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學問,一知半解沒有用。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中國的學問,隔行如隔山,一知半解沒有用。從前吾上法律學堂,考時出考試程度的題目,學生最低程度為秀才,高等小學堂畢業就是秀才,人們譏笑是洋秀才,輕視他。一班有七、八十人,半年上下來,戲稱「天書」,沒有一個人能學起來。當時的教師都是司法界的高等職員,那時候的職員當地本省人要迴避,講話的口音聽不懂,法理的發揮很難明白,到了考試時,限定範圍出題目,往往還是牛唇不對馬嘴,受教一年之後,開一個假法庭,方才似乎明白一點。經過這一套,看卷約略明白,吾是吃過大苦頭。
你們所學的論語,也是一偏之見,只知朱子注解,其實清朝初年的阮雲臺、紀文達公(曉嵐)就提倡漢學了,在閱微草堂筆記就有罵朱子,十三經注疏更是一字不提,所以才有後人的研究漢學。
昔日吾講論語只讓你們實行,今日則不同,為你們選擇正義、會箋,會箋沒有黨派,但是稍偏於宋儒注解,至於漢儒的優點、宋儒的劣處都沒有採取,但是他不罵人。你們如同是法官要判案,但是沒有判斷的學問,所以再要你們看集釋。集釋也有長有短,但是曾經吃過大苦,二百餘注都看過了。吾只看廿種,而且沒有全記,一種吾也沒有全記。吾無學問,所學得雜亂,但是吾有學佛的原故。把梵文佛經翻譯成漢文的佛經,都是高僧,精通儒學,而高僧教人也不允許人看注子。因為佛家以心為主,愚人信佛不信心,智人信心不信佛,一般儒者不說心為主,孔子就不如此。天下的事情,不容易,若只看注子,卻沒有自己,那如何可以?
佛家志在證道,證了道自然懂文學。講經不了生死,引導別人得利益,講經是犧牲自己。阿難多聞第一,佛涅槃時,還沒有證果,就像儒家只能讀書,會作文章便可以了,但是孔子不如此。若說孔子證道,有人會以為異端,學儒懂道、證道的人,沒有幾個。他們也不知道孔子證的什麼道。若有證道的人,都是學佛以後,證了佛家的道,一般儒家證道者少,所以能證道的也都是外儒而內佛。
論語這本書說人天二道,除了集釋,其他的注解家不敢注,縱使注解也不對。孔子懂人天道,子貢云:「夫子之文章(文化)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言外之意,就是孔子懂,今日要讓你們懂得人道。
幫助吾的學問,一是詩學,一字三年安不上,字字珠玉,懂字、文、方法、音韻,詩是文學之祖。再則是學佛,佛經有科判,八十華嚴,一體到底。再者是法律的嚴苛,也有幫助吾。這三種學問幫助吾,所以講論語有所不同,就集釋之中,採取之後才說,吾吃的苦也很大。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實行孝的方法,要「色難」,色,臉上的顏色,今日叫動態。對父母,首先必須能養,這是普通情形,養不僅是養身,還要養心,讓父母終日高興,孝以順為貴,到此是一段,下文是另一段比喻。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饌宜作「餕」,餕,都食盡了,沒有剩餘,可見所準備的飲食很合父母的心意,如曾子養他父母。
為何說「弟子、先生」?這一章是問孝,說到「弟子、父母」,這是比喻舉例子。生我者父母,與我慧命者老師,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老師和我沒有血統,但是對老師的情形,道理和孝事父母相同,只是事情有變化,例如為老師心喪,為什麼不服五服?因為老師是在九族以外,既然與孝事父母道理相同,所以孔子舉例。
「曾是以為孝乎?」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對父母也要服勞務,有酒食也饌而有餘,但是這是對先生恭敬,這樣還可以,對父母就要加上「色難」。
烏鴉會反哺,都能養他們的父母,唯獨鶚鳥不養父母,但是動物後來都會離開父母。人因為知禮,所以不會離開父母,即使作官,也要游必有方,人離而心不離,過年要返鄉團聚,每逢佳節倍思親,像狐死必正首丘,天性如此,不忘根本。所以中國人死于外地,骨灰必定要返回家鄉,這是民族精神,不必宣傳。禮記說,姜太公雖然封于山東,三代卻都埋于陝西,就是全為公,人有公有私,姜尚是公而忘私。
漢儒依爾雅、說文而注解,不錯,只解釋其中的文字,沒有解釋書中的道理。不是《說文》就可以遵循,而是因為《說文》聚集了古代六書而作成的。
论语会

