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讲“实话”会伤人,又何必要讲呢? | 论语浅说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禘是一种礼,那个时候的人登基以后要去参加禘礼,拜祭先王。既灌就是撒酒,敬天地的意思。孔子说,如果我们参加这种禘礼,只是去敬几杯酒,这样的礼我是不想看到的。因为只是在走形式而已,内心根本没有诚意与敬畏之心。

生活当中也是一样,比如说送礼,我们经常是不得不买,于是就凑两样东西就送过去了。无论我们做什么,只要我们对人事物有敬畏之心,对方一定感受得到。我们讨厌一个人的时候,对一个人不耐烦的时候,也是一样,对方一定感受得到,其实对方也会对我们有相同的感受。

所以,我们要想有好的感受,就要先对他人恭敬有礼。我们怎么对别人是自己的修养,对别人恭敬、谦虚有礼,难道是在利益他人吗?是在让他人舒服吗?不是的,是我们自己先舒服了,他人才跟着舒服的。礼之用,和为贵。什么叫讲礼?什么事情都在最舒服的状态,其实最终利益的是自己。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对10个人发火,我们感受到的愤怒就是他们每个人的10倍;如果我们怀揣敬畏、美好地去对待10个人,我们感受到的温暖,就是他们的十倍。我们总以为自己很伟大,好像在照顾别人的感受,其实不是的,我们所体验的,所表现的,都只是我们自己当下的状态而已。

我们自己总是转不过来,我们真的以为自己是在对别人好吗?走个过场,做点表面功夫就好了吗?我们对他人好一点,温暖一点,有温度一点,心平气和一点,不是在对他人好,而是让我们自己保持在一个温暖和顺,心平气和的状态、

我们发怒、发脾气,是在对他人发脾气吗?不一定,是在对自己发脾气。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经常发脾气的人,不需要理他,因为那是他的习性,他不光是对我们,对谁都这个样子。这一条,在家庭关系当中除外。所以修行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在付出,对他人好,不是的,我们只是在修自己。

所以孔子这句讲,只是走形式的礼,我不愿看到,因为圣人看得很清楚,一个帝王参加这种禘礼的时候,没有敬畏之心,怎么能治理好这个国家呢?治理不好的。

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是同理吗?一个人经常发脾气、发怒,我们会跟这个人去做事情吗?前两天我跟一个朋友还在讲,他说他人际关系不太好,他这个人很聪明,口才也很好,讲话经常能讲到重点,但是他讲的重点能噎死人。我说你真的是个人才,可惜被你自己耽误了,我说你被你自己的聪明害掉了。

他说他每次说话都占上风,身边的朋友没人说得过他。我说你知道为什么吗?不是没人说得过你,是比你有智慧的,懒的跟你说。说不过你的人,才跟你天天说,说得过你的人,谁理你啊?

我就跟他讲,我说你讲的话,看似有道理,但是你要想,你讲出来这句话的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呢?能帮助到别人什么呢?能启发到别人什么呢?如果不能,只是在证明你讲的对吗?只是让别人觉得你这个人很会讲话吗?

所以平常我们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去思考,每讲出一句话,对他人是否是有益的,如果不是,讲的是真理,又如何呢?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在讲实话,但是讲出来一定会对他人造成了伤害,又何必要讲呢?

本浅解记录,取自虚空先生直播的音频,由于直播中穿插有听众问答,稿件冗长,虚空先生未能过目,编排和整理是在确保先生解读原意的基础上,由热心听众完成,舛误难免,恳请读者海涵指正。

整理 | 虚空婷婷

校对 | 虚空▪源

版权声明:本账号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