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编程的魏校长的微博
为什么我们总强调,要注意抓孩子的基本能力?
上次发了一个关于简历的文章。
我这里也有大学生读者嘛,一个小朋友6月毕业,到现在都没有找到工作。比较着急,给我发来了他的简历。让我看看有没有问题。
小朋友毕业于一个知名大学的IT类专业,教学评估排名和清华一样A+,没有找到工作,有今年的特殊情况。但简历我一看,也有点问题。
(1)文件名就是简单的“简历.doc”。按我那篇文章的意思,应该是“大学+专业+学历+姓名.doc”方便HR筛选。
(2)重点不突出。研究生阶段在某知名IT企业实习半年的经历写得太后面了,两页简历放到了最后。我不知道是不是担心人家问:你都去这么牛的企业实习了,最后怎么没有留下来呢?其实很简单嘛,组织架构调整,校招取消了,大胆解释就好了。
(3)顺序有点乱。两页的简历中,突出自己的技术实力后,应该突出讲一下自己在一系列的课外开发实践中得到的能力训练,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的地方,突出自己胜任开发类岗位之处。然后再突出自己校内成绩和得奖,突出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更不能像现在这样,个人经历部分,时间上是混乱的:一会儿学校学习和得奖经历,一会儿校外实习经历。一方面让人不愿意仔细读,另外一方面,给人这孩子虽然成绩很好,考上了名校,但是恐怕脑子有点乱的感觉。
给他回的消息话有点重,他觉得还好,放下面子,轻装上阵。经过他同意,修饰了一下语言,发了出来。
同时,也分享了这个案例给我闺女。因为她有点爱应试嘛,不完全是我要求的那种,书看得多,学得好,我随便考。因为这个案例,一时间也担心她高分低能啊。
她笑,说大话:爸爸,这个就不用担心我了,小时候做小报的时候,我就知道,呈现给人的信息是三级分类:最重要的信息最突出;次重要的信息有序突出;普通信息正常字体字号……我参加了多少xxx比赛,我做了多少项目。
孩子最近爱吹点小牛,这次有理有据,我们也不好说什么。但回想一下,当年我们毕业准备简历,没有人给我们说这些啊,我就从书上看到一句:要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自然就去猜想HR会如何看我们的简历,用人部门经理会如何看我们的简历,我们该如何布置我们的简历。
这孩子读了19年书,研究生毕业半年了,从成绩看是特别好,嗯,还有点学生思维,突出了自己在校成绩的名列前茅,但从后面的简历看,真的很难让HR给面试机会,顺序乱,重点不突出是个大问题。
网上有一些吐槽,说自己985毕业,结果……感觉有点不公平。但上了大学后,其实应该忘掉这些,除非你考研,还是多从用人单位需求出发。想想自己除了学习能力上的优势之外,还要有哪些优势才好。当然,这些本来也应该是大学教育的功能,但……
嗯,说来话就有点长了,既然是写给家长看的。我想说,高考是个指挥棒,大学如何培养人的模式,一时半会儿,也很难改变。只好我们家长从小注意我们的教育重点。
我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应该如何关注到这方面。让孩子具备分数之外的能力,多具备一些未来竞争力,还是要考虑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