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膝 射膝 坚膝
跪膝 射膝 坚膝
前坚后箭的一个特征就是射膝。
入身须放肩前膝,步到还需膝过尖。
这必然形成一个明显的外在形态——小腿骨向前倾斜。
腿在入身时面临着与敌腿的碰撞踢踏,怎样才能坚不可摧呢?奥妙在于保持“跪足”形态。谁都知道,下跪,必然小腿骨向前倾斜,如此一来,膝就成为像箭头子一样的角度,不怕碰,不怕蹬,所以叫做“坚”。保持这种箭头子一样的角度向前“射进”,无坚不摧。
相反,在小腿向后倾斜的状态下,膝就“弱”。对方的任何跪碰踢蹬都可能使你受到伤害,不信你就试试。而我们平常练的那些拳,往往还特意练那种脚在前,膝在后的步法,甚至直着腿踩进去、趟进去。从练功角度讲无可厚非,从实战角度讲就需要斟酌一下了。
在“跪足”状态下,膝就像一支锋利的箭,这支锋利的箭是由后足的蹬力弹射出去的,因此说:“跪足为矢后足线”。这是“射步”,关键在“射膝”。
“跪膝”这支“箭”不能白射,它见膝破膝,见腿破腿。“入身需放肩前膝”,只要向前一迈步,膝就一直处于“攻击状态”,横冲直撞。“步到还需膝过尖”,一落步,膝就要打出去,使他没有立锥之地。从膝的使用角度来说,不论跪、摆、撇、坠,都必须在前小腿向前倾斜的“跪足”状态下进行,并且膝超过了脚尖。如果膝不超过脚尖,那就什么膝法也使不上。所以说“步到还需膝过尖”。
入身进步,还面临对手的“低脚”阻击,比如我脚向他前脚附近落地,很容易迎来对方一脚刮踢,膝向前一拱,他已失去了合适的起脚距离和角度,他硬要起脚,膝一拱,反而伤他腿。
应该养成这样的习惯,向前上步,尽量保持膝在脚前的状态,尽量缩短膝在脚后的瞬间,脚一落地,膝要向前一拱,跪坠。后退时,脚一落地,前膝也要向前一拱,阻止敌腿的前进。当然,膝的使用千变万化,起码要练成不管进退,都落地一拱的下意识动作,势必对敌腿造成磕管跪坠。这就是暗膝,步中自带,不必临时去想。
后足这根“弓弦”不只是把前膝射出去,而且把整个身子都射出去了,叫做“射身”。
如果身子不射出去,重心还在后面,不但不具备杀伤力,还必然形成膝在脚后的“弱膝”状态。
人在小跑时,就是在“射身”,始终是保持膝在脚前,处于“坚”的状态,而且肩与膝垂直。你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人在漫步时,没有“射身”,膝就处于“弱”的状态,快跑时,虽然“射身”,但过于前倾,这些都不是我们需要的技击状态。
“射身”的基本形态叫做“三盘对天”。就是身体上、中、下基本保持垂直,稍向前倾。要求肩向前攻,下与膝垂直,开胸,竖腰,尾闾前兜,胯向前攻,不要厥屁股,如此就整个身子贴住敌身。
我们遇敌进第一步时,不可能贸然深进,按照古谱叫做“脚踏梅花予偷半”,就是踩在他前脚前半脚的位置,如果是跪膝状态,做到“膝过尖”,并且“三盘对天”,那么你的手、肘、膝等各攻击部位必然都已经处于“切入”状态了。你找个人作假设敌体会一下。这就叫“欺身占位”,“横冲直撞要满填”。
反之,还是踩在这个点位,如果是“膝在脚后”的状态,则离敌身还很远,必然把手伸出去很远才能够得着,这又得撅屁股,造成胸前空间很大,做不到“贴身满填”,不但制不住对手,自身还漏洞百出。
所以小腿向前倾斜的“跪膝”状态很重要,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
