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狂澜与潜流——中国青年的性恋与婚姻(1966-1976)》

作者:莫小北
历史的狂澜与个体的潜流是相互定义、相互成就的关系。《狂澜与潜流》关注的是“文革之子”——“文革”时期青年的婚恋问题。全书的特色在于对“可发生的文革”的呈现,尝试“弥补以往研究“文革”青年群体过于偏重其“政治人”的缺憾,同时试着揭开该群体与“文革”政治运动的离合与迎拒,甚至于他们在政治运动转换关头的思想轨迹。”李秉奎通过展示青年人婚恋模式和政治领域沉浮相关却又不同的片段、叙事和数据,描绘了男女私事与国家意志相互交融、彼此建构的动态关系,让我们看到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国家对个体的型塑以及个体所萌生的策略与反抗。下面依章节来分述全书的内容和引发的思考。
第一章“城市青年的欲与爱”考察了“文革”时期城镇青年的性别意识、情欲观念和恋爱行为。“文革”期间,禁欲氛围浓厚,体现在红卫兵对自身也对他人进行“性别革命”、实现“去性别化”的努力上。但“革命性秩序”并非欲望不会滋生的“净土”,只不过,与性相关的念头被转化为了批判和自抑的形式。城市青年的经历折射出“革命”(争取“集体的解放”)与“恋爱”(争取“个体的解放”)的张力和冲突,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青年思想观念受到扭曲的特殊表现,也与部分干部子弟失去国家与家庭的双重管束而甘愿堕落有关。其实,“非性化”往往并不单单是摆脱性别习语的企图,而是以某一社会性别(通常为男性)来统御生理性别的过程。
第二章“城乡青年的择偶观念与行为”考察了“文革”时期青年的择偶标准与外部政治环境的关系。“文革”时期,青年的择偶标准为政治运动所塑造,这体现为:其一,阶级成分和家庭出身得到强化,青年择偶中的“红”类与“黑”类界限分明;其二,婚嫁流向从“农业户口”到“非农业户口”,加剧了农村婚姻市场的失衡;其三,拥有政治可靠性和高职业声望的军人与工人最大化对异性的吸引力,所谓“一军二干三工人,誓死不嫁庄稼汉”。个性化的择偶通常是社会风尚的复述,“文革”如此,而今亦然。
第三章“农村青年的彩礼与婚礼”考察了“文革”时期的彩礼、嫁妆和婚礼仪式。“文革”时代,婚礼风俗的政治化痕迹明显但不彻底,体现出“国家”功能对“家庭”角色的努力淡化以及取代与地方性知识对外来改造力量的抵抗。一方面,国家在意识形态层面将触角伸向私人领域的每个角落,力图通过“斗私批修”而剥夺家庭的合法性,于是媒人的社会功能弱化、家庭对子女婚姻的控制力被减弱,同时单位在婚姻仪式中的作用得到强化,毛主席语录一类的政治象征符号被引入仪式中。另一方面,国家对婚事简办的提倡并未遏止许多地区的彩礼支付与收受行为,李秉奎认为,这是由于政策忽视了彩礼的实际支付与最终流向,而对彩礼是落后、封建的否定无法勾销掉财物是对“小家庭”建立的支持的性质,同时悖拗于“文革”后期青年不再热衷政治、转而关心个人生活的转变。“大传统”与“小传统”是辩证的关系,前者改造后者,后者重塑前者,国家政策不是在真空中落实的,相反,宏观诉求要进入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社会嵌入性的权力文化网络,必然会发生双向的互动。
第四章“知青的“婚”与“不婚””考察了知青婚姻与国家政策的关系。“文革”后期,越来越多达到晚婚年龄的知青群体却仍然保持着较低的结婚率,这并非仅仅是对国家晚婚政策的响应,而体现出知青个体的主动选择和被动适应,不论他们“不想结婚”,还是“结不上婚”。相形对照的是,部分知青出于组织引导、情感使然和求生动机等原因,与农民缔结了“扎根”婚。无论结与不结,知青的婚姻状况都流露出工具性的一面,直接和能否回城、和“扎根”的政治行为相联系。在上山下乡运动这样统一的政治导向下,知青群体能动地、策略性地撬开了政策的空隙,“为返城或等待返城的机会,他们拒绝结婚;为情感和解决眼前的困难,他们现实地选择与农民结婚”,从而伸展着个体的意识、满足着自我的动机。表面看来,婚姻与否是个体的规划,但知青的婚姻却成为时代变幻中的一场场博弈,成为在婚姻场域中根据资本进行权衡的一场场“游戏”。
李秉奎最后指出,“文革”型构出青年婚恋的一体两面。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意在铸造出“听话的”、机械的“政治人”,组织的严密和动员的有效使青年在“婚恋领域方面始终没有完全摆脱宏观政治的控制”;但同时,青年的自我意识却能够疏离于一场场运动的规训,利用传统家庭观念与实践被破坏的时机,掌握婚恋的主动权,青年于是越发“关心自己的物质利益和小家庭生活”。于是,在时代的狂澜中,我们看到了或喜或悲、或轻或重的一股股潜流。
《狂澜与潜流——中国青年的性恋与婚姻(1966-1976)》,李秉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0)

相关推荐

  • 知青岁月 | 杀猪刀与绝情剑 男女有别?

