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邯郸 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

  邯郸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

2016年12月24日下午,我们游览完武安北安庄塔后,直接开车沿着X206前行,行驶10几公里的路程来到了武安磁山镇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继续游览,到达时间是14:45左右。


   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北邯郸市武安磁山镇,据1982年3月《光明日报》报道:磁山是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发源地。又《古矿录》记载:《明一统治》称:磁山,在县西南30里,土产矿石,州名取磁。磁山,指南针的故乡。

磁山文化遗址是我国最初发现的一种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距今约7300年,此发现突破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考古的年代,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考古学上定名为“磁山文化”,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磁山文化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最早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发现而得名。

以下两幅照片是新石器时期的早期人类生火做饭的场景模型,位于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南侧的广场上,该模型就是用三个石质物件支撑一个陶器,在陶器下方生火做饭。

这个生火做饭的模型就是后来的“三足鼎立”的实物。


   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位于磁山遗址西北侧台地之下,建于1994年9月。2003年底,磁山文化展览经调整、充实移入主展厅内,正式对外开放。


   博物馆内的磁山文化简介。


   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展出出土文物有1100多件,遗址保护大棚面积2800多平方米,再现了出土挖掘之初的磁山文化历史场景。遗址保护大棚内,众多磁山文化遗址以模型形式展现,配以灯光栩栩如生,出土的各种陶器摆放有序,由于大棚没有开放,所以本博客中没有照片。

下幅照片是磁山文化遗址博物馆内的场景。

博物馆内的浮雕像。


   1972年发现的磁山文化遗址,总面积近14万平方米。1976年至1978年在这里进行了三次发掘,至1978年底,发掘面积达6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至2米,不少窖穴深达6至7米。磁山文化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骸、植物标本等约6000余种,为寻找我国更早的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可贵的线索。如果说,在7000多年前,地球上许多地方还是鸿蒙未开的话,而这里的人们已经种植谷物、饲养家禽、制作生产、生活用具、烧制陶器……进入了人类最早的文明。


   开挖水渠的场景。


   礠山文化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河北武安磁山发现而命名。1933年首次发现于河北武安磁山的磁山文化大约出现在公元前5400——前5100年,它与裴李岗文化一样是华北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文化。


   磁山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前5100年(最新鉴定为距今约10300-8700年)。该文化与裴李岗文化关系密切,有人把两者连称为“裴李岗·磁山文化”。其发现,填补了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缺环。


   从磁山遗址出土的标本和大量器物看,早在7000多年前,河北南部太行山东麓一带就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脱离了农业经济的初始阶段,有相当一部分人已从事专项手工劳动,原始手工业已成为原始农业、渔猎、采集生产及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已故著名考古专家夏鼐先生指出:“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它为研究和探索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丰富、宝贵的地下实物资料。


   磁山文化的发现在中国考古学上的重要意义在于: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将仰韶文化向上推了一千多年,在学术发展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在文明探源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是找到了7000年前的文化;第二是首次大批量的发现了早期农业遗存——粟。


   磁山被确认为是世界上粮食粟、家鸡和中原核桃最早发现地。粟、家鸡和核桃三大发现,改写了世界粟作农业、家鸡驯养和核桃产地的历史。把我国黄河流域种植粟的记录提前至距今约一万年,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也修正了目前世界农业史对种植粟年代的认识。


   考古研究表明,磁山遗址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的遗物,距今约有7000多年。当时,先民们已结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有了相对稳定的定居聚落,形成了以种粟为主,以采集、渔猎为辅的生活方式。在这一时期,先民们已会制作磨制石器和手工陶器,他们制作的骨针比钢针大不了多少。在这个“原始村落”,不仅已有了家猪、家狗,甚至还可能已经有了家鸡和核桃。


   按照传统说法,家鸡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起源于印度。但有关专家将磁山遗址中的鸟骨标本与北京自然博物馆所藏的现代鸟类骨骼进行了比较,发现其与现代原鸡跗骨的形态和大小都很相似。他们由此认为,磁山出土的鸟骨标本属于鸡的可能性最大,而且还有可能是驯养的早期家鸡。家鸡在中国驯化的年代可以上溯到公元前5400年以前,比印度要早3000多年。