许多拳论主张“膝不可过尖”,说“小腿垂直”就行了,膝不可过尖。持“膝不可过尖”论者说,怕被捋。大步长手,重心前压,不愿动步者才怕捋。跪膝射进,三盘对天,重心稳定,贴身短打,上不停手,下不停步,三门变幻,随捋而进,有何惧哉。
用后脚的蹬力把前腿射出去以后,后腿也要随即“射”过去,或射撞他膝,或摆跪跌摔,或继续进步,即使进步也带射膝。后腿不要拖在后面,也不能停顿呆滞。这在《拳经拳法备要》中有个词叫做“砥”,是脚跟和脚掌都着地,但脚尖基本朝前,以保持膝向前射进。但更多的射膝法是后脚跟提起,脚掌着地,后膝更灵活地前射并便于快速改变膝法,这叫做“射膝”。
不管是“砥”还是“射”,后腿向前一射,就两条腿夹住了他一条腿,这叫做“拶”法。拶是古代的一种刑具,每两根棍夹一个手指头。我两条腿夹住他一条腿,就可以方便地使用各种膝法和各种磨旋跌法,他则下盘被控,半身不遂。另一方面,由于我前后腿的间距小,重心灵活稳定,或继续前进,或变换方位,或磨旋勾摆,瞬息万变,无不得心应手。那种大弓步、大马步,呆板不化,即使膝成直角也会因死板而无用,表演而已,何足道哉。
几次提到大弓大马、直腿踩进、趟进等步法,扪心而论,越来越花了,其实这些只是作为练功或表演,八卦走圈时用趟步,作技击动作时用摆扣步,也是跪膝,太极也有“小架子”,形意技击与练功也有区别,李仲轩在讲形意拳时说,实战时要“人追手”,鼻尖与膝尖上下垂直。那为什么练功时不这样练呢?这样练易伤膝!特别是半月板。老师不厌其烦地教人不要跪膝不要跪膝,学生一丝不苟地练不跪膝不跪膝。“习惯成自然”,练功时总是膝在脚后,打起来还是那样,改不了,改不了就很容易让人家一脚给踹折喽。
其实把形意步法改成前坚后箭步很容易,二者本来就接近。打太极拳用前坚后箭步也行,只是不那么舒展大方,管它好看不好看,能制敌而不被敌制就好,背地里这样练,表演另当别论。
实用步法并不复杂,膝在脚前,随时用膝、缩小两腿间距,自带“拶”法足矣。
说了跪膝,再说脚。
要保持“前脚微弯,后脚略直”的状态。即前脚微扣,后脚尖基本朝前。实际上就是双脚、双膝都微微内扣。
先说“前脚微弯”。从防守的角度讲,人的小腿骨很细,前边只有一张皮,被踢被撞很容易受伤,前脚一扣,就把有肌肉的那面转向前方,不易受伤。从解剖学角度来看,前脚尖外撇,膝部很脆弱,自己也站不稳,所以,前脚尖外撇向中门进步很危险。
前脚尖内扣,前膝就内扣,后脚尖朝前,后膝就内扣,又起到了护裆的作用。
从进攻的角度讲,由于前脚是弯的,一上步就扣住了对方的脚跟,具有管腿勾镰的作用,这就是“膝雄跟踹半勾镰”。
但大多前脚尖还是笔直朝前的,因为脚的使用不只是扣,还有摆,脚尖朝前摆扣都方便。
“后脚略直”。就是说后脚尖基本上是竖直朝前的。走步时后脚跟向外一碾,后脚就略直了。这样做的好处:
1、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后脚尖向前,后膝就向前。不但两腿缠住他的前腿,而且后膝像箭一样射过去,顶磕碰撞,撇膝跌摔,随时派上用场。
2、严密。后脚直,后膝就扣,后膝对着他的前膝,他的脚即使在我的裆里也踢不上去。如果后脚尖向外撇,就造成开裆。
3、由于后脚尖朝前,自然会圆裆,不会成为“镊子腿”,解决了稳定性与严密性的矛盾。
4、劲正。由于“后脚略直”,身体可以很正地坐在后腿上。后手发劲时,后脚跟向外一拧,后腿与臂形成一条贯通直线,劲就顺了。
