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365个字,读字感悟(2021年,第2天,“爱”字)

爱 莫文蔚 - 莫后年代·20周年巡回演唱会

第二天,“爱”字

爱(ài,愛)字,由受字、心字和一撇(丿)组成。表达了爱的四个要素。

1.愛是一种心理感受(从受),如第一眼看上去就觉得别扭,就愛不起来了。也有常说的一见钟情。

2.接受在心(从心),当一个人产生了爱之后,它总是悄悄地留在心里。愛是一个贼,它在你不知不觉中就偷走了你的心。

3.撇生爱情(心字底下有一撇) ,“撇有抛丢意。”如撇去不管“丢”也;白日撇下十方“卑”也。愛字这心下一撇,古汉字本是一个“弋”字。弋yi是带丝线的箭,千里姻缘一线牵。现在这箭穿透了心,其心被丝线连上了,希腊神话爱神丘比特神箭的故事源出于此。这一撇怎么也撇不下,心里藏着一个秘密,爱上他(她)了。指情爱。爱情具有自私、纯洁、热烈、不容沙子的特点,名曰:贞。

4.愛音通挨,想挨结亲。挨读ai,指依次、靠近,因为爱就想挨在一起,永不分离,什么“在天要做比翼鸟,在地要做并蒂莲”,“生不同寝死同穴” 。读ái,指挨打受骂、挨整受折磨。爱是很辛苦的,为自己所爱的人,吃苦受累也心甘情愿。传说丘比特的神箭是两支,一支金箭;一支铅箭。被金箭射中,其心似金,一切都熠熠生辉;被铅箭射中,其心如铅,一切都冷酷生毒。然而,每个情人都是双箭并中的,表现是爱有多深,恨有多深,愛人时付出真心,被愛时用心体会。愛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

甲骨文书法

愛字金文上半部分是一个人张着嘴巴、喃喃倾诉,下半部分是心,即愛就是喃喃倾诉柔情,用心疼惜呵护。繁体形式为,取“心”为象,说明“愛”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这种深厚真挚的感情是通过心灵的相互碰撞、吸引、交流、奉献来完成的。

愛情,作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成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亘古不变的主题。《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人人都向往爱,这些表现美好爱情的优秀作品,无论来自哪一个国家、民族,最后都能成为世界的、永恒的。人同此心,心之所向,说明了爱最初为何取“心”为象。愛字从心,是愛字给人最深刻的教化。

其一,愛在心里,是有文化修养的,深度的爱,贞洁的愛,含蓄的愛,与那种浅薄的,外露的,风骚型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愛是那么含情脉脉,珍藏于心,纯洁而高贵。

其二,愛在心里,说明爱生于心,是自由而永恒的单边行为。愛情不等于婚姻,愛是自由自主的心理活动,婚姻要受一定条件的制约。一个人他爱某个人,不等于他一定要得到对方的回报,真是“愛你没商量”,甚至于为对方默默地奉献一切,终生无怨无悔。如果双方都互相倾心相愛,又得天赐良缘,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那真是人生之理想了。不是为了“过把瘾”,不会出现“审美疲劳”,因而能厮守终身,白头偕老。不过现实生活总不是那么圆满,于是人才有了留恋。

其三,愛在心里,即是全部的愛。人心是人身的驾驶员,人有了愛心,就能驾驭人的行为。从心里有了愛,就是对愛的全部拥有,不会得其身还同床异梦,朝三暮四。并且从愛父母、愛兄妹、愛伴侣、愛子女做起,然后,扩大到仁民愛物的,没有分别心的博愛。人类的罪恶产生于贪婪,贪婪是争夺、杀掠、战争的根源。人是愛的产物,愛更是人类唯一的出路。

愛常与仁联系在一起。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愛人(仁)”。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仁,仁的自然流露就是愛,而爱是有层次的:

一、仁者自愛,愛人首先要从自尊、自愛开始,这是关愛他人的前提;

二、亲亲,仁也,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三、在愛自己、愛亲人的基础上,愛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让社会充满愛;

四、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愛自然万物,达到愛的最高境界。

愛字,从爫,从冖,从心,从夂。”爫(爪)在此处为手,引申为身体;心在这里代表心中,引申为精神;冖愛代表相对封闭的空间,引申为愛之场所;攵是文的变体,文的本义是人文,人文的起点是“物相杂”,引申为两性相交。愛之本义为两性在规定的空间进行做愛。中国人所理解的爱是一种人文行为,而非一般生理行为。男女通过正式程序结婚成家,就叫作爱。