读《论语》,学《论语》,用《论语》,来吧,和我们一起学习《论语》吧!
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24.给父母脸色看这算什么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夏又问老师什么是"孝",这次孔子首先说了一个词--"色难 ...

  • 【论语】为政6-8:问世间孝为何物

    <论语>为政篇的第六第七第八章,讲的都是孝.所以,我们把这三章结合在一起来学习.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

  • 【读论语】大家一起读《论语》

    从今天起,开始重新温习一下<论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 首先声明一下,我在这里讲的不一定对,如果讲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随时留言纠正,随时提反驳意见. 先说下<论语>这本书 ...

  • 北美中國研究學者英中姓名對照表

    匹茲堡大學整理了一份北美中國研究學者英中姓名對照表,涵蓋各個學科的上千位學者,是了解北美中國研究的重要資料.該表在持續增補,最新名單會及時上傳,現已開放下載,以下為下載網址: http://d-sch ...

  • 新書丨彭林:《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 》修訂版出版

    来源:豆瓣 书名: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 作者: 彭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0-11 页数: 384 定价: 78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 ...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歡迎 歡迎您來到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首頁.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是一個線上開放電子圖書館,為中外學者提供中國歷代傳世文獻,力圖超越印刷媒體限制,通過電子科技探索新方式與古代文獻進行溝通.收藏的文本已超過 ...

  • 張朋朋先生:要用“中國文字學”指導“漢字和漢文教學”

    要用"中國文字學"指導"漢字和漢文教學" 張朋朋 北京語言大學 摘要:"中國文字學"(中國漢字學)是在漢字和漢文教學中產生和發展的,是服務於 ...

  • 郝文有:爲重建中國文字學鼓與呼

    轟隆隆,中國文字學春雷驟響 呼啦啦,西方語言學大廈將傾 撥亂反正,爲重建中國文字學鼓與呼 郝文有 日前,筆者參加北京天地生人學術講座(第1289期)視頻會議,有幸親眼目睹.親耳聆聽了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 ...

  • 王齊洲:中國文學觀念的發生

    王齊洲:中國文學觀念的發生 王齊州先生 一 文學觀念是對文學普遍本質或屬性的認識.它既是文學理論的核心,文學批評的指南,也是文學史研究的基礎.高校現行的文學理論教材雖有關於文學觀念的論述,但關注點隻在 ...

  • 中國易學歷代聖賢1

    上古及先秦時期 伏 羲 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部落酋長和人類的始祖,姓風,建都于陳(今河南開封東).<周易.系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 ...

  • 彭林:談電視劇《清平樂》——《中國經學》第28輯編後記(節選)

    彭林:談電視劇<清平樂>--<中國經學>第28輯編後記(節選) 彭林先生 -- 庚子疫情期間,偶然發現一部名為<清平樂>的歷史劇,一掃以往電視片的上述種種戾氣,以淡 ...

  • 中國郵學會︱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週年郵票展覽暨本會第46屆會員郵展

    2017年4月11日至13日,中國郵學會举办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週年郵票展覽暨本會第46屆會員郵展.该会创办于1946年,是香港第一个华人集邮社团.请看香港集邮家.八闽文献邮会名誉会长黄少波自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