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雷师傅(随笔)】/ 一路平安

想起了雷师傅(随笔)
一路平安
上小学的时候,周六放学回家,听爸爸说村里要打水井了,对于我们这些偏远山区的孩子来说,打水井无疑是比较稀稀罕的事。从记事的时候起,就没见过水井,也没吃过井水,都是靠天吃饭,每家每户都有一口水窖,天下雨时流在大路上的泥水汇聚在一起,改进水窖里储存起来,等待沉淀澄清后用木桶打上来,供人蓄饮用,父辈们都是这样一代一代饮用窖水直到我们这个年代。
打井施工队入驻我们村的那天,全村一片欢腾,人们欢声雀跃,放起了鞭炮,孩子们则跟着看热闹一堆一堆的,大山里的孩子没有见过的汽车和运来的机器设备,看见一车接一车的到达施工现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心跳加速。等师傅们把所有设备安装调试好,都过了一个星期,我仍然坐在路边,忘情的观看,为此,竟然忘记了上学。晚上,打井时轰隆隆的机器转动声和卷扬机上的耀眼的灯光,还有迎风招展的红旗,构成了一幅难得的画面,那场面让人难以忘怀。施工队的师傅们日夜奋战,为村民能够早日饮用上井水加班加点,不辞辛劳。
钻机欢快的运转的时候,突然出现了意外,水泵卡住了,悬在空中,上不去下不来。这时候,恰巧我们村的雷师傅正要去地里割草,看见了这情况,就自个想着顺手予以帮助把管子给收拾好,施工队的师傅们也是手忙脚乱,只见雷师傅徒手来回推动管子,这时候,吊管子的钢丝绳突然断开,夹管子的夹板和两吨重的水泵直接下来就把他的胳膊夹在了水泥墩上,眼看着他的手和胳膊只连了个皮,可以想见雷师傅当时忍受着多么剧烈的疼痛,那种十指连心的疼痛一般人都会难以承受的,可雷师傅坚持着,忍受着。
那时候,交通不便,又没有手机之类的通讯设备,更没有专业的救援设施和可以求救的电话,只能靠人力和手拉葫芦来进行抢救,施工队长和队友们齐心协力,用撬杠和钢管支撑,手拉葫芦牵引,让水泵慢慢上移,给离开的夹板下垫上木头,以免脱落造成二次伤害,直到水泵上移到安全位置,他们将雷师傅的手和胳膊才慢慢移出,村里的队长脱下他的白衬衣把雷师傅受伤的胳膊包上,让施工队送水的卡车急速送往医院,最后送到医院因为伤情过重和路上耽误,错过了最佳的救治时间只能截肢。我无法想象他当时是咋样挺过来的,也无法想像他们家属和孩子知道他失去了一只手的心里压力和以后的艰难生活。农村人么,庄稼的收种全靠着男人的手可他失去了手成为终身残疾。雷师傅为了全村的老少能喝上井水,而给他自己的家庭带来了一生的痛苦。后来,我每每看到雷师傅魁梧的身材和笔直背影,他的背影里有一种男人顶天立地的气概,但也总看见他有一个袖筒里前半截空着。
多少年过去了,雷师傅因公负伤的事件像不尽的山风一样在我心灵深处尖利刮过。村里的水井被好几波人轮流承包经营着,得到些微的利润,而如今都通过水利改造家家通了自来水,甜润的井水已经孕育了几代人,可雷师傅这个无名英雄有谁记起?又有那个当朝村干部看得见雷师傅的艰难生活,谁还明白“吃水不忘打井人”这个至真名言?水井承包人接二连三的换,没有一个人提出把水井让雷师傅去承包管理,补贴一下家用,村干部换了几波,也没有一个干部让他免费经营,这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无私奉献毁一生的悲剧不再重演。

作者简介;齐军峰,乾县峰阳镇,黄龙村人,在西安打工
●
主一位编 :张 彦
执行主编 :槐自强 巨石
执行主编 :郭一旭 韩晓
顾主编问 :周海峰 苦艾
泾渭文苑:
一、关于稿费,打赏所得的稿费,
60%为作者所有,七日内结算。
剩余用于平台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