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盆景

 (1)概述

徽派是以安徽省徽州(今歙县)命名的盆景艺术流派,主要分布在歙县的雄村乡洪岭村(卖花渔村)一带,绩溪、休宁、黟县等县制作的盆景,也属于徽派。

      徽州辖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及今江西婺远等县,位于新安江上游,黄山东南,又与浙江杭州相连,气候温和,雨 量充沛,四季分明。境内山明水静,风景秀丽,自然资源十分丰 富。南宋时,徽州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至明代经济更加繁荣。一 些富商大贾,在徽州建造私家园林,培植花草树木,玩赏盆景, 这种风气一直延至今日。境内名胜古迹有太自楼、许国石坊、太 平桥、长寿寺塔、陶行知纪念馆等。 
       徽州盆景产地是在歙县卖花渔村(雄村乡洪岭村),海拔200米左右,村庄四面环山,土壤肥沃,适宜种植花木。据《洪 氏世谱》记载,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村里有位号称梅窗 
处士的洪必信:“嗜书史,善吟咏,尝于室右建小楼数楹,植梅 于前,作梅花百韵以自悦”。从上面记载可知,这里种花的历史 是很长久的了。南宋时出现“花梅”,至明代“栽花种竹”,“桂 馥兰芳”在村桩已相当盛行。卖花渔村的花农世世代代在山坡上种植花木,培育树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由于新安画派的影响,使卖花渔村的树桩盆景在艺术上形成一个新的派别。其代表作品以梅桩最为名著,曾与徽墨齐名,称之为“徽梅”。以苍老、古朴、雄浑、奇特见长。
 

(2)徽派盆景的造型

      徽州地处风景地黄山、九华山与百丈峰之间,离浙江杭州很近,所以徽派盆景多以本地名山大川之中的古木为创作题材。造型形式有规则式与自然式两类。 
    ①规则式主要产于卖花溪村,树木定植于坡她,自幼小时就开始培养。蟠曲时用棕皮包裹,树筋绑扎,有时还要借用树棍 支撑,石块顶压,才能完成造型。剪扎方法属“粗扎粗剪”类 
型。每隔l一2年调整重扎一次,仍作粗剪。待主干定型后,再加工侧枝(枝片),方法仍是先扎后剪,对于细小枝条~般不作扎剪处理。此种培育方法,在初培育的时候往往看不到有什么美 的地方,但等树木长到~定年龄的肘候效果就很好。此种造型方 法仍别具一格。其用工少,成本低,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规则式造型有很多式样,通常有如下几种: 
    游龙式:又称“之字弯”、“游龙弯”。树木主干在一个平面上,左右来回弯曲。此形式相当于川派的“对拐”,从正面可观赏到树木主干上各个弯子,从侧面看是一条直线状的主干,正面观赏,侧面一般不作观赏。通常成对加工,陈设于门厅的两侧.如同卫待一般,此式多见于梅花与桃花盆景。 
    扭旋式:又称“磨盘弯”。树木的主于扭曲向上,形如磨盘。此式见于桧柏、紫薇、罗汉松等。 
    三台式:主干较矮,蟠数个弯子,做三个片子(枝片),每片形状剪成半球形。此式树种有桧柏与梅花。 
    屏风式:将树木枝干数根蟠扎成一个似屏风状的平面。此式形态奇特,别具一格,开花时犹为美观,树种多紫薇。 
    疙瘩式:在树木幼小时,在主干下部攀一个结或一个圆圈。随着树干的生长,便形成了一个疙瘩,此式类似扬派疙瘩式。 
    ②自由式在绩溪、休宁、黔县等县民间制作的盆景,有很多属于此类型。自然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创作时注意师法自 然和画意,主干造型时,通常将主干蟠曲成大小形式不一的数个 弯子。主枝也同样蟠弯,小枝条仅用修剪一种造型方法,力求接 近自然,模仿自然。此式所用树种有梅花、桧柏、黄山松、罗汉 松等。 
    徽派盆景造型多从小树开始,称自幼培养,这一点和扬派差不多,但徽派是将幼树栽植于山坡上,就地进行造型,每年一次,平时管理用工要省得多。隔数年之后,移一次苗,以切断 
主、侧根系,防止吸收根向外围扩展,不适宜上盆。这样培养若 干年后,即可完成造型。然后再定植于盆中。除上述自幼培养外,也有从野外掘取树桩的做法,以在悬崖、巨山之上,或在特 殊的环境中,获得的苍老、古朴、奇特、株形低矮、已基本成型,不需要再作过多的加工的树桩为多。不少名品都是从大山深 处获取的。 
    徽派用盆多采用泥缸、泥盆,外面再加套盆。外套盆多为江苏宜兴的紫砂盆,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盆。 
    据记载绩溪县原存五盆古柏盆景,相传为元、明遗物。主干自根部至顶蟠回柔曲,柔中含刚,静中藏动,维妙维肖,引人人 胜。其中一盆名为“一缕烟”,一盆为“仙人撑伞”。黔县山间.有一盆景是从深山石壁之上,将树木连根附石掘回,经过多年栽植,至今50余年,根附石生长,石依根而生,其势如鹰爪抱石,苍龙腾飞。这是一盆附石式盆景。歙县郑村西园郑家,世代为医,且喜爱画山水画,属新安画派。园中盆景受画派影响很大,模仿黄山古松,其态有如悬崖,或如游龙或为卧地古木。均为百年古桩,可称精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