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孙雪)即将被历史湮灭的叙永竹琴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叙永竹琴,一页即将翻过的历史

/孙雪

乘一叶小舟,打捞昔日的岁痕。从清雍正年至宣统(1723一1909年),竹琴就是川南民间流传的戏剧之一,也是川南叙永具有广泛深厚群众基础、在公共场所进行表演、家庭式进行传承的一种曲艺演唱曲种之一。这种演唱,曾是当年水陆码头中兴时永宁人最喜欢的、也是明清时期流传于边陲永宁重镇时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叙永“竹琴”历史久远。有关资料记载,竹琴表演的基本形式在元杂剧时期就形成了。竹琴表演的基本形式以说唱为主要手段,配合适当动作辅助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是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曲艺表演艺术中的一种曲目,曾在蜀南大街小巷、茶楼酒楼、戏楼旅舍、书场码头,为江湖艺人广为传播,文人雅士相互研习,业余“玩友”共同砌磋,风糜一时的艺术表演。

竹琴的技艺全掌控在手上,手上要打击出韵味,要击出“风、云、雷、雨、雪”等技巧。表演时,一手抱琴、击板,一手击鼓、并辅助表演,自打自唱。可以单人表演,也可以几人一起座唱。表演人右手击竹筒,左手拍筒板,一边打击一边演唱表演,是拍、打、唱三种艺术结合、协调的演唱形式,要求难度很高。

“帮、帮、帮”的击竹筒声,“啪、啪、啪”的拍竹板声,加上川剧戏曲特点的唱腔与念白,颇有有民间“金钱板”的味道,不过比“金钱板”更多了一些艺术感染力和优美动人的表现力,更能让人能体会唱腔、唱词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意。

这种竹琴腔在成都和川南都叫作“省调”,泸州一带又称“中河调”。其唱腔朴实、粗犷、高雅、秀丽,最讲究的就是行腔圆润,说唱结合,要求鼓板配合协调,心合手,手合心,要拍打奏出刮风下雨、流水行云等感觉,要能够引人入胜,给人身临其境的共鸣,听众才会认为你是高手和行家。这就要求在拍、打、唱等功夫上都要拿捏好分寸,松紧快慢,轻重缓急,吐词吐字都要有板有眼,字正腔圆。要让听众听得心悦诚服,感觉出书中的情感,做到人随曲走,心随曲感,才能称得上是好艺人。

竹琴腔在唱词说词上由散文和韵文组成交织,有唱有说,互相融合,夹叙夹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宜于抒情达意,情感表述。这点上叙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琴演唱,也是承继了古朴高雅、清新明快、刚柔兼备、抑扬有致、婉约多姿的特点进行演唱的。流行叙永的“中河调”竹琴腔,就具有扬琴和清音流派的风格,它的传承人费全泰、费章华,家住叙永县叙永镇城区东外街,家传承袭,从小习艺,一生演艺。费章华86岁时还能完整上演竹琴剧目。他们演唱的代表剧目有:《苦节头》《孙桂生》《别洞观景》《白云山飞》《白莽山》《访白袍》《五台山会兄》《五家山》《白蛇传》《营门斩子》《未央生》《包公案》等。与泸州知名的竹琴艺人刘光耀、刘九成、李文光、张海云、李松柏等老师一道,为中华艺术瑰宝竹琴的演艺贡献了一生的精力。他们曾经的代表剧目曾唱红了整个蜀南,与清末民初南坛寺的和尚悟伦(属道教南音调派糸)传人李文光、曾光灿、周长春、马光明等以剧目《三战吕布》《水漫金山》《桑林显魂》等为川南的“省调”竹琴艺术添上了一道道光华。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泸州成立了泸州曲艺社、叙永成立了叙永曲艺团,竹琴艺人们仍在剧场、书场、茶园等进行优秀传统剧目演唱。当时比较有名的曲目有:《渔父辞剑》讲春秋时伍员保太子过昭关,来到鄂渚无船渡江,渔翁救难渡之,伍赠七星剑谢,翁辞的故事;《子期辩琴》讲晋臣余伯牙使楚返晋,船停岩下抚琴遇知音,与子期结拜并赠金的故事;《朱德题诗》讲1916年朱德跟随蔡锷将军护国讨袁,驻军泸州叙永古宋,整军半月登香水山芙蓉寺,题诗于壁抒怀的故事。朱德诗曰:“已饥已弱是吾忧,总计心怀几度秋。铁柱幸胜家国任,铜铊仍作棘荆游。千年朽索常虞坠,一息承肩总未休。物色风尘谁作主,请看砥柱镇中流。”此剧目在泸州笫二届群众文艺调演中获“创作二等奖”“演唱一等奖”。朱德将军忧国忧民的情怀,伴着竹琴声声,响遍了整个天府之国,噪动了整个川南,这也是川南竹琴演唱历史中的一段佳话。