这里还有一个后脚跟离地的问题。后脚发蹬劲,不但需要脚尖向前,还需要后脚跟离地,只用前脚掌蹬地。全脚着地,蹬劲不足。脚尖外撇,蹬劲不足。比如短跑运动员的预备式就很说明问题。拳击也强调出后手拳时后脚跟向外拧,脚跟离地。至于使用后膝,不论跪撞撇摆,都得脚跟离地。不要认为后脚跟离地就“犯了忌”。
步子贵快,贵稳,更贵“灵”。
“跟实指翘,轻浮稳固”。诗曰:“脚跟不浮其便稳,五指须翘摆掉灵”。
几乎所有拳派都主张“五指抓地,落地生根”,但是到了这里,就变成了“跟实指翘,轻浮稳固”。
如果五指抓地,重心压向脚尖,脚就不能灵活转动。生根,就是站在那里打阵地战,自己把自己变成植物人。应当学会打运动战,当对手向你冲来时,没有必要死站在那里跟他较劲,原地不动险象环生,偏闪一步海阔天空。脚的功能不只是支撑身体,更重要的是坠跪勾挞,作为进攻的利器。所以说脚跟不浮其便稳,五指需翘摆掉灵。从防守的角度说,腿的上面是胯,不能作大幅度转动,如果下面再生了根,就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遇到外力就很容易受伤。如果脚趾微微翘起,受力时腿脚就会自然转动,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他跪我的膝,我的腿就会自动旋转,不但使他跪空,后膝还会把他跪倒。他跪我的后腿弯,我脚尖会自然转动,使他跪空,并变成“刺腿”,把他摔到。他跪我膝,我膝一转,转到他膝外,用撇膝将他摔倒。
在进步时脚趾微翘就带有刮踢,这是戳脚拳惯用的踢法,也叫剔法。
脚尖微翘还不容易被绊倒,坦克的履带角度就是“桥脚尖”,如果把这个角度倒过来,它走起来就会磕磕绊绊。
这里有一个如何理解八卦掌“趟泥步”的问题,趟泥步是平脚掌,脚在前,膝在后.所谓“前脚如犁地”,犁的角度是犁头向下扎,这种步型不但是脚在前,膝在后的弱膝状态,还容易磕磕绊绊。其实八卦掌的“趟泥步”是在练功,他在运招时用的是“摆扣步”,恰恰是“跪膝”状态。
灵还体现在“走”,前后腿随时处于“互变互用”状态。
前坚后箭步不是一个站桩的概念,而是一个不断运动的概念。前脚入身后,后脚要立即射进,前后脚常相随,如亲兄弟不离不弃,连环膝前后互用。两腿间距不可过大。间距小,重心才能在两腿间快速灵活的倒动。间距小,后膝才能与前膝相呼应,形成“连环膝”,间距小,才能两腿捆住对手的前腿,造成局部优势,左右逢源,跌打皆宜。后脚“过步”,后就变前。前后互变互用,上不停手,下不停步,遇腿破腿,遇膝破膝。所谓暗膝暗腿,并不是站在那里使用的,而是在行进中“自带”的。
所谓“脚如战马”,马应该是跑动的马,而不是站着不动的木马。所谓“打人如走路”,你得走起来。前坚后箭步不但打的过程中在走,打倒了还在走。
大马步,压根就没想进步,浑身哪都动,就是步不动。大弓步后面拖着一条腿,进退左右都不方便,两腿间距过大,无法灵活使用膝法、脚法,更不用说两腿互相救援。还有一步一停的步法,顿号太多,打出去,没了下文了。还有的亦步亦趋,左脚在前,总是左脚在前,体现不了互换互用。
说了这么多,关键还是“膝在脚前”的问题。做到“膝在脚前”自然就会“三盘对天”。而现在的步法为了不伤膝为了好看,基本都是膝在脚后。
必须养成习惯,进步就射膝,贴身才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