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别人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变得更好
这是庐山面目的真面目第546篇原创内容,2020年第55篇。
本篇的主题是:帮助别人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变得更好。
这是一种生活体验,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帮助别人的方式,有很多种。
第一种:在具体的事情上,在不过多消耗自己的情况下,为别人提供方便。
别人的需要,正好是你能做到的,或者是你原本就打算做的。顺水推舟,可以给别人带来帮助。
例如,顺路开车带别人去要去的地方;下雨天到家后把伞借给别人继续赶路;把自己闲置的物件带给需要的人;介绍相互需要的人认识等等。
这种帮助方式,对自己的资源消耗不大,对别人的帮助也不会太大。
大部分情况下,都不会让别人产生什么根本性改变。
但这却是帮助的最常态,也是人和人之间日常的情感纽带。
能够经常以这种方式帮助别人,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
第二种:在思维、认知方面,看出别人的弱点、缺点、盲点,想要让对方可以变得更好。
这种帮助与成长有关。所以非常可贵,但也很难真正实现。
可贵之处在于,只有我们在某些方面超过对方,只有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才能发现弱点、缺点、盲点。
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要么从来都集中不起来,要么始终只在自己身上。只有真正关心别人,想要帮助别人变得更好的人,才有可能去做这件事。
之所以会很难,原因在于很少有人喜欢听自己的弱点、缺点、盲点。相互吹捧是一件多愉快的事:你很优秀很有前途,这样的话并不是人人都听腻了。
即便有些人愿意听,但听完之后,改变的路是非常漫长的。
没有那么多人真正愿意变好。或者说有太多人还没有找到变好的动力。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除非他自己想改变。
就像面对一个落水的人,我们再想搭救,也需要对方伸出自己的手,握紧我们的手。不伸手、不握紧,我们只能望水兴叹。
只有极少数人,只需你的只言片语,就能领悟和坚定的做出原本有些犹豫的改变。对于这样的人而言,他的改变迟早都会发生,只不过我们碰巧在特定的时间通过特定的方式,成为了触发改变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第二类帮助很少,要么是职场中的上下级关系,要么是生活中的亦师亦友,否则很难听得到类似的反馈。
而成长的路,是不可回头的。如果你想要帮助的人,并不能或者不愿在当下做出足够的努力改变,那我们怎么办呢?
有两个办法:
一个是停在原地等待。
就成长而言,太大的差距和太遥远的距离,会让两个人难以看见彼此。
这就是所谓的渐行渐远。
停在原地等待,也许总会等到可以再一次一同前行的一天。
当然,也许永远等不到。
以放慢成长脚步为代价的等待,是对自己生命的消耗和虚度。
等待久了,自己也有可能丧失继续前行的能力,至少需要付出很大代价重启。
所以不仅很少有人值得等待,甚至为任何人的等待有可能都是没有意义的。
否则怎么会有反目成仇的好友,劳燕分飞的夫妻?
一个内含无限生命力的人,就像一株被压在石头下的小草,总会冲破阻力寻找到成长的空间和可能。
另一个办法就是第三种帮助。
第三种:把自己变得更好。
既然停下来等待不一定有意义,那么把自己变得更好一定是生命无悔的抉择。
在黑暗面前,只有把自己活成一道光,才能照亮更多人前进的路,哪怕这道光无比微弱。
在某一个方面成为榜样,才会激励真正想要变好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至少在一个方面成为榜样。
过去我很有感触的一件事是跑步。
2018年以来,我曾经或者说带或者说陪过很多初学的朋友跑步。
付出的代价是,我自己的速度越来越慢、状态越来越一般。
不逼近自己的能力极限,怎么可能越来越好呢?这个道理在任何领域都一样。
虽然看起来促使很多朋友开始跑步,但自己的状态是停滞的。关注我的人会看出,我并没有因为跑步而身材更好、精神更好,那么朋友们怎么会有动力坚持下去呢?我是不是反倒成了一个半途而废的榜样?
所以今年4月份春暖花开之后,我给自己订下了月跑量150公里的目标。不再徘徊和等待,而是努力让自己变好。
三个月过去了,目标都完成了,跑步的状态也越来越好了。很多事最终还是要看结果和数据,假装没有任何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