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睦邻互助点”在农村

姚引仙(右三)与她的老伙伴们唱起“幸福9号点歌”。

在康桥镇,老年农民在下棋。

每到农忙时节,阳光睦邻点的成员们都一起务农。

在顾美琴(前一)家的小院,老年村民们都聚集在这里一起做筋络拍打操、打腰鼓、跳健身广场舞。

  老去,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命题。但怎么度过老去的日子,每个人却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在“老龄化社会”的标签越来越醒目的当下,如何养老,已然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浦东新区,有这么一群农村的老人,虽然子女离家,成为“纯老家庭”,但他们没有只是在炉火旁打盹,而是走出家门,与更多的老伙伴一起,互帮、玩耍、学习,用自己的方式描画出“最美夕阳红”。

  书院镇洼港村的老李,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种了一辈子地的他,年纪大了,干不动农活了。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务农生活,晚年的日子怎么过?

  这对老李来说并不是个问题,因为他的“退休”生活很丰富,很滋润。每天,他都会去离家不远的一个小院里,与“老伙伴”们一起唱歌、看书、下棋。谁家有急难愁事,大家还一起帮忙解决。

  这个农家小院,有个好听的名字——“睦邻互助点”。从2012年第一家睦邻互助点自发形成以来,浦东现在已经有20家这样的互助点。浦东的农村老年人养老,由此悄悄发生着改变。

  远亲不如近邻

  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抱团”养老。书院镇外灶村村民黄根明等8户人家经常聚在一起干农活、吃饭、旅游,还把这份邻里的关怀送到村里的孤老和困难户家中。

  “远亲不如近邻。”书院镇外灶村村民黄根明对此有着切身感受。

  2012年,他在干农活时摔了一跤,骨折了。邻居们七手八脚地把他送到了医院。俗话说“伤筋动骨100天”,老黄发愁了:两个女儿都在城镇里工作,妻子还要忙着农活,谁来陪护呢?

  没想到,邻居们早已经悄悄商定好了:大家轮流到医院陪护老黄!

  时隔不到一年,黄根明的妻子黄美珍又腿部骨折了。这次,邻居们再次轮流到医院陪护黄美珍,做饭时还经常给黄根明带上一份。

  经过这两次事情,黄根明感动于邻居们热心的同时,萌生了一个念头:把自己家当做大家平时聚会的场所,有事时可以互帮互助。于是,黄根明家成了外灶村8户家庭的中心活动点,他们还取了个名字,叫“阳光睦邻点”。这成为浦东新区首个村民自发建立的睦邻互助点。

  “每到农忙时节,大家都要开个会,商量着一起干活。”黄根明告诉记者,除了结对的8家互帮互助外,大家还会帮助孤老和人手不足的家庭收割或播种。农闲时也经常聚餐,每周还包好馄饨,给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

  别看老人们住在农村,整天与田地打交道,“阳光睦邻点”的老人们都很“潮”。黄根明拿出自己的智能手机给记者看:“我们结对的每家每户都有微信,还建了一个微信群。每当睦邻点要组织活动,大家就在微信里讨论、通知。”

  “我们还经常旅游,每年至少一两次。”黄根明指着一张合影说,“这是我们去得最远的一个地方——韶山,这张合影是在毛泽东广场拍的。当时我们去了好多户人家,老老少少加在一起有20多口人。”

  看着老人经常聚会、互帮互助,住在城镇里的子女们也放心了。黄根明说:“我们这8户人家,老的经常聚会,孩子们也经常聚会呢!两代人各有各的生活,彼此都放心了!”

  “阳光睦邻点”的名气越做越响。“许多村民都很羡慕我们,想要加入这个团队。我自己家不够大,不能容纳更多人一起聚会,但凡是村里有需要帮助的,我们都一起想办法帮忙。”黄根明说。

  从农民自发到政府培育

  “睦邻互助点”这种农村养老模式,已经从农民自发组织走向政府培育。目前,浦东已建成和建设中的“睦邻互助点”总数达到20家,发现培育中的有40家,争取年内建成70家。

  在周浦镇红桥村的一户农家小院里,每天都能听到欢快的歌声、音乐声、笑声。这是村里老书记顾美琴的家,她的两个女儿都住在城里,平时就她和老伴唐荣根。那么,怎么会每天都有欢歌笑语呢?原来,每天早晚,老年村民们都聚集在这里一起做筋络拍打操、打腰鼓、跳健身广场舞。

  说起这支农村老年舞蹈队的成立,还要从4年前说起。

  那时,本来任村委会党总支书记的顾美琴退休后,闲在家里没事干,她觉得很不习惯。当她看到城里的老年人每天早晚都跳广场舞时,就想,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也跳广场舞呢?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

  于是,每天早晚,顾阿姨将录音机放在自家小院里,跟老伴一起跳起舞来。最初,有几个村民闻声而来,扭扭捏捏跟着跳。没过多久,周边村组的一些村民也来了,这支队伍发展成35人的大团队。她们的活动也越来越丰富,不止跳广场舞,还做筋络拍打操、打腰鼓、唱沪剧、学书法、一起包馄饨、做汤圆等。

  顾阿姨的家也顺理成章成为了村民的集聚地,从最初的“舞厅”发展成为“教室”、“餐厅”、“谈心屋”等。

  62岁的张新芳,是顾阿姨家的“常客”,不仅参加了舞蹈队,还经常给大家唱沪剧。82岁的顾倚民,是个多才多艺的退休老教师,常过来给老人们拉二胡,还教孩子们剪纸、绘画、写书法等。