竹琴制作十分方便。川南是竹子之乡,随处是竹山竹海,只需砍一根直径8厘米左右的无节慈竹,用其中一小段65至100厘米,打磨光滑后蒙以精加工的猪小肠或膀胧皮2米,再用手拍蒙皮发出声音,就达到竹琴的琴筒共鸣出音效果。当然,琴筒大小与皮质优劣、拍击的轻重缓急等,都是能影响音量和音色的。

而简板呢,则用两块竹片制成。竹片在最早时期长1.5米,到清末民初时减短到1米左右,而且在上端设计上增加了铜铃,铜铃系于简板顶端,这样简板随腔敲击起来“哧啧叮铃”,与圆润浑厚的琴声和鸣起来,就一下子凭添了许多妙趣,做到妙趣横生了,“竹琴”也就是因慈竹制成而得名了。

竹琴在道教中称为道琴、道筒,也叫做渔鼓。渊源是承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是以道教故事为题材进行演唱,在南宋时演唱形式与鼓子词相同,用渔鼓和简板作为伴奏的乐器进行。四川乃道教策源之地,峨嵋山、青城山名动天下,所以道情的演唱也就颇为出色而且流行,后来就逐步发展成为了曲艺的曲种之一。

川南是川剧的“窝子”,艺人争相献技的“码头”。曲艺曲种除脍炙人口的竹琴外,还流行以吟唱为主的:花鼓、莲厢、荷叶、金钱板、车灯、扬琴、清音等曲艺曲种,还有以说诵为主的:讲评书、说故事、扯相声、演谐剧、唱莲花闹、打快板、说顺口溜等曲艺曲种。它们都是中华艺术的瑰宝,蜀南艺术的明珠。经历过了悠久岁月的风霜,经历过了历史风尘的打磨,竹琴艺术在时光的积淀中传承生辉,熠熠闪光,以独具的神态,唱腔,声、色、艺为蜀南人津津乐道,深受广大听众欢迎。

不管是单人表演,集体表演,竹琴艺术都不拘一格,大展才艺风姿,获得观众交口称赞和一致好评。在当年的盐马古道驿站永宁,川滇黔物资集散地永宁,竹琴的演唱都非常活跃,它是永宁民间流传和民众喜欢的艺术表演,也是蜀南人喜欢传唱的民间艺术形式,但要真正成为竹琴表演艺人,却也不是一朝一日便可以达到炉火纯青的。这类艺人通常都是源自家传,从小学习,苦下功夫,才达到竹琴艺术之高境界,像贾全泰、费章华那样做到心意一致,心随琴动,板随心动。而百姓人家和市井之人的学习传唱,不过就是喜好与业余而巳。

但是,随着时代进步发展,娱乐形式丰富,很多竹琴艺人都相继辞世,竹琴演唱这门技艺现在巳经后继乏人。在四川盆地南缘的川南门户叙永,曾经热闹一时的竹琴演唱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已是日薄西山之势,它已成为即将翻过的一页,留在历史上,留在古城的记忆里,留在人们的心目中了。

了解永宁历史,品味永宁文化。敬请扫码关注永宁古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