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的夏天号称“史上最热夏天”,当时发生了什么?

要说史上最冷的一年是哪一年,恐怕没有定论。但是要说史上最热的一年是哪一年,那肯定是乾隆八年!乾隆八年的那个夏天堪称“史上最热”,这是史学界的公认。

有史为证的酷夏

乾隆八年的夏天“史上最热”,之所以能够得到史学界的公认,是因为当时许多地方的县志、官方书籍和私人笔记等,都对这个酷夏进行过详细记载和描述,可信度极高。

《续东华录》记载:“六月丙辰,京师威暑。”

《续天津县志》记载:“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

《高邑县志》记载:“(月廿八至六月初六日)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

《浮山县志》记载:“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

古代夏天

根据这些记载可知,那个夏天是真的热,土石都快烤焦了,背阴的地方都热得人受不了,人们在道路上走着走着就热死了。

当时正好有个法国传教士,他用当时最先进的拉谋氏温度表对京城的气温进行了连续测量和记录,测量结果显示乾隆八年7月20日~25日的平均气温均高于40℃。其中的7月25日,气温更是达到了历史罕见的44.4℃。如此高温的记录,创造了近300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夏季高温的“最高纪录”!

天热带来的灾难

天冷是灾,天热也是灾。仅在京城及近郊地区,那个夏天就热死了一万一千多人。如果将数据放大到直隶、河南、山东等北方省份,估计至少还要增加十几万人。

高温不仅会热死人,还会带来瘟疫。热死的尸体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极易引发瘟疫等其他公共卫生灾难。

庄稼颗粒无收

而且,高温必然导致干旱,干旱就会引发旱灾。乾隆八年夏天的北方旱灾,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五月份,许多地方田地干旱,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们不仅要忍受极端高温天气带来的折磨,还要饿肚子。所谓民生之苦,苦不堪言。

到了秋天,京畿周边就出现了大量流离失所的难民。他们在家乡没有活路,就只能蜂拥到京城寻找活路。难民的大量涌入,使得京城人满为患。

年轻有为的乾隆如何抗暑

持续的高温天气,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一场灾难,但是对于王公贵族们的来说,不过是一件小事。有钱人家,冬天一般会存储冰块,然后夏天再拿出来解暑降温。当时的京城,几乎各个胡同街道都有专门的冰窖,只要有钱,夏天就不愁买不到冰块。

古代冰块存储

作为一国之君的乾隆帝,即位仅八年,年纪轻轻,精力旺盛,在这场对抗高温的战役中表现如何呢?

面对高温天气,乾隆及时下令给百姓发放降温用的冰块和解暑降温的药品,并下拨了一万两白银的抗高温经费。

面对中暑及生病的百姓,乾隆嘱托官员们要及时给他们医治,“添盖蓆棚,给予冰汤药饵,无致病暍”。就连关在牢里的犯人,乾隆也吩咐下去,该放的放,该给予照顾的给予照顾。

对于高温引发的难民危机,乾隆要求京城及周边各地广设粥棚,搭建临时场所,安置蜂拥而至的难民。同时,为了避免瘟疫爆发,乾隆还要求各地在设粥场的时候,注意保持间隔距离,防止人员大规模聚集引发感染。

施粥

但是,广设粥棚治标不治本,容易出现哄抢、冒领等问题,还会导致难民变懒,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乾隆就发起了景州土城工程等一批大型工程项目,以工代赈。朝廷号召难民去参加这些大型工程建设,不仅管饭,还发给工钱。只要报名,朝廷就将其登记造册,防止出现混乱。以工代赈,效果非常好,不仅解决了难民问题,还为国家建设了一大批民生工程,可谓是一举两得。

持续的高温,还引发了乾隆深深的自责,专门在诏书里说“想因朕躬之缺失与用人行政之失宜”,类似于罪己诏,把高温天气归咎于自己的德行缺失和为政有失。

可见,乾隆作为一国之君,领导全国臣民应对这场史无前例的高温天气,表现得非常不错,可圈可点。如果乾隆盛世在这个时候戛然而止,或许乾隆帝在历史上的名声会好得多,大清王朝也会从中受益,而不至于直接从盛世跌落到衰颓。

乾隆学康熙,为什么处处学不好、不学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