或者反驳: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婚前甚至未曾谋面,何愛之有?社会意义的愛并不需要像哺乳动物那样先有一个婚前适应期,比如互闻气味,看一看是否气味相投。中国西周的礼乐文化,其巨大的社会意义与价值之一就是将生物意义上的人提升为社会意义上的人,“愛”字就是完成这一飞跃的强有力的证据。男女互相倾心,自愿交配就不再停留在动物闻气味完成两性间交配的简单阶段,而是升华为一种文化约定。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的最主要的原则,没有这个原则,“愛”就实现不了。性自由学说看似新潮,其实反映的是远古时代的两性观,是非常陈旧的。人类经过漫长的乱婚时代,直到西周时期,中国人率先进入礼乐时代,进入有约束的婚姻时代。

为什么有约束、有限制的婚姻制度较之自由婚姻是巨大的社会进步呢?自由择偶非常容易失之公正,会让色鬼、流氓、地头蛇以及色情专家大逞其能(二十年前,一个流氓以“谈恋爱”为由,奸污104名少女之后才被捕,而仅被判三年有期徒刑,这是对人类尊严与法律的严峻挑战。),施其淫威,而正人君子很有可能得不到配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巧妙地克服了这个弊端,不让生理因素(荷尔蒙)决定配偶,让道德、功名、门第等正当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婚前男女双方不见面的风俗极大地保证了君子的利益,很大程度堵住了小人的“生色”之道。

或者曰,没有愛情的婚姻是不幸的。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拆除男女大防,打破男女禁忌,并不会使男女之间产生西方人所谓的愛情,只会产生这样一种效应:由于男女轻易就可以完成性交,使得男欢女愛的期望值降低,“幸福指数”也随之下降。愛情自然成为海市蜃楼,难以捕捉。

其实,男女在一起的第一自然反应就是互相吸引———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现实社会,西方的性解放思潮使得性隐私消失殆尽,女人的乳房轻易为人所见、所知、所触摸,男人会进行比较,从而对不中意的产生厌烦心理。所谓愛情不过是新鲜感而已。这样的愛情感觉对社会所产生的破坏力不亚于原子弹。

中国古人十分聪明,通过设立男女大防,有效地保护每一个人得到配偶的权利,保护文化传统,保护伦理道德,从而保证华夏民族的健康繁衍。

或者曰,普通人与普通人之间不存在爱吗?不是的。远古,非配偶关系的人群之间最高的道德体现是仁,夫妻之间是愛。即使是父母对于孩子也要在愛之前上“慈”等修饰语,以避免混淆。

现代人进入泛愛时代,无论谁对谁都讲愛,讲愛心。听起来很动听,其实是对愛的亵渎。

家庭不是因愛而有,相反,因为有了美好家庭才产生了愛。绝不能反过来,有了愛情再建立家庭。所谓愛情是飘忽不定的,今天愛甲,后天就可能愛乙,大后天又转为愛丙,因为在男女不设堤防的社会,只要有钱,搭讪一位比自己配偶美丽或年轻的异性易如反掌。以愛为两性结合之基础,家庭何堪?

愛被简化为爱,其意随之产生变化。抽掉“心”而且将“夂”变成了友,意思是:

(一)爱是朋友间产生的一种情愫,与家庭无关;

(二)爱与人文文化无关;

(三)爱不是建立起来的,而是抓(爪)出来的,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先下手者为强;

(四)爱这种情愫产生于朋友之间而非夫妻之间。

即使“愛”用于男女两性之间,现代人对愛的理解也是生理上对异性(甚至对同性)的倾慕之情,完全受制于荷尔蒙,与文化约束毫无关系,人在愛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生理上的人,而非文化意义上的人。

通过分析“愛”的字形上的变化,就能够解释清楚为什么现代社会的家庭越来越不稳定,甚至出现解体的迹象(家庭实现“A”制,实际上就等于变相的解体,家庭仅仅保留了性交的可怜功能);就能了解西风东渐所产生的恶果;就能揭露“泛愛”“博愛”的虚伪面纱。面对这样的残酷现实,我们又该如何感想呢?

愛,接受在心,丿生爱情。爱音通挨,想挨成亲。

意项:①对人或事物感情深挚,喜爱,爱祖国,爱人民;②喜好,爱唱歌,爱劳动;③珍惜,保护,爱惜粮食,爱护公共财物;④容易,白衣服爱脏。

《木子艺术工作室》原创。如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木子艺术工作室》。音频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