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吸收了多少

关键是吸收了多少
作者:李广生

中午在单位食堂用餐,只取了少量的饭菜。这一反常的举动引起周围同事的关注,有人用疑惑的目光看我,有人直接关切的询问:“怎么吃这么少?”只是因为偶尔吃了一顿早饭的缘故,现在还没有饥饿的感觉,但我还是不想直接说,因为那会带来新的话题,如“为什么不吃早饭?”“不吃早饭对身体不好”等。脑子里还盘算着一个项目的设计,我就用甜美的微笑回答朋友的关心。就在这时,坐在我对面的同事,突然说出一句:“不在于吃多少,关键在于吸收多少。”也许他是为了说明我的饭量和体重之间巨大的反差,却无意中指出了“生命课堂”的一个关键问题。

知识之于生命的意义是知识的生命价值,它为生命的发育和成长提供营养。食物的营养被身体吸收,转化为肌肉和骨骼。知识提供的营养被生命吸收,转化为能力和素养。于是,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教学之中——不在于吃了多少,关键是吸收多少。

这是一节“品德与社会”课,主题是“规则”。孩子们搜集了很多关于规则的资料,以小组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以丰富大家关于规则的知识,包括校园规则、课堂规则、交通规则、用餐规则、候车规则等等,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不仅如此,教师还带领学生观看了因违反规则而带来严重后果的视频,以此警示他们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规则意识。孩子们似乎受到很大触动,纷纷表示:无论在学校、在家里还是在社会的其他场所,都要尊重规则、遵守规则。到此为止,这节课非常成功,可圈可点之处甚多,教师露出满意的笑容。就在这时,下课铃响了,教师一声令下“下课!”孩子们就像是出笼的小鸟一样,欢呼雀跃着涌向教室的门口,一片嘈杂混乱,桌椅板凳撞得叮当乱响。我忽然想到“规则哪去了?”此情此景对与课堂上的振振有词形成巨大反差。

本节课所传授的关于规则的知识,从小处而言是行为习惯,从大处而言事关生命安全,其学术性价值不如实用性价值,实用性价值又不如教育性价值,但显而易见的是没有达到预想的教育效果。有生命的知识因为没有被学生吸收并转化为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和素养,生命价值未能实现。孩子们推推搡搡涌向门口的那一刻,规则依然贮存于他们的大脑中。我差不多敢保证,那一刻叫住这些孩子,询问有关规则的知识,他们一定能够对答如流。由此可以肯定,此时的规则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只是知识的存在,并非素养的存在,知识并未被生命所吸收转化,未能与生命融为一体。

从整个教学来看,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的规则知识和规则意识,本节课都有涉及,不仅仅是简单的涉及,而是通过创新的方式,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进行了呈现。可以说,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一顿菜品多样、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的营养大餐。孩子吃了没有?很明显,他们吃了,吃得津津有味,吃得狼吞虎咽,吃得沟满濠平。问题也正出现在这里——他们仅仅是吃了,却没有消化,更没有吸收。

是什么原因阻止了消化和吸收?仅就这节课而言,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花样过于丰富,导致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形式,从而忽视了内涵;二是菜品太多,孩子忙着吃了,没有时间仔细的咀嚼品味;三是缺乏真实的体验和深刻的感受。整个一节课孩子们一直在吃,吃了这个吃那个,如同囫囵吞枣一样,所以吃进去的是知识,留在身体里的还是知识,规则只能作为知识存在于他们的大脑中,而没有成为素养体现在他们的生命中。

在我们为孩子开设的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价值,甚至不用教师费心的寻找挖据,当它们作为知识与孩子发生互动时,其生命价值或是说其教育性价值要远远高于其他价值,遗憾的是没有吸收和转化,最为珍贵的生命价值反而被冲淡了、消解了。所以,在我们实践“生命课堂”,致力于实现知识的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必须要关注这个问题——不在于吃了多少,关键是吸收多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