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懂得极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二):两汉

两汉(前202年~220年):前道后儒

汉初的黄老之治——无奈之举

汉高祖刘邦深知秦朝灭亡的原因,没有再沿用法家为主的治理逻辑,一直到后来的文帝景帝采用的都是黄老之治。之所以无为而治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创业成功后的刘邦最好的选择是把土地分封给各个开国将领作为奖赏,这时采取君主专制时机还不够成熟,帝国也没有形成复杂的官僚体制来统治这么庞大的领土,尽管刘邦杀了大部分开国将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依然不高,地方经济发展处于放任自由状态,说好听点就是无为而治,现代的说法是靠看不见的手让经济恢复。

汉初的黄老之治催生了对道家思想的进一步研究,淮南王刘安编撰的《淮南子》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墨、法、阴阳和儒家思想,但主旨属于道家,代表了道家思想的最高成就。后世儒释道融合,很多观点相互借鉴不足为奇。比如《淮南子》原道训有言: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恶生焉。这与宋代理学宗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讲的类似:“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五性感动而善恶分”;原道训又言: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把这句话反向理解是不是就有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味道?

如果黄老之治延续下去,这套书必定大放光彩,可惜他碰到了汉武帝。

汉铜车马仪仗队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教的诞生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提议“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基于两个主要原因:一、汉武帝要加强中央集权要北击匈奴,无为而治下的国家太松散,无法达到这个目标,儒家强调等级观念是一个很好的思想格式化工具;二、解决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汉以前的君王都是贵族出身,凭什么平民出身的刘氏可以做皇帝?如果人人都像陈胜想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造反岂不暗潮涌动?

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为“大一统”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本书里的“微言大义”还被汉朝人用于断案,即所谓的春秋决狱,董仲舒写了这本书的读后感《春秋繁露》进一步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把皇帝合法化——天是宇宙的主宰,天子是天在地上世界选的代表,所有人必须听天子的,如果皇帝做的不好天就会把他换掉,需按照儒家规矩行事才能算一个好皇帝;如果天不满意天子的表现,就会降出灾祸让人明白天的不满,反之天就会降出祥瑞给人间。这就是折磨了大汉王朝三百多年的谶纬,符命,祥瑞和灾异的理论基础,也深深影响了后世朝代君主的统治。当宋神宗认为地震是老天对他的变法不满想要终止变法时,王安石说出的话至今听起来依然振聋发聩: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定下“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这一战略目标后接下来就是怎么执行了。汉武帝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把原来各个学说都研究的博士改成“五经博士”,只研究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二、设立太学,每年从地方招收十八岁以上的青年五十名(后发展到上千名)入太学跟随五经博士学习,合格后授予官职。这样几代以后民间开始拥抱儒学,只有这样做才能被选中当官,朝中做官的慢慢变成了儒生,为皇帝提供参考意见的博士也是学儒出身,于是完成了儒家思想对整个官僚系统以及平民阶层的格式化。至此,儒学变成了儒教,成为帝国一种犹如宗教信仰般的存在。

宋本《春秋繁露》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纷争与统一

儒家经典被奉为唯一官方教材后,“古文经”和“今文经”的争端贯穿了两汉。汉初官方采用的儒家经典多为秦朝遗老口述所传被称为今文经,而西汉人后来通过“考古”发现了更早以前的经书版本被称为古文经,例如《春秋左传》、《春秋谷梁传》。两经的内容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今文经的内容提供了大一统理论,“微言大义”和对天人合一理论的支持,古文经的儒家学说讲的是比较纯粹的仁义和礼仪的传统,今文经博士显然不愿意改正错误,否则就否定了大一统和天人合一。可大家又不可能对“正确”的古文经熟视无睹,于是今文经学者和古文经学者分道扬镳。两汉的皇帝比如汉宣帝和汉章帝都主持过调和古文经和今文经之争的会议(石渠河会议和白虎观会议),虽然不能给古文经设立新的博士点,但把古文经列入了官修课程。

统一古文经和今文经这件事最终在郑玄手上完成,因其具备三个条件:天时——东汉后期学习今文经更多是一种做官的途径,在野的古文经研究学者越来越多,这就导致了二者之间的相对平衡,而不是早期那种今文经学压制古文经学的态势;地利——东汉皇帝普遍重学,修建了大量学校,而且学子们游学很常见,就有机会接触不同的学问;人和——郑玄四处游学,同时精通古文经和今文经,特别是拜师当时最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马融,获其真传。郑玄拒绝了多次做官的机会,甚至因党锢之祸坐牢时都在潜心编注儒家经典,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之所长进行了融合,使经学进入了统一时代,这种经学也被称为“郑学”。郑玄出身寒微而能成一大家,这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范,也是汉代重视教育的结果。

汉曹全碑

迷信与反迷信

汉武帝只想利用儒教来控制思想加强统治,没想到自己的后代入戏太深都开始相信谶纬、命符、祥瑞等鬼话,王莽利用了这套工具成功篡位。王莽崇尚古文经,他的“复古改制”其实是按照古文经学说进行的,遂引起天下大乱继而被绿林军所杀。刘秀和公孙述等人趁乱而起,也用了这套工具为自己的合法性辩护,当然在乱世中刘秀最终还是靠武力当上了东汉皇帝。

