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真解》之“330、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相关推荐
-
自汗,盗汗「肺脾气(阳)虚」中医辩证诊治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睡中汗出.醒来即止者为盗汗,亦称为寝汗,临床上也有自汗.盗汗同时出现者 汉代张仲景把观察汗液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和药后效应的预测.加<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326、厥陰之爲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历代注家对厥阴病争议很大,根本原因是没有六经整体观念,不知半表半里为何物,不明厥阴在气机升降出入运行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及发挥的功用. 帝曰:"厥阴者何?"岐伯曰:&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327、厥陰中風,脈微浮爲欲愈,不浮爲未愈。328、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329、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327.厥陰中風,脈微浮爲欲愈,不浮爲未愈. 解:中风与中寒相对,中风为阳胜热证,中寒为阳虚寒证.中风.中寒为阴阳虚实辨证,勿为风邪.寒邪所惑.厥阴中风,厥阴本经阳胜热证,合参乌梅丸证.厥阴中寒,厥阴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29、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29.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277、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277.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解:本条文论阳虚下利兼证渴与不渴的差异.主证相同皆为下利,兼证不同:有口渴者,有不渴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证几微之差不可不知! 太阴阳虚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331、傷寒,先厥后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331.傷寒,先厥后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解: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不息是生命之本,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发生异常,机体就会出现相对应的外证变化.半表半里为阳出阴之枢机,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少阳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337、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爲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7.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爲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解:参透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行之机.六经大意.六经病外证及六经地界分属等理论是正确解读"厥"的前提和基础.合参第330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335、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335.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解:中医治则为损有余补不足,纠偏求平.若标本混淆.顾此失彼易犯虚虚实实之戒.有雷同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前言
前 言 <西游记>唐僧取真经,<后西游记>唐半偈取真解,真经得真解方能利益众生.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为真经之一,后世解读却离本来面目渐行渐远,有真经无真解,中 ...
-
《伤寒杂病论真解》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
基础理论 一.中医之钥:阴阳法则 <景岳全书.传忠录>"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