  前不久,顾美琴家门口挂上了牌匾,正式成为一个“睦邻互助点”。她说:“周浦镇领导知道后,给我们起了个名字叫‘红善睦邻互助点’。‘红’就是红桥村,‘善’就是做善事的意思。”

  “红善睦邻互助点”名副其实。村民只要有困难了,顾阿姨和伙伴们听说后总是第一个赶去帮忙;村民有矛盾了,他们也会尽力调解。

  去年,47岁的孙阿姨肺癌再次复发,整天待在家里不出门,一个人偷偷地哭。一次,有个村民看到她去医院化疗,顾阿姨才得知她的情况。从那之后,顾阿姨经常装作路过的样子去探望孙阿姨,闲聊天中鼓励她要乐观、坚强。得知孙阿姨化疗后皮肤瘙痒,她就买来药膏送去。“现在,孙阿姨也加入了我们的舞蹈团队,人比之前开朗了不少。”顾美琴说。

  除了起名、挂牌外,周浦镇政府还为“红善睦邻互助点”做了一份“睦邻互助点”的制度公约,对村民活动的时间、内容等做了详细的规定,让这一农民自发的组织更加完善。

  浦东新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农村养老睦邻互助点都是由热心公益的老年人自行发起,但由于缺乏制度公约,可能会导致一些矛盾。因此,政府通过积极扶持培育、规范引导、总结推广,可以把这种模式打造成家庭养老的有益补充。”

  “睦邻互助点”怎么推广?“点长的选择很关键!”周浦镇副镇长樊红梅表示:“红善睦邻互助点召集人顾美琴阿姨,是一位热心公益活动的共产党员。在她的带动下,老年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了,高龄老人也得到较好的照顾。我们要建设更多的睦邻互助点,最主要的是要找到和培育一批像顾阿姨这样的召集人。他们在当地有号召力、有影响力、有激情,能很好地开展为农村老年人服务的工作。”

  上述浦东民政局负责人表示:政府将“以奖代补”,鼓励“睦邻互助点”开展为老服务。比如,每年开展一次农村养老“睦邻互助点”评比表彰活动,对备案挂牌的农村养老“睦邻互助点”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获得“示范型”称号的农村养老“睦邻互助点”给予更高标准的奖励等。

  “幸福就好”

  在“幸福9号”睦邻互助点的墙上,贴着一张贝多芬的《欢乐颂》曲谱,却改编成了“幸福9号点歌”:“幸福9号,幸福就好,你我欢聚在一道,读读书来,看看报呀,又唱歌来又跳舞……”歌词里写的正是老年村民在睦邻互助点的幸福生活。

  浦东已建成的“睦邻互助点”各有特色,有的侧重聊天谈心,有的侧重生活互助,有的侧重娱乐活动,有的侧重知识交流,真正地成为农村老年人的“学习屋”、“聚餐屋”、“聊天屋”、“养生屋”和“开心屋”。

  书院镇洼港村的“幸福9号”,就是一个侧重知识交流的互助点。

  有些农村老人,认字量不多,甚至从没踏进过学校。在“幸福9号”,知识型农村老人担当起了老师的职责,教读书、写字、唱歌、下棋……“老师”教得用心,“学生”学得认真。

  “我要当一辈子的老师!”“幸福9号”睦邻互助点点长姚引仙激动地说。

  姚引仙儿时的理想就是当老师。17岁那年,高中毕业的她,如愿进入新港小学当了一名代课老师。所谓代课老师,就是不进教师编制的“编外人员”。尽管是代课老师,但出于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姚引仙教得很认真,一心期盼“转正”。没想到,几年后,教育体制改革,姚引仙因为属于“编外人员”而下岗了。

  做不成正式教师,姚引仙备感失落。这时,村里的年轻父母们找到姚引仙,提出希望她能开所私人幼儿园。于是,姚引仙又做了10年老师。但后来由于身体原因,她只好关闭了幼儿园。

  “那时候,我以为自己与老师这个职业再也无缘了。”姚引仙说,“没想到,我退休之后又有机会当老师了。”前几年,姚引仙被推荐到洼港村老年学校担任老师。

  在老年学校工作的几年,姚引仙深深感到农村老年人对知识的渴求。于是,她把自家的一楼整修一新,变成了集学习、娱乐、聚会于一体的“幸福9号睦邻互助点”。

  姚引仙和教师退休的老伴沈华义务教老人们学唱歌、跳舞、围棋等。“每次看到老人们听得很认真,我做老师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姚引仙说,以前,农村的老人们只会打打麻将、纸牌;现在,他们来这里经常看报纸、写书法、下围棋,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了。

  “我与这些老人们亦师亦友,就像“幸福9号”的名字一样,幸福就好!”说起以后“幸福9号”睦邻点的规划,姚阿姨也有自己的设想:“我们以后会多进行体育活动,像羽毛球、乒乓球等,锻炼自己的身体。还打算编排一些舞蹈节目,去老年大学、福利院表演,给那些老人带去欢乐。”

  浦东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尤其是农村化地区集聚着庞大的老年人群。据统计,新区24个镇的老年人口有44.68万,占户籍老年人口的57.05%。

  浦东新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新区将通过发挥农村场地优势和弘扬邻里互助传统,以农村养老‘睦邻互助点’建设为突破口,探索农村互助式养老模式,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在‘家门口养老’的服务场所,不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消除城乡二元差异,扩大养老服务覆盖人群。同时,也是鼓励低龄老年人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帮助高龄老年人,重点关注低保、低收入、农村‘五保’、残障等老年群体及孤老的养老服务需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