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东西文化结构奥秘对比及发现》...
相关推荐
-
意识的本质是什么?用西方的文化恐怕再过千...
意识的本质是什么?用西方的文化恐怕再过千年,这个问题还没法搞清楚. 问题在于用西方人的这种研究方法,西方人早就认识到他们的这种研究方法,正在加速人类的消亡.这就是说用西方人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可能还 ...
-
【沐兰有约】国学哲学智慧系列之三: 《禅》文/博大||诵/沐兰
国学哲学智慧系列之三: 禅 文/博大||诵/沐兰 你从深邃中缓步走来 用肉体的禅定 将内心独与天地往来 享受自知的 精神对白 定数不止 元神安泰 只借一尺地方 入神而坐 盘举着双膝分手相劈 目闭着 ...
-
【沐兰有约】国学哲学文化智慧之四:《悟》文/博大||诵/沐兰
国学哲学文化智慧之四:<悟> 文/博大||诵/沐兰 你从智慧中走来 悄悄地积淀着 静静地融合着 偶一时 灵光在魂魄中闪亮 生活求知一味枯燥 扪心反省倍受煎熬 猛然间 独与天地能往来 心灵高 ...
-
很有趣的哲学简史。#国学 #哲学 #传统文化 #教育 #智慧
很有趣的哲学简史。#国学 #哲学 #传统文化 #教育 #智慧
-
用中华智慧学观察西方的哲学来发现东西方文化的同与异
#哲学# 我们现在的人对于传统的文化太不了解了,所以用西方的模式来观察中华的智慧,往往都是不尽人意,甚至错误百出 举几个例子来分析. 1)中国哲学不是形式哲学(form philosophy),因为中 ...
-
大道至简 顺其自然。#人生感悟 #国学智慧 #中华文化 #哲学
大道至简 顺其自然。#人生感悟 #国学智慧 #中华文化 #哲学
-
真正的随缘,有三重境界,看看你在哪一层?#境界 #涨知识 #国学 #智慧 #哲学 #传统文化 #随缘...
真正的随缘,有三重境界,看看你在哪一层?#境界 #涨知识 #国学 #智慧 #哲学 #传统文化 #随缘...
-
国学哲学智慧系列之二:《道》 文/博大||诵/沐兰
国学哲学智慧系列之二:<道> 文/博大||诵/沐兰 你是华夏智慧结晶 从远古幻化阴阳两般 一元为上生二亦生三 万物造化道法自然 如水润物藏智慧百端 你用谦和礼让 开中国礼仪大观 小容元神尘 ...
-
国学菜根谭取名:240个菜根谭里聪明上进、奋发自强的名字
<菜根谭>里有这么一句话:"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诚然,一个没有长远目标的人,无法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琐事,更别提成就一番事业了,俗话说&quo ...
-
国学菜根谭起名:160个志存于心、智慧响亮的名字,个个新颖
<菜根谭>是一部对人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潜移默化力量的语录集,分为修身.应酬.评议.闲适.概论.补遗这六个部分.其内容多数是一些为人处世的警世格言,有一些家庭甚至每天朗读<菜根谭&g ...
-
共读国学 | 涉世无一段圆活的机趣,便是个木人,处处有碍。——《菜根谭》
挑战书 共读国学第一期已经从2016年11月21日到2019年8月16日坚持了1000天,来来往往最终有近百人坚持到了最后.陆游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来吧 ...
-
国学经典:三大处世奇书《菜根谭》166名句,字字珠玑,句句灌顶
贝棋谈历史 关注 2021-04-20 11:58 菜根谭名句166句 [1]: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洪应明 <菜根谭> [2]: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 ...
-
共读国学 |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真正英雄。——《菜根谭》
716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大意是: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 ...
-
国学起名:《菜根谭》中的10个好名字,蕴含深刻,受益一生!
古人云:"性定菜根香."在明朝嘉靖万历年间,<菜根谭>的作者洪应明在编著这本书时给出许多为人处事的一些建议和答案.我们从中读其中一句话,都足以受益一生.每一个字,每一句 ...
-
国学名著《菜根谭》中的这12句话,句句经典,写作文屡试不爽
国学名著《菜根谭》中的这12句话,句句经典,写作文屡试不爽
-
『国学』古文配古图:菜根谭图文60篇
古文配古图:菜根谭图文60篇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 ...
-
蔡志忠漫画《菜根谭》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菜根谭 #国学智慧 #修行
蔡志忠漫画《菜根谭》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菜根谭 #国学智慧 #修行
-
【廖树文】国学经典《菜根谭》之后集 “概论 ”144
国学经典<菜根谭>之后集 "概论 " 144 原文:"磨砂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邃养:施为宣似千钧之弩,轻发者无宏功." 这则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