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孤独能温暖你 | 张英楠
张英楠1981年出生于陕西宝鸡,2005年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创作于北京。

张英楠儿时就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身为幼儿教师的母亲一直非常支持他,经常带她到单位借阅美术杂志期刊。他也被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大师的作品深深吸引,不断临摹学习。性格内向的张英楠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绘画和思考之中,从他日后的创作中也不难看出,他总是安静地沉醉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

最开始对张英楠影响大的艺术家是贾科梅蒂,他教会了张英楠什么才是真正的空间。再后来是爱德华霍珀和马格丽特。他们都不是炫技的画家,但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让人痴迷,尤其是马格丽特对张英楠的触动犹大。用张英楠自己的话说,那种好不是扑面而来的,而是慢慢渗透到血液之中的,非常自然。

与现在生活在大都市中不同,小时候张英楠是成长在大山中的,在广阔的长满灌木和荆棘的山上,他和小伙伴们经常从一个山头跑到另一个山头,有时也不知做什么,就漫山遍野地跑。如今的生活于过往截然不同,张英楠的生活贯穿了中国从物质相对匮乏到极大丰富的年代。张英楠说,生活是愈加便捷了,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在不断拉大。

张英楠的画中隐藏着一代人的孤独和失落,这一点与霍珀笔下的美国人很相似,物质丰富之后精神上的孤独,虽然地理空间有差异性,但两位艺术家描绘的内心状态是一致的。霍珀的画中有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温暖的渴望,而张英楠则更加冷静理性,他不知道未来和希望在哪里。

张英楠的作品都有着极富诗意的名字,《逝去的时光》,《被遗忘的温度》,《城市就躲在光明背后》,《消逝而去的一切,都是一种比喻》,只从名字中,你便能感受到艺术家伤感的一面。画面经常会被标准的几何形体或是茂密的植物所覆盖,并向画面之外延伸,在封闭的空间里,人们通常只能看到背面或是隐匿于某处。他们似乎并不期待交流,也不关心自己,他们只是冷眼旁观。

张英楠认为创作中感性应先于理性,当丰富的感受和抒情一旦达到画面,便会形成冰冷的空间和严格的计算,这种感性与理性间的交织和冲突构成了他独特的风格。面对张英楠的作品,观者会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时空失落感,因为你永远无法到达主题存在的空间。你试图进入,进入的只是可供遥望的空间,视线依旧深远,自我仍旧无法捕捉。张英楠的绘画就像一面可被折射出不同观察面向与认知的镜子,你无法确认你看到的是幻影还是真相。

马奈和卡拉瓦乔也是张英楠很喜欢的艺术家。传统中有很多营养,绘画并不是一件刻意追赶潮流的事情,它的变化其实并没有那么大,很传统的绘画放在今天可以是做成很当代的样貌,就看切入点和角度,纯粹的表现力并不是绘画最核心研究的部分。张英楠认为,画其实都是画给自己的,是艺术家内心渴望表达的。

张英楠小时候很喜欢北京,因为觉得这里足够大,足够新鲜,再长大一点,觉得这里有喜欢的摇滚乐手,但现在北京却成了又爱又恨的地方,很多东西开始变得粗糙,变得不讲人情和道理,让人非常懊恼,但还有东西透着生命力。张英楠喜欢到处转,北京能去的地方都去的差不多了,现在不知道还能去哪。当被采访者问道,如果不做艺术家会做什么的时候,张英楠回答说:“训狗或者当赛车手吧,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很多,画画这事儿不是必然的,不是非要做艺术家,事情走到最后,是高度统一的,只是形式上的不同。但重要的是一定要去做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不是工作,只能算差事了。”

对于艺术是什么,张英楠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比喻——生活像喝水,艺术家是柠檬,挤上去会有点味道,艺术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并不是必需品,但会为生活增色,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美感和健康,但真的不是必需品。

























iOS 用 户 赞 赏 通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