者所说的,故事的主题就是爱与感恩,拉奇一家人付出了无私的博爱,换回的是路人感恩的回馈。两者的传递是自然的流露。结合上张图,这两张图展示人们在灾难面前心态的种种体现,让孩子们对照不同人群谈一谈他们此时此刻的心态,可让孩子们观察并体察人物的内心,得到来自不同阶层的生活体验。【第10画面】

原文:每个人都乐哈哈:“来吧!这栋房子大得很!还能挤下一个人,永远永远敞开门!”解析:完成了房子的休整和扩充,大家心情都实现了跳转,重新回到最初的状态。欢乐的舞蹈重新扭起来。鲜红翠绿的石楠丛林簇拥着高兴的一家人和行路的路人,找回了拉奇一家人的包容一切的原始心态,在拉奇一家人的感染下路人们也换发了博爱的胸襟,首先成就了拉奇一家人,让付出之人有回报。做好事最终好运都会回到你的身边。拉齐一家不遗余力的帮助别人,即使它是在某种程度上伤害到他们的事情,但是到最后他们所帮助的人都团结起来帮助他们,他们得到应得的报答后,很多人站在门口愉快地喊道:“来吧!这栋房子大得很!还能挤下一个人,永永远远敞开门!”‘还能挤下一个人’是一种博爱的胸怀,只是我们还离倡导的目标有差距,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我们心中牢固树立这种信念,博爱路上无远近。让孩子辨认一下24人的队伍各是哪一位,是对孩子的读图能力的提升和收获。【评论】

原文:爱的空间不拥挤      王映红 文这是一个根据古老的苏格兰民歌演绎的故事:拉奇和妻子及10个孩子有一栋小小的房子,只有前后两个房间。在一个风雨天,他热情地邀请路过的行人来家中避雨。屋子里的人越来越多,结果把房子都给挤垮了。故事发展到这里,几乎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悲剧:拉奇不仅没能庇护到路人,连自己和家人也失去了赖以遮风避雨的房屋。但是,故事出现了反转——众人被拉奇的慷慨感动了,于是大家一起动手,盖了一栋更大的房子送给他们。这个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故事虽简单,却涵盖了两大永恒不变的主题:爱和感恩。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它有很多种,如基于血缘关系的父爱母爱、异性之间的情爱、朋友之间的关爱等等,不一而足。但其中最无私、最崇高的,当属对陌生人的“博爱”。拉奇的慷慨大方,正是博爱精神的体现,家里空间本来就不大,他却一个劲儿地招呼路人:“来吧,再来一个也挤得下!”这种慷慨劲儿,让人想起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心灵。”当一个人心中充满爱,自然就有了容纳整个天下的胸怀。说到爱,很容易联想到另一个词——“感恩”。“感恩”和“爱”就像一对孪生兄弟,紧密相关。“投桃报李”之事,古今中外都不少见。感恩是对爱的一种回报。本书中,得到帮助的陌生人,用一栋新建的大屋子,对拉奇的善举进行回报,给故事划上一个温暖而圆满的句号。愿本书的读者,皆为内心柔软、心中有爱之人;愿人人心中,都能盛开一朵朵爱之花,乐于付出,懂得感恩。【曲谱】

解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