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生华| 年味:家乡的土火锅

年味:家乡的土火锅
Table qing in Xining

作者|殷生华(青海)主播|艺心

点击以上音频聆听

土火锅,顾名思义就是用陶土手工烧制的一种火锅。它外形像一个大肚子弥勒佛,中间竖着的圆筒是装木炭的炉膛。这种正宗的土火锅外型与铜火锅没什么区别,只是因为手工烧制,看起来比较粗糙,但它与铜制火锅相比较,装同样的食材,味道可要正宗好多了,也是我国西部省份青海东部农业区、甘肃陇中、陇东、以及宁夏、陕北黄土高原农村人过年必吃的美食。据说发明于战国时期,传承了数千年,有诗曰:“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这就是家乡人所吃的土火锅。

@摄影:殷生华

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有一尊土火锅。每到春节来临,母亲就会从磨房兼库房的窑洞里,取出尘封了一年的土火锅,洗涮干净备用。除夕之夜,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开始贴对联、放炮仗,母亲则忙着为全家准备年夜饭:装火锅。排骨、五花内片、粉条、胡萝卜、白菜、土豆……这些母亲亲手饲养宰杀的羊肉、土鸡肉和种植的各种蔬菜全部准备停当后,父亲会把烧好的杏木炭放进火锅炉膛,周槽里倒入熬制好的汤料,依次加入食材。木炭火苗窜出膛口,那喷腾的热气,那翻滚的汤汁,喷香四溢的火锅味便刺激着我的味蕾。
除夕之夜,高灯初上,全家老小围坐在土炕方桌上滚烫的土火锅旁开始了享用。肥而不腻的肉片;晶莹剔透、滑溜筋道、绵绵长长的土豆粉条子;黄红白绿的各色鲜蔬……夹一筷子送入口中,那味道可真是说不出的好!
每当这时,我会发现母亲很少动筷子,她坐在炕沿上,边往火锅添菜边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吃相,操劳的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当然,边吃还会边聊些一年中最开心的锁碎事……可以说,那是一年当中阖家团聚的最美好的记忆!

@摄影:殷生华

十八岁那年冬天,当兵当到了又高又远的黄河源头。母亲送我到村口,说离过年还有近两个月哩,年猪还没杀,火锅你是吃不上了,等你以后过年回来妈给你补上。
这一等就是若干年。每当除夕之夜,或站岗、或战备执班,我都没能吃上一顿母亲做的土火锅。后来虽然多次携妻子回乡探亲,但假期大都与春节失之交臂。听父亲讲,我们弟兄几个离家进城工作后,每遇到谁过年不能回家,你们的母亲会在除夕夜吃火锅时,放一双筷子一只碗。
父亲的一句话,让我深感母爱的伟大。人过中年之后,我会尽量挤时间,携全家回故乡过年,吃上母亲做的可口的土火锅。但这样幸福的年味不是常有的,操劳一生的母亲不幸因病离开我们后,便成了心中永远的痛。
没有了母亲做的土火锅,回乡过年,能续上这味道的便是大哥大嫂。每到年关,大哥大嫂都会盼着我们回来过年,耄耋之年的父亲也会站在门口等待儿孙们一一归来。我们兄弟们、还有侄子侄女们会尽量携全家从天南地北赶回小山村。除夕之夜,大小二十几口四世同堂,同样围坐在儿时的炕桌边,吃着大嫂做的从母亲厨艺里传承过来的土火锅,聊天喝酒吹牛、欢声笑语充满厅堂,幸福之情,溢于言表,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纯真年代的过年味。火锅膛口窜出的火苗,如同红红火火的好日子,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增添了更浓郁的家的味道、年的味道。
除夕团聚今又是,牛年开春起从头。然鼠年因防疫未能回故乡过年,牛年也考虑回到故乡过年,皆因繁锁的核酸检测、居家隔离观察等等原因未能成行。过年能否吃上土火锅,就成了全家人的念想。

@摄影:殷生华

随着年的接近,不甘心的我打开某宝网,惊喜地发现家乡土陶火锅有售(图示),便毫不犹豫地网购了一尊,虽然价格有些偏高。
接下来的数日,土火锅快递上门;再数日后,夕除之夜,我便凭记忆,学着母亲、大嫂的手艺,在城里的家做了一顿土火锅。老婆亲家母儿子儿媳孙女孙子围坐一堂,一边品尝一边评论:老婆说,这是家乡的味道,但还是说不出总欠缺点什么;亲家母是东北人,没吃过我家乡的土火锅,首次品味,直说我厨艺不错,是她吃过的最好吃的火锅,尤其是那火锅汤,让人喝了还想喝;儿子儿媳除了称赞,一顿猛吃,这极像了我年少时除夕夜吃火锅的样子;孙女孙子尚小,不会品评,只顾喊着爷爷还要吃火锅。他们幼小的年纪,也开始接纳家乡年的味道了。
家乡的土火锅,传承的是农耕饮食文化,也是一种节日文化。每逢新春佳节,只要一尊锅,一盆炭,一家人聚在一起,蒸腾的热气,翻滚的汤底,千言万语,都在锅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