    微博上看到下面这张照片,几张曾经熟悉的面容,勾起我对近半个世纪前知青生活的记忆. 文革前才有的男女分校,出现了互不相识男女生混搭组队下乡的特殊情况(利于扎根农村?).黄梅县濯港区白湖公社同心大队竟集中 ...

  • 『雕塑头条』青年雕塑家贺棣秋

    ▲ 本期介绍青年雕塑家:贺棣秋 贺棣秋 HE  DIQIU 简介 1998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04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班.2012-2015年就读北京师范大学历 ...

  • 【四季散语】任中恒︱龙江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伊始及代表人物

    龙江县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伊始及代表人物 文/任中恒 一.龙江县知青上山下乡历史时况 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掀起的那股知青上山下乡的潮流,一直持续了十七年,大体影响了一代青年人的生活及命运. 三年自然灾 ...

  • 坡刘村史 民俗 婚娶——订婚

    婚娶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民国以前,儿子到了二十岁左右,女儿到了十六岁左右,家长们就为儿女的婚事开始忙碌了. 那时候的婚姻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婚事全部由父母包办,男女双方直到结婚时都不知道对方长什么 ...

  • 移风易俗治理天价彩礼

    近来,农村青年婚姻情况尤其是"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引发热议.择偶难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在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农村青年婚姻关系调研中,"天价彩礼"是一个重要原因.作为 ...

  • 王力坚:闲侃旧时表格若干栏目之说明

    作者:王力坚 一位对中国问题感兴趣的台湾当地朋友,曾来问我有关中国旧时(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表格中一些栏目的含意,当时我赶着要去上课,匆匆解释了一番,看他离去时那疑疑惑惑的样子,我不免歉疚, ...

  • [老知青回忆录] 政治队长(十四)

    政治队长(十四) 新上任的生产队长小八路李振山接过话头讲到:"叫我当队长我就干!关于打头的,我同意赵雨祥的意见,不知道刘文彩能否同意?"刘文彩当场表示服从新领导的安排,愿意给新班子 ...

  • 评《纸上谋杀 》

    纸上谋杀 This will End in Murder (2017) 电影比较枯燥,我们推荐仅仅在于这部电影在结构主义的精神分析文艺评论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如果仅仅就剧情本身,则属于"还 ...

  • ​​【文评】纸上幽居|张兴武

    纸 上 幽 居 --文娥散文印象 ● 张兴武 1. 一首诗,在纸上过完一生:一张纸,在书里过完一生. 读到如许的句子,我不知道读着这篇文字的朋友,假如你能让时光在你面前停滞五秒,你会想到什么.如果,你 ...

  • 为“纸上家长学校”叫好

    毛军刚 近日,浙江省湖州市举行<家庭教育指导手册>首发仪式.这是浙江省第一套由教育系统组织编写的家庭教育指导用书,旨在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手册分为幼儿园 ...

  • 草书书法,节奏感分明,像是在纸上跳舞一般!

    ..... 当我们听到铿锵嘹亮的歌曲时,便觉热血沸腾.当我们看到洒脱奔放的书法作品时,便觉心潮激荡.这是什么原因?是多种艺术元素的组合,是技术与艺术之美的魅力,其中少不了"节奏"二 ...

  • 把目标写在纸上

    ​在我们刚搬进新家拆箱子整理时,一张皱巴巴的纸掉到了我跟前.我把纸弄平,认出它是几年前社会学课堂上指派的作业.在一次关于目标设定的教学中,教授要求班上的每位同学写下十个具体的五年目标.那时候,我看不出 ...

  • 如何快速用手机把纸上的文字复制到微信并转换成word文档

    如何快速用手机把纸上的文字复制到微信并转换成word文档

  • 10款国产热门白T恤大横评(上),100元能买到的国货品质如何?

    10款国产热门白T恤大横评(上),100元能买到的国货品质如何?

  • 写出传世兵书的孙子只会纸上论兵么?

    今天笔者来带大家了解一位古时候的军事专家,他就是名声在外的孙子.一提到这位大师,相信一些读者可能会有疑问:为何他所书写的兵书能够流芳于百世,享誉国内外,而他本人在实战中似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本文 ...

  • 美国画家:用水彩绘画时最令人兴奋的事情在于颜料在纸上移动

    艺水彩2021-03-30 09:28:08 @Nita Engle Nita Engle(1925年9月30日至2019年8月29日),是一位来自美国的水彩艺术家,曾获得北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 Ni ...

  • 从纸上到线下:一次经历过后的蜕变

    一直以来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感触,那就是投资的经历越多,越发现我脑海中的错误镜像越多,经验告诉我,这些错误的镜像并不会无端被时间纠正或凭空消失,很多情况下,大都是通过现实强行矫正过来 . 投资初期,在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