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精微论 脉法 人体内水循环

素问·解精微论原文

原文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闻命矣。请问有毚愚仆漏之问,不在经者,欲闻其状。

  帝曰:大矣。

  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帝曰:在经有也。

  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出也。

  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

     人体内水循环  细循环

  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者裹之,故水不行也。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谚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雷公曰:大矣。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盲。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0)

相关推荐

  • 《证治准绳·杂病》惊悸恐总论

    或问惊悸怔忡恐怖之别,曰悸即怔忡也.怔忡者,本无所惊,自心动而不宁.惊者,因外有所触而卒动.张子和云∶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为自知也.盖惊者闻响即惊,恐者自知,如人将捕之状,及不能独自坐卧,必须人为伴 ...

  • 如果你想哭而没有足够的眼泪,那是你不够悲伤

    深度中医2020-09-23 10:57:31 雷公曾经问黄帝,有人哭泣时没有眼泪流出,或者即使有眼泪也很少是怎么回事呢?黄帝说那是他根本就不感到悲伤!--语出<内经·解精微论篇>,是篇主 ...

  • 【脉法针灸】脉诊笔记精华,切诊之脉诊详解

    【脉法针灸】脉诊笔记精华,切诊之脉诊详解

  • 脉诊脉法精微。唯脉无症之脉性脉位脉证

    脉法精微 (1) 唯脉无症之脉性脉位脉证--脉治秘要  ...23 脉诊[为我所用] 唯脉无症之脉性脉位脉证--脉治秘要      凭脉治病,首先搞清脉性,再理清脉位,以脉性结合脉位定出脉证,根据脉证 ...

  • 脉法解

    咱们讲了天地气化.五脏气化和六经气化,黄元御这套气化学说是前后贯穿的.今天咱们就开始讲脉法解,从古到今都觉得脉法不好学,也不太好讲明白,比较抽象.我执业的时候有一个大学生,五年医学大学本科毕业,和我交 ...

  • 脉法精微:脉旋论

    脉学者脉理脉象脉法之总成也,脉理述脉之形成,脉象描脉之形象,脉法揭脉之应用,故曰脉学之道当首重脉理,其次脉象,再次脉法,此乃脉学之总要之法也. 脉  理 (1)修脉者当首先明白脉理,即首先得知道脉之形 ...

  • 【脉法针灸】脉诊笔记,切诊之脉诊详解

    【脉法针灸】脉诊笔记,切诊之脉诊详解

  • 五脏脉法——辨别人体五脏状态的重要手段

    --<平人气象论> 在中医脉诊中,最重要的便是辨阴阳,在上一篇文章中,谈到了关于中医脉诊中阴阳的具体实质--二分法. 其实在中医思维里,乃至于整个传统思维里,抽象与具体,有形与无形,一直贯 ...

  • 六腑化谷、 脉法解、寸口人迎脉法、 三部九候脉法

    四圣心源 卷三 [原文]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流溢经络,会于气口,气口成寸,以决生死.微妙在脉,不可不察. 医法无传,脉理遂湮,金简长封,玉字永埋.方书累架,七诊之义无闻,医录连床,九候之法莫着.既迷惘 ...

  • 卷三·脉法解

    踏雪无痕,韩愈后裔 08:10 卷三 · 脉法解 卷三·脉法解 六府化谷,津液布扬,流溢经络,会于气口,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医法无传,脉理遂湮,金简长封,玉字永埋.方书累架,七诊之 ...

  • 《诊脉以察人体气血循环之变化》

    诊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因为脉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反映,所以医者诊脉的主要目的就是,可以借此了解患者人体气血循环的变化情况. 对此,经文记载曰:"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 ...