   在磁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两座房基址,均为半地穴式房屋。在房基遗址器物中,有一烧土块,沾有清晰可辨的席纹,说明在7300年前这一带即编制苇席,由此也可想像苇席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考古学家称此器物为全国之最。


   磁山遗址共发掘灰坑468个,发现其中88个长方形的窖穴底部堆积有粟灰,层厚为0.3至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近2米以上,数量之多,堆积之厚,在我国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是不多见的。


   大约15:20左右,我们游览结束后直接在磁山镇上高速,沿着青兰高速、邯郸西外环、京港澳高速在磁县下来高速后,沿着国道G107直接回家——安阳,结束了一天的“电压”游。

(0)

相关推荐

  • ​到磁山,寻找美丽中国的原型||申礼成 张海江

    到磁山,寻找美丽中国的原型 来磁山,探索幸福中国的根源                                    作者:申礼成  张海江   "磁山文化"的发现,向世界 ...

  • 张海江磁山文化科研成果汇总(部分)

    张海江磁山文化科研成果汇总(部分) 1.2006年12月<中华文明源.磁山文化探索与发现>磁山文化论文集,武安市文化体育局出版. 2.2007年1月<磁山文化>报纸出版发行,期 ...

  • 磁山人,陶器||​张海江《磁山文化的特点》

    磁山人,陶器 张海江 磁山人的生活家当 全部为黄土烧制成的陶器 有筒形盂和支脚,深腹罐或小口壶,大口罐和圈足罐 三足钵.平底或圈足碗.舟形碗.平底盘...... 磁山文化陶器是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当时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邯郸赵国王陵

               自春秋(公元前77O--475年)到战国(公元前475--22l年).周室东迁以后,国家实力已经大为削弱,全国开始处于四分五裂的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经过不断兼并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邯郸 弘济桥

    弘济桥位于邯郸市永年县广府古城东桥村 明万历十年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弘济桥的名气远不如赵州桥,甚至知者甚少,但凡是看过弘济桥的,无不称赞.弘济桥是一座原汁原味的古老石桥,没有明显的当今维修,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邯郸 永年城

    永年城位于邯郸永年县广府镇 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年城也称广府古城 ,即广府镇,在邯郸东北部不到三十公里.自驾很方便,路况很好.坐公交需在邯郸火车站坐605路,到终点站广府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邯郸 赵王城遗址

    赵邯郸故城遗址位于邯郸市区 及其西南郊 建于周安王十六年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邯郸故城遗址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观光客来说,即使找到了,也看不出什么门道.现在在王城遗址建起了遗址公园,这为我们了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邯郸 磁州窑遗址

    磁州窑遗址位于邯郸磁县及峰峰矿区境内 元至民国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磁州窑遗址以彭城镇和观台镇为中心,现已建立了位于峰峰矿区的磁州窑富田遗址博物馆.磁州窑盐店遗址博物馆和磁县磁州窑博物馆.彭城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邯郸 纸坊玉皇阁

    纸坊玉皇阁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镇纸坊村 建于明隆庆.万历年间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纸坊玉皇阁在太行西路北侧的纸坊村,去南响堂山途经这里,玉皇阁建在路边的一个高台上,稍加留意就不会错过.周边环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邯郸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石窟位于邯郸峰峰矿区响堂山景区 建于北齐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响堂石窟距南响堂15公里,在响堂山景区内.石窟在鼓山山腰上,从景区大门到石窟需要爬山,石窟所处位置较高,是要花些力气和时间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邯郸 黄粱梦吕仙祠

    黄粱梦吕仙祠位于邯郸市黄粱梦镇 明至清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早就知道"黄粱一梦"这个成语,大概意思是:卢生在邯郸住宿,入睡后做了一场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的好梦.醒来的时候小米饭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邯郸 娲皇宫及石刻

    娲皇宫位于邯郸涉县中皇山上 娲皇宫建于明万历,石刻刻于北齐天保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娲皇宫在娲皇宫景区内,景区很大.从景区大门口有电瓶车开往, 山脚下,另外还有两条线路去附近景点.当然是要买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