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新解』甘草的使用

本报2002年3月6日第3版中刊有陈厚财、王祥彬两位所写的《甘草不可滥用》一文,作者针对“现代医家尤多偏爱,几乎形成方方皆有甘草的局面”提出的“甘草不可滥用”的观点是正确的,吾亦有同感。但作者关于“湿病忌用甘草”、“急证少用甘草”等论述,吾却不敢苟同。
    翻阅《伤寒论》、《金匮要略》,未见仲景“湿病忌用甘草”论述。陈王二位所举的五苓散中确无甘草,但书中包括逐水饮的小青龙汤在内的许多治湿方剂却是有甘草的。《伤寒论》中的第179及180条中治疗湿邪滞留肌肤的桂枝附子汤和治疗风湿留于关节的甘草附子汤中皆有甘草二两,《金匮要略》中治疗风湿的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防己黄芪汤、桂枝附子汤中亦皆有甘草,其余加仲景用来治疗风湿历书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寒温历节的乌头汤、治疗里水、风水、皮水的方剂以及治疗肾著病的甘姜苓术汤中皆有甘草,这些难道是仲景“湿病忌用甘草”之明证?
    陈王二位又借用《汤液本草》之论述:“甘者令人中满,中满者匆食甘,甘缓而壅气,非中满者所宜。”其实关于“甘非中满者所宜”,古人早有论述,《本草通玄》云:“甘草为中宫补剂……。若脾土太过者,误服则转加胀满,故曰脾病人毋多食甘,甘能满中,此为土实者言也。世俗不辨虚实,每见胀满,便禁甘草,何不思之甚耶?”,可见并不是所有中满者皆非甘草所宜,甘能满中,此为土卖者言也。《汤液本草》中亦有云:“中不满着用甘为补,中满者用甘为泄……,盖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所以说“甘非中满所宜”是不确切的。
    陈王二位认为“甘草甘缓柔润,急证少用”,亦有片面性。虽然阳明急下所用之大承气汤及少阳兼腑实证的大柴胡汤不用甘草,但这并不说明仲景急证少用甘草。同为治疗阳阴急证的白虎汤、调胃承气汤等,仲景都用了甘草。《伤寒论》中仲景用来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为君,甘温益气,通经脉,利血气,此方自仲景以来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病之危急重症,疗效确切。甘草能“解百药之毒”,古今用单味或配伍来治疗各种食物中毒、药物中毒并不少见。
    陈王二位认为“肾病慎用甘草”是正确的,但不是所有“肾病”者皆不能使用甘草,当辨证使用。甘草能促进水、钠潴溜,但也许正因为此,它可用治尿崩症,单用或配伍均可,且疗效确切。

(0)

相关推荐

  • 《金匮要略》论治“湿病”方证研究

    湿邪致病范围广泛,涉及人体五脏六腑和各组织器官,以及临床各科许多疾病.叶香岩说过:"吾吴湿邪害人最广."朱丹溪也认为:"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凡因湿邪 ...

  • 湿病

              <金匮>湿病,与痉喝杂处一章,今依据<金匮>首章风邪理论及脏腑观,重新梳理如下.            承启: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 ...

  •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视频12-94

    ▌条文 桂林本伤寒论5.25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滑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解释(巴豆剂误下) 现在很不容易 ...

  •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合病合证之桂枝附子汤证第174条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合病合证之桂枝附子汤证第174条 表部病辩证 一.太阳病 二.厥阴病 三.部证 四.合病.合证 6.桂枝附子汤证 厥阴少阴合证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 ...

  •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

    一.概述  (一)痉病  主症: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则脚弓反张等.  病因:津液不足,外感风寒. 病位:病在筋脉. (二)湿病  主症:骨节疼痛.发热.身重. 病因:感受外湿(挟风寒). 病位:肌肉 ...

  • 『古方新解』甘草的妙用

    入药甘草是豆科植物的根及整,味甘,性质平和,功能益气补中.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相传明代万历年间,河间镇有钱姓和黄姓两家药铺,隔街而开.钱家掌柜为人精明能干,很会招揽顾客, ...

  • 『古方新解』桂枝甘草汤治心悸,随用随止

    导读:文中介绍了两个医案,用的都是桂枝末0.6克.甘草末0.3克(这个用量有没有惊到你,还记得朱进忠:"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临床实录一文吗?点击标题可以阅读)治疗心阳不足引起的心悸 ...

  • 『古方新解』《伤寒论》“炙甘草”当为炒甘草

    甘草古称国老,笔者总结其核心功效为"缓",分别言之,为:缓虚.缓急.缓激.缓毒.<伤寒论>所载110多首方剂中,有70首用到了甘草,足见其临床使用之广泛.但是目前甘草的 ...

  • 『古方新解』理中丸方中的甘草

    读<临证指南医案>,见叶天士使用理中丸加减方,每每不用甘草. <临证指南医案·湿>:"张四五,阳伤痿弱,有湿麻痹,痔血.生白术.附子.干姜.茯苓." 吴鞠通 ...

  • 『古方新解』陈潮祖详解真武汤

    陈潮祖(1929-2018),四川省宜宾人,著名方剂学专家,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奠基人,其代表作<中医治法与方剂>刊印90余万册,该书问世后迅速被日本.韩国翻译出版,流传海外,陈老在著作 ...

  • 『古方新解』芍药汤解析

    笔者去年曾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过一篇名为"行气调血芍药汤"(见2018年6月20日学术版)的短文,对比了芍药汤与葛根芩连汤,并分析了芍药汤行气调血治疗湿热兼气滞血瘀 ...

  • 『古方新解』参苓白术散可治疗多种疾病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组成:莲子肉去皮一斤(500克),薏苡仁一斤(500克),缩砂仁一斤(500克),桔梗炒令深黄色一斤(500克),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75 ...

  • 『古方新解』茯苓四逆汤——仲景时代的“破格救心汤”

    <伤寒论>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 ...

  • 『古方新解』再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