光武帝到底是主席欣赏的男人,他以武功立国,沿用儒术治国,利用图谶正如汉武帝利用儒教一样是为了定义出一套服务于刘氏皇权的神学理论。但韩非子早就看透了臣子的本性——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光武帝好图谶,而群臣言必称图谶。于是朝堂之上尽是各种预言、灾异和祥瑞之词,不信的说久了都开始信了,更何况民间。

汉光武帝

在众多反谶纬的人中思想家扬雄是个另类,他的出名不是靠“注”经而是靠“仿”经。他模仿《论语》写了《法言》,模仿《易经》著《太玄》等等。但他在著作中表现出了对正统儒学的捍卫,寻求让儒学回归本源,反对谶纬神学;强调了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驳斥了灾异之类的迷信,可以说是古代“唯物主义”的先驱。后来王充接过了这面大旗,他的著作《论衡》“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如果说扬雄是从“儒家”的角度反迷信,那么王充是从“道家”学说出发提出“元气自然论”,否定了天人感应学说,很多说法在科学昌明的今天看起来都是正确的。可是否定归否定,古人又没有什么科学的方法可以证明这些理论,不可能动摇当时官方的主流学说,但他们敢于挑战和质疑权威,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下篇将介绍东汉时期道教的诞生和佛教入汉。#哲学##历史#

(0)

相关推荐

  • 历史纪录片的创作1——日记中的《中国通史•两汉经学》1

        现在我正在写纪录片<中国通史>中的<两汉经学>剧本.     我已经分析了社科院专家的原稿,理清了写作思路,即摒弃了原稿中逐条归类的学术写法,那样观众不好接受,而且比较 ...

  • 《最动人的中国史》之第十六章:儒家和经学

    汉武帝的时候,还有一件很可以纪念的事,就是儒家的学说,从此盛行,所谓经学在中国学术界上占了重要的地位. 儒家奉孔子为祖师.孔子死后,他们的门弟子虽没有能够尽量传布他学说的重要部分,仅仅注意于繁琐的礼仪 ...

  • 【乾元国学初级讲堂】

    国学概说(一) 国学概说(二) 经部概说(一) 经部概说(二 ) 经部概说(三) 经部概说(四) 国学概说(一) --国学是什么 国学圈的第一个热门话题就是"国学是什么",当时就有 ...

  • 两汉经学发展历史概述

    经学是什么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这六经被人们公认为宝典. 汉代经学分古文经 ...

  • 《中国通史•两汉经学》(剧本第四稿)

    <两汉经学>是<中国通史>中重要的一集.由于导演钟艺萱女士对儒学的情怀,使我在这一集的制作中,除了撰写之外,还应她之约一起去与撰稿孙晓老师(两汉经学史方面的权威专家)交流,以便 ...

  • 安平秋 | 儒家、儒学及其历史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全国高校古委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 安平秋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儒家经典与<儒藏>编纂",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是儒家.儒学及其历史.第 ...

  • 三江有月 《骗不死人》(四十三)

    远山之巅,星穹之下. 邂逅君子,温其如玉. 三江有月: <骗不死人>(四十三) 实际上,汉武帝之前的西汉政权强大却并不稳定,叔孙通搞的礼仪只不过是从制度上解决了那帮泥腿子没规矩的表象问题( ...

  • 人人都懂得极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一):周秦

    与西方哲学的"无用之用"不同,中国哲学发展历来以"实用"为主线,离经叛道的道教和佛教最终都被收服在帝国的统治框架之下,而没有发展出像天主教伊斯兰教那样的实现政教 ...

  • 人人都懂得极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三):道教的诞生

    道家.道家学说与道教三者的根本概念不同:所谓"学",如儒学.阴阳学是指一门学问,汉代设立的博士点就是把不同的"学"作为专研的对象:所谓"家" ...

  • 极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四):原来你是这样的佛教

    古印度文化催生的佛教 佛教之所以成为佛教,与古印度的文化土壤是分不开的.简单来说,佛教脱生于婆罗门教.佛教中大家耳熟能详的说法如:苦.禅.因果.轮回.解脱等等,并不源自佛教,而是来自比佛教诞生时间更早 ...

  • 【 中国古代 哲学名言精选… 】

    【 中国古代 哲学名言精选… 】

  • 中国古代哲学名言名句精选

    中国古代哲学名言名句精选

  • 中国古代哲学博大精深,太极哲学近乎完美的解释了黑洞的本质!

    物极则变,变则化,变化之源是太极.中国古代哲学用太极说明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解释天地星辰的运行规律. 浩瀚的宇宙中,无数黑洞神秘地藏身于星系中,伺机吞噬一切.宏观上看,宇宙中最神秘天体黑洞的演化过程 ...

  • “体”与“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

    一套价格不菲的餐具.一瓶珍藏多年的名酒.一对雕工精美的蜡烛,舍不舍得把这些都一起拿出来,搞一场烛光晚宴?不少人都会"舍不得":想一想当初如何的来之不易,想一想珍藏多年如何的不容易, ...

  • 极简中国书法史(一)

    我们常说,中国人,要有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不是口号,而是以五千年历史为底蕴,实打实.沉甸甸的东西. 作为书法爱好者,对文化自信应该有更深刻的体会.多少远古文字都逐渐消亡了,而我们的汉字却从甲骨绵延到今 ...

  • 让人过目不忘的极简中国书法史!

    我们常说,中国人,要有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不是口号,而是以五千年历史为底蕴,实打实.沉甸甸的东西. 作为书法爱好者,对文化自信应该有更深刻的体会.多少远古文字都逐渐消亡了,而我们的汉字却从甲骨